怎样教非华语幼儿有效学习中文

第二节 非华语幼儿的学习需要与学习差异

字体:16+-

一、学习语言上的差异

非华语幼儿的母语多为南亚族裔语言,例如印度语、乌尔都语、尼泊尔语等,英语多为幼儿的第二语言,中文更可能是幼儿的第三语言。由于语言能反映一个地区的文化与风俗习惯,非华语幼儿或于来港后出现文化休克。文化休克为美国文化人类学家奥伯格(Oberg)在1960年提出的概念,出现文化休克的人,一般经历蜜月阶段、沮丧阶段、调整阶段和适应阶段[1]。幼儿刚来港时,对新环境和小区充满好奇和兴趣,然而部分幼儿来港不久便入学,他们听不懂教师的课堂语言(广东话或英语),很容易便会进入沮丧阶段,对学习产生抗拒,更枉论愉快学习和投入于学习活动之中。由于部分非华语幼儿缺乏广东话语言环境,例如父母都不懂说广东话、家里也不会收看本地的电视节目、日常很少在小区中活动等,因此处理幼儿的语言差异及帮助他们适应本地文化,就成为教授非华语幼儿班级教师的首要任务。

二、缺乏学习中文的语言环境

环境是影响第二语言习得的外部条件,这是由于语言环境为幼儿提供无穷无尽的语言输入和学习模仿的语言资源,可见环境和社会互动对儿童学习语言的重要性。本书第二章曾介绍以布鲁纳(Bruner)为代表的社会交往说,强调语言需要通过社会交际互动而发展[2]。儿童在社会情境(social contexts)中,通过与他人进行社会交际(social process)学习语言[3]。非华语幼儿学习中文多局限于课堂中,下课后便没有使用中文沟通的机会,故造成遗忘率高的问题。部分幼儿完成了幼儿园课程,也不能与人用中文作简单的对话。因此,营造丰富的学习语言的环境和与人互动沟通的机会,对非华语幼儿来说相当重要。

三、针对语言文化差异的教学策略

每个民族都有属于自己的独特的文化风俗、价值观以及思维模式,而这些文化和观念都会深深印在每个人的脑海深处。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汉字属于表意文字,字形本身能反映中国源远流长的文化,而一些诗词更蕴含丰富的文化底蕴和历史。非华语幼儿学习中文,除了面对文化上的冲击外,幼儿与教师在文化思维和价值观的差异,也成为教授非华语幼儿中文的本地教师必须面对的难点。例如教授有关食物的主题时,教师准备了一些本地美食图片,例如酒楼常见的点心和鱼蛋,期望幼儿能说出食物的名称,然而,部分幼儿不曾到过酒楼用膳,从来没有见过这些点心,更枉论要他们分享进食点心的经验和品尝到的味道了。又例如教授有关宗教的知识时,由于部分非华裔学生信奉伊斯兰教,经常到清真寺,因此看到中国寺庙时,学生能理解寺庙的意思,但他们普遍缺乏对和尚的认知。由此可见,教师在教学前应多思考教材是否适合不同种族的幼儿学习。

四、幼儿专注时间短,遗忘率高

所谓专注力,就是指幼儿能把所有的注意力,包括双眼所见、双耳所闻、双手所触,都集中于某一件事情上,从而认识该事物[4]。部分教师反映幼儿上课时东张西望,被教师多次叫名也不为所动;也有学生四处走动,不能安坐,以致教师需要花很多时间处理课堂秩序。事实上,幼儿对外界事物充满好奇,他们对视觉、触觉及听觉刺激会有不同的反应,刻板的学习活动会减低幼儿的学习兴趣。因此,了解幼儿对感官刺激的反应,并配合常规的训练,均有助提升他们的专注力。

五、家庭支持不足

根据2011年人口普查数据,在港居住时间不足一年的五岁以上非华语人士达到58569人,占整体居港非华语人口的13.5%。这些刚来港居住的非华语人口中,以英语为惯用语言的占50.2%, 以广东话为惯用语言的占24.6%[5]。由于新来港的少数族裔家长少以广东话为惯常语言,较难通过多说广东话来支持幼儿学习中文;此外,家长因工作的关系,较少进行亲子学习活动;因不熟悉香港的环境和设施,很少带子女到图书馆借阅图书、购买图书等。此外,部分学童只是旅居香港,数年后便会移居外地,故家庭不大重视幼儿的汉字学习。

六、教师对幼儿背景的了解

教师可通过与家长沟通,了解幼儿的家庭语言、接触中文的机会、学习中文的动机,以及家长对子女学习的期望。每个学生的个性和学习能力都不同,教师若能对学生背景有较深入的了解,相信能明白他们的处境和需要,从而设计更合适的教材和实施更有效的教学方法,促进学与教的成效。

七、处理幼儿的个别差异(本地幼儿与非华语幼儿的融合教育)

由于非华语幼儿的第一语言及其种族文化,与本地幼儿存在差异,而招收非华语幼儿的学校多采用本地幼儿与非华语幼儿混合的组班模式,因此在教学初期,两者存在着较大的个别差异。教师教学时,难以在教学内容上概括幼儿的共同生活经验,例如教授有关餐具的主题时,本地幼儿多用匙、叉或筷子进食,非华语幼儿可能用手进食,他们不会使用筷子,甚至不知道筷子是什么。故此,学校在进行课程规划时应多留意一些涉及不同民族文化的教学材料,并做出调适,以符合幼儿的生活经验。

[1] Oberg, K.Culture Shock[DB].Presentation to the Women's Club of Rio de Janeiro, Brazil, August 3, 1954:142-146, youblisher, 2012-06-19.

[2] Bruner, J.Child's Talk[M]. New York: Norton,1983:1-144.

[3] Emmitt, M., Komesaroff, L.and Pollock, P.Language and Learning: An Introduction for Teaching (Fourth Edition)[M].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6:24-26.

[4] 黄芳.我的专注力谁做主?[J].成才之路, 2001.1.

[5] 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统计处.2011年人口普查:2011年按在港居住年期、种族及惯用语言划分的五岁及以上人口[R]. 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统计处,2011.自:http://www.census2011.gov. hk/tc/main-tabl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