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低班教学示例:《有只小鸟跌落水》
(一)教学目标
由于幼儿在入学时已存在家庭背景上的差异,以致他们有不同的学习需要。因此,教师在设定教学目标方面,可分为整体目标和分层目标。现以《有只小鸟跌落水》为例,说明如何为低班幼儿订立不同的学习目标。
1.整体目标
(1)幼儿能分享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见过或接触过的动物。
(2)幼儿能流畅地唱出《有只小鸟跌落水》。
(3)幼儿能正确地配对动物的名称和图片。
(4)幼儿能口述一些与动物和数字有关的心理词汇。
(5)幼儿能辨认“足”字部件及其变形部件。
(6)幼儿能口述一些包含“足”字部件的字。
(7)幼儿能辨认“足”字部件在不同字形中的位置。
(8)幼儿能理解与动物有关的句子 (例如:有一只小鸟在唱歌。)
2.分层目标
能力较弱的学生:
(1)幼儿能辨认《有只小鸟跌落水》的动物名称——小鸟。
(2)幼儿能认读《有只小鸟跌落水》的字词,特别是“小鸟”和“跌”字。
(3)幼儿能口述一些与动物和数字有关的心理词汇。
(4)幼儿能辨认“足”字部件及其变形部件。
(5)幼儿能口述一些包含“足”字部件的字。
(6)幼儿能辨认“足”字部件在不同字形中的位置。
(7)幼儿能认读与动物有关的句子 (例如:有一只小鸟在唱歌)。
能力较强的学生:
(1)幼儿能书写《有只小鸟跌落水》的字词,特别是“小鸟”和“跌”字。
(2)幼儿能运用中国数字及数量词“只”,来表达动物的数量。
(3)幼儿能书写一些与动物和数字有关的心理词汇。
(4)幼儿能书写“足”字部件及其变形部件。
(5)幼儿能书写一些包含“足”字部件的字。
(6)幼儿能以完整句子表达与动物有关的事情 (例如:有一只小鸟在唱歌)。
(二)教学环节及教学重点
表6.3 低班教学第一课时教学环节及重点
续表
图6.1 动物图卡及字卡
图6.2 大儿歌纸
图6.3 工作纸一
图6.4 工作纸二
图6.5 工作纸三
表6.4 低班教学第二课时教学环节及重点
续表
表6.5 低班教学第三课时教学环节及重点
续表
图6.6 字形演变字卡
图6.7 “足”字部件卡
图6.8 工作纸四
图6.9 工作纸五
表6.6 低班教学第四课时教学环节及重点
续表
图6.10 工作纸六
图6.11 句式卡
图6.12 挑战站一
图6.13 挑战站二
(三)分层教学的模式
1.教材的调适(增润或简化学习内容)
本课程采用各类儿歌作为教材,这些儿歌的主题明确、句式简单、一致和不断重复,教师可就幼儿能力的强弱,对儿歌内容作出增删(见表6.7)。
表6.7 经增润或简化后的儿歌
上述儿歌示例中,教师可根据幼儿的学习能力,安排能力稍弱的幼儿学习以小鸟为主题的儿歌,能力较强的幼儿则可以在此基础上,学习另一段有关动物名称的儿歌。
2.教学法的分层(多层级教学法)
教师教学时,即使使用同一教材,仍然可以进行分层教学活动,现简述如下:
(1)第一层教学:心理词汇的认读(适用于能力较弱的学生)
图6.14 第一层教学:教师带领学生就心理词汇反复进行认读
教师将学生口述的心理词汇制成字卡,并张贴在白板上,带领学生反复认读这些心理词汇(见图6.14)。由于这些心理词汇都是来自学生的亲身经历,因此他们理应已掌握这些心理词汇的意义;因而在反复认读的过程中,教师特别强调字形的特点和读音,例如“兔”字包含一点,像兔子的尾巴,以加强学生对字形、字音和字义的掌握和结合。
(2)第二层教学:运用心理词汇口述句子
当学生对心理词汇的形音义有初步的掌握后,教师要求能力较强的学生手持心理词汇字卡,能力较弱的学生手持相关图片。教师说出一些心理词汇,手持相关字卡和图片的学生需要走到教师跟前,并齐声说出该心理词汇。教师可请能力较强的学生,口述一句与该心理词汇相关的句子,例如“我喜欢鱼”(见图6.15)。
图6.15 第二层教学:学生运用心理词汇口述句子
3.分层评估
在课业评估方面,教师可根据幼儿的能力,适当地调适不同的学习目标,以便教学内容更切合他们的能力和学习需要,并加强他们对学习的信心,减少因学习目标远高于学生的学习能力而造成的挫败感。
(1)第一层:利用图画或口述词汇代替文字表达
进行心理词汇活动时,根据幼儿能力的差异,教师可请幼儿以不同的方式表达。例如能力较强的幼儿可以写下他们的心理词汇(见图6.16),如幼儿不能写出该字,教师可鼓励他们用图画表达(见图6.17),或口述字词,再由教师书写。幼儿不要因为文字表达上的障碍,影响心理词汇的表达,而打击幼儿学习动机。
图6.16 幼儿写出心理词汇
图6.17 幼儿用图画表达心理词汇
[貓(猫)、雞(鸡)]
(2)第二层:心理词汇运用
为了进一步加强心理词汇的运用,教师根据幼儿书写能力的差异,请幼儿完成以下评估课业。能力较弱的幼儿,可于方格内绘画“小鸟”和“小猫”,并根据绘画的数量,于横线写上适当的数字(见图6.18)。能力较强的幼儿,可在此基础上,要求他们书写他们喜欢的动物名称,以增加他们运用文字的机会,并进一步巩固心理词汇的学习(见图6.19)。
图6.18 幼儿画出句子描述的动物,并在横线上写上适当的数字
图6.19 幼儿画出句子描述的动物,并书写有关动物的名称
4.学习成效
幼儿口述心理词汇时,能说出许多动物的名称,例如狮子、熊猫、长颈鹿、小猫、小狗、大象、白兔、鱼、乌龟等,并能就该动物能否游泳进行词汇分类。此外,在字卡和图卡配对活动中,教师能指出不同动物的字形如何反映它们的身体特征,例如兔字中的一点代表兔子的尾巴、鸟字的四点代表它的爪、鱼字的四点代表鱼尾等。教师可以讲述这些与字形相关的故事,增加幼儿对主题的学习兴趣,也有助于进一步巩固他们对字形的记忆。
二、高班教学示例:《头肩膝盖大脚趾》
(一)教学目标
高班的幼儿部分已完成低班的课程,已能听懂基本的中文课堂指令,然而也有个别幼儿刚来香港,只能说母语,完全无法用中文或英语与别人沟通,还要适应本港的生活环境,在陌生的学习环境中学习。因此,高班幼儿往往比低班幼儿存在着更大的学习差异。现以《头肩膝盖大脚趾》儿歌为例,说明如何为不同能力的高班幼儿订立不同的学习目标。
1.整体目标
(1)学生能分享他们对自己身体的认识。
(2)学生能理解《头肩膝盖大脚趾》歌词中的字词意义(头、肩、膝盖、大脚趾、喉咙、眼、耳、鼻、口、眼眉毛、肚子)。
(3)学生能流畅地唱出《头肩膝盖大脚趾》儿歌,并能在教师的带领和指导下,边唱儿歌边做动作配合。
(4)学生能认读包含“肉”字部件的字,包括脚、膝、肚、腿,并能理解它们的字义。
(5)学生能通过辨认儿歌中的重点字词,重温汉字字形结构——“上下”及“左右”,并学习“左中右”的字形结构。
(6)学生能口述与身体部位有关的心理词汇。
(7)学生能通过书写“肚”字,重温“肉”字部件。
(8)学生能认识及书写笔画“点”。
2.分层目标
能力较弱的学生:
(1)学生能通过配对不同身体部位名称的字卡及图片,学习辨认与身体部位有关的词汇。
(2)学生能通过联想,口述或绘画一些与身体部位有关的心理词汇。
(3)学生能通过加法识字,认识“肉”字部件和“土”字结合成为“肚”字。
(4)学生能辨认药物包装盒和说明书上包含“肉”字部件的字。
(5)学生能在教师的协助下,运用他们的心理词汇改写课文。
能力较强的学生:
(1)学生能通过联想,书写与身体部位有关的心理词汇。
(2)学生能通过加法识字,认识“肉”字部件与其他部件组合而成的字,包括“膝”、“脚”、“肚”、“眼”和“肩”字。
(3)学生能辨认及书写药物包装盒和说明书上包含“肉”字部件的字。
(4)学生能在教师的协助下,运用他们的心理词汇造句。
(二)教学环节及教学重点
表6.8 高班教学第一课时教学环节及教学重点
续表
图6.20 身体部位字卡及图卡
图6.21 大儿歌纸
表6.9 高班教学第二课时教学环节及教学重点
续表
图6.22 工作纸一
图6.23 工作纸二
表6.10 高班教学第三课时教学环节及教学重点
续表
图6.24 工作纸三
图6.25 人物字卡及图卡
图6.26 字形演变字卡
图6.27 工作纸四
图6.28 “肉”字部件卡
表6.11 高班教学第四课时教学环节及教学重点
续表
续表
图6.29 工作纸五
图6.30 “肚”字和“肩”字部件卡及图卡
图6.31 工作纸六
图6.32 加油站一
图6.33 动作字卡及图卡
表6.12 延伸学习
图6.34 句卡
图6.35 挑战站一
图6.36 挑战站二
图6.37 挑战站三
图6.38 药物包装盒及说明书
图6.39 挑战站四
(三)分层教学的模式
1.教材的调适(增润或简化学习内容)
本课程采用各类儿歌作为教材,这些儿歌主题明确、句式一致,十分适合幼儿学习。教师可就班内幼儿学习能力的强弱,增删儿歌的内容(见表6.13)。
表6.13 经增润或简化的儿歌示例
上述儿歌示例中,教师可根据幼儿的学习能力,能力稍弱的幼儿只需学会这首儿歌,能力较强的幼儿则可进一步要求他们学会写“肉”字部件、写心理词汇、用心理词汇进行创意写作,并阅读与主题及生活经验相关的材料。
2.教学法的分层(多层级教学法)
教师进行教学时,可利用同一教材进行分层教学活动,现简述如下。
(1)部件识字教学
第一层教学:部件拼合
图6.40 部件拼合活动
第二层教学:加法识字
教师再次展示部件卡,运用加法识字法,拼合“脚、肚”和“肩”字(见图6.41)。过程中,学生逐渐掌握部件和偏旁的概念,观察到部件之间应有适当的距离,并能同时理解加法识字的概念。
图6.41 加法识字活动
(2)心理词汇教学
第一层教学:辨识心理词汇
教师将学生的心理词汇制成字卡和图卡,再在下一节课请学生进行字卡与图片配对(见图6.42及图6.43),从而巩固对心理词汇的形音义的掌握。
图6.42 心理词汇辨识活动
图6.43 心理词汇辨识活动
第二层教学:运用心理词汇
教师询问学生各身体部位的功用,例如我们用口来说话、吃东西和唱歌;用手来写字、绘画和拍球;用眼睛来看书、看电现和看花草树木等。教师可鼓励学生用完整句子表达他们的想法,例如:“我用口来唱歌。”“我用手写字。”“我用眼睛看花草树木。”如图6.44所示。
图6.44 幼儿运用心理词汇造句
3.分层评估
针对高班幼儿存在较大的学习差异问题,本课可设置三个层级的评估课业,现以部件识字和心理词汇为例加以说明。
(1)部件识字
第一层:书写部件
当学生通过观看文字演变卡和笔顺卡,认识了“”字的演变过程及笔顺后,教师可请他们为方格内的“膝”字填色,初步认识“膝”字的字形(见图6.45)。填色后,再请学生尝试沿着虚线书写“”字部件,教师不必强求幼儿按笔顺书写,待幼儿熟悉部件的构形后,才通过示范和仿写引导幼儿学习正确的笔顺,以免打击他们对书写汉字的兴趣和信心(见图6.46)。
图6.45 幼儿将“膝”字填色
图6.46 幼儿沿着虚线书写“”字部件
第二层:加法识字
通过拼合部件卡,幼儿学会用加法识字后,便能自行完成下列评估课业。幼儿可先在左页书写肉字部件,了解“膝”字由“”及“桼”字构成(见图6.47),再完成右页,准确拼合“脚”、“肩”和“肚”字(见图6.48)。
图6.47 幼儿书写“肉”字部件
图6.48 幼儿通过加法识字拼合“脚”、“肩”和“肚”字
第三层:字形结构
在拼合部件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掌握字形结构的概念。幼儿在上述课业中先找出包含“左中右”结构的字,并填上颜色(见图6.49)。若幼儿的能力许可,可在右下方的方格内书写他们认识的、包含“左中右”结构的字(见图6.50)。
图6.49 幼儿找出包含“左中右”结构的字
图6.50 幼儿在方格内书写包含“左中右”结构的字
(2)心理词汇
第一层:词汇归类
当幼儿能口述身体部位的心理词汇后,教师请幼儿从药物说明书中寻找并圈出身体部位的字词(见图6.51),并书写在右页上的空格内(见图6.52)。
图6.51 幼儿圈出属于身体部位的字词
[膝蓋(膝盖)、頭(头)、腳(脚)]
图6.52 幼儿书写属于身体部位的字词
[膝蓋(膝盖)、頭(头)、腳(脚)]
第二层:句中填词(挑战站一)
幼儿可根据句子的提示,在方格内绘画相应的身体部位,然后在横线上写上适当的身体部位名称,以巩固心理词汇的学习(见图6.53及图6.54)。
图6.53 幼儿在方格内绘画合适的身体部位
图6.54 幼儿运用有关身体部位的心理词汇完成习作
第三层:句中填词(挑战站二)
为了增加学生运用心理词汇的机会,教师可根据他们书写能力的差异,请他们完成上述评估课业。幼儿可就第一句提及的身体部位,与相关的动作连起来,并在右边的方框内绘画该动作。若学生的能力许可,可请他们在横线上填写相应的身体部位名称和动作,并将两者连起来,学习运用心理词汇组织句子(见图6.55及图6.56)。
图6.55 幼儿运用心理词汇组织句子
图6.56 幼儿运用心理词汇组织句子
(四)学习成效
在部件教学方面,教师先询问学生是否理解“肉”字的意义,并请他们口述他们吃过的肉类,例如鱼肉、鸡肉和牛肉等。接着,教师询问幼儿:我们的“肩膀”是否有肉?再在白板上用“肉”字替代“肩”字的“”件。若幼儿认为“”是月字,教师便应把握时机,引导幼儿分辨“”、“月”字在字形上的差异,从而带出“”字,并在白板上写上正确的“肩”字。根据研究小组的观察,幼儿都能理解“”字部件的意义,并能在儿歌纸中找出包含“”字部件的字词。
幼儿在口述心理词汇活动时,能说出许多有关身体部位和其他相关的字词,例如头、口、耳、眼、鼻、手、脚、膝盖、肩膀、肚子等,可见幼儿对身体这一主题非常熟悉。教师先板书这些心理词汇,然后带领学生逐一读出词汇,并加入日常生活情景,例如:“妈妈肩膀痛,我们帮她按摩。”“头痛要吃头痛药。”“我们用口吃粟米。”“我们用眼睛看书。”“我们用耳朵听音乐。”帮助学生把心理词汇与生活经验联系,强化他们对这些词汇的认识。
由于分层教学及分层评估课业能照顾不同能力幼儿的学习需要,教师能为他们设定最合适的学习目标和课业,于是幼儿都能在学习过程中,保持良好的学习态度,并对自己的学习能力和表现建立自信。
三、故事分层教学(教材分层)
本课程在每单元均设故事教学环节,让学生通过聆听教师讲述与主题相关的故事(故事由研究小组按学生说过的心理词汇编写,故能符合他们的理解能力和生活经验),发展聆听及说话能力。此外,故事设有师生共同创作环节,通过为故事人物创设各种情境以及为故事主人翁解决困难,刺激幼儿口述与故事主题相关的心理词汇,增加阅读故事时的趣味,并让学生学会推测故事情节和接下来的发展,增加学生运用中文表达想法的机会。有关故事分层教学和朗读故事的教学目标、施行步骤及学习成效,请参阅第七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