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光心语:爱的10种写法

第二节 真光人的青春故乡

字体:16+-

真光的级社制特色鲜明,各级社的名字匠心独运、内涵丰富,让人眼前一亮,浮想联翩。但是,有人可能会提出这样的疑问:级社制度会不会像很多学校宣传的各种制度一样流于形式呢?它究竟在真光学子的学习和成长中起到什么样的作用?怀着同样的疑惑,笔者走进了真光,就级社制度与真光中学的学生和老师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和探讨。

“在真光中学重建级社的过程中,全校师生在方方面面都做了很大的努力。我们希望把级社作为一种文化的传承,希望级社能在校友毕业以后,包括社训等方面能对他们的人生有所启发,希望级社起到凝聚力的作用,使尽可能多的校友能回馈母校,为母校的发展做更多的贡献,当学校的发展有需要的时候能支持学校。到目前为止,已有许多校友对学校的发展给予了各方面的支持。级社就让校友在毕业之后有这样一种向心力,这样一个关键词,能够让校友记得母校,传承下去,保存这样的传统。”真光中学教导处的叶主任这样谈起自己对级社的理解。

叶主任表示,毕业多年的校友也许不记得自己是哪一年毕业的,但一定记得自己是哪个级社的,因为级社跟随了他6年,这也是一种文化的传承。相比其他学校,我们把级社放在了一个突出的地位,渗透到了日常生活中,比如校服、年级组、个人的物品,都有级社的影子,所以级社的观念和融合度会更强。

通过各种生活学习细节的设计,真光中学将级社的概念融入每个学生的心中,级社的名称成为代表每个学生的“标志符号”,继而再通过社花、社色、社训、社徽,使学生对级社产生深深的认同感,级社之名融入大家的血脉和记忆,产生了一种浓厚的级社文化氛围,自然对所有真光的学生、校友,都有着极强的凝聚力。

其实,在级社制度贯彻的过程中,还发生了一些趣事。“香港那边真光系的中学对广州真光级社深入式的贯彻感兴趣,所以香港的四所真光中学也想按我们的级社步调进行统一。当时香港长堤真光也已经恢复,但问题在于香港长堤真光的步调与我们实施十年的步调不一致。例如刚入学,他们的中一和我们的初一不在一个步调上,大家的名字不同步,刚好差一个。我们希望香港和广州的真光能够同步,所以,这样来解决,从前年开始,筹划在广州真光插入一个特别社,特别社取名‘旭晖社’。”叶主任告诉我们。

关于“旭晖社”的起名,是这样来的:当时高三是晨晖社,初三是旭晶社,取两社的各一个字而成。旭晖社这个名字也不是凭空想出来的,在抗战期间真光辗转在岭南办学就出现过“旭晖社”的名称,代表着一种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现在‘旭晖社’的学生读初二,我们现在的初一又回到‘晓社’,已经与香港同步,所以到现在,不管大陆还是香港,真光系的所有学校在级社名称上都已经同步了。以后大家碰面,说到是哪个社,就可以很容易的展开交流,级社也不只是一所学校,而是扩展到真光系所有的学校。”

不难看出,真光的级社文化很早就有传承,但那时候战乱频仍,硝烟弥漫,真光辗转数地,很多资料都遗失了,关于级社具体从哪年开始,又有着怎样的渊源,并不容易简单地说清。但可以确定的是,在民国初期,真光就已经有了“级社文化”。例如真光最杰出的校友陈香梅,来到真光从不说自己是哪一级的,只是说自己是“芸荒社”的。1957年入学的学生是“鹤社”,“鹤社亭”就是“鹤社”的学生捐助的亭子。并由岭南著名女书画家苏华题词《鹤社亭记》,这也是一种级社历史传承的一个缩影。

后来级社的中断与恢复,无疑是真光人心中的大事。“‘**’后期的时候真光级社文化被迫中断了,后来随着真光的搬迁及各方面的需要,真光搬迁至海珠区。1984年才搬回白鹤洞,并复名真光。但级社一直到20世纪90年代才开始着手恢复,这还是去香港真光中学访问的时候,发现他们延续已久的级社制度。直到2007级社制度正式施行,但还是把第一届‘艺芸社’放到1994年。”当时的亲历者这样讲述道。

事实上,真光中学历史上也有很多级社的名字,现在的六个级社与历史上的级社名字不同。在真光人看来,这也是一种历史的演变。真光的苏华校友颇有感触地说:“级社有高年级对口低年级的帮扶,效果是非常棒的,当时是高二对初二,那个时候叫大手拉小手,像国外的年长的学生带年幼的学生,所以级社既有横向的,也有纵向的。”

级社制度中有一些很有趣的仪式,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传灯礼”。传灯礼,寓意真光“尔乃世之光”的传承,毕业生将真光灯传给下一级社,级社中的传承,寓意薪火相传。真光中学的传灯礼是从2008年“晓社”学生毕业典礼的时候恢复的。学校有传灯礼的传灯词、接灯词、照片,传灯是一种文化、一种精神,一种象征。

“在传灯礼上,要毕业的级社有一位学生作为代表致传灯词,接灯的级社也要派出学生代表致接灯词,然后真光灯由两名毕业生司仪抬起,绕场一周,再交送到新的级社同学手中,象征着薪火相传。这样的仪式,让学生对真光的级社制度和文化传承有了更深的认识和认同,有非常好的效果。”一位老师解释道。

在真光中学,我们还找到了最近一期的毕业传灯词词稿:

高三毕业生(陈颖诗):真光辉煌,辉煌真光。同学们,这就是真光灯,它放射出耀眼的光芒,象征真光精神代代相传,指引我们走向21世纪美好的未来。真光历史上每年的这个时候,毕业生总是把它传递给准毕业生手中,激励他们不断努力,继承毕业生良好的传统。去年,我们从高三曜社的师兄师姐手上接过这盏真光灯,如今,我们毕业了,我们把这盏真光灯,传递到高二级旭晶社的师弟师妹手中,希望你们勤学爱校,让真光灯永远放射光辉!

“真光级社的名字都还挺有意思的,都与自然和‘光’有很大关系,体现真光的特点。我们是曜社,然后高三是晨晖社,已经毕业的是蘅圃社,这一届初一是晓社,然后是艺芸社。每个级社都有各自的社花,像晨晖社是向日葵,我们曜社是梅花。”真光的罗梦嘉同学这样告诉我们,可以看出她对各级社的名称、社花还是非常熟悉的。

作为千万真光学子中的一员,罗梦嘉对于级社的认知颇有代表性。她认为级社除了区分不同级的同学外,还能够规范自己行为。“比如说去饭堂,规定好了,高一的学生,时间比较充足,去三楼吃饭,高三学生比较紧张,去一楼吃饭,如果学生插队或者串楼层的话就很容易被发现,因为校服上都有各自年级的袖标,我觉得这就可以很好的规范自身的行为。”

她还告诉我们:“当时(我)刚开始的时候参加军训,一开始谁都不认识,男生玩得比较快,体能比较好,整个级社的男生就组成了一个精英连,在烈日下暴晒,后来又正好赶上雨季,他们训练得非常辛苦。当然他们训练的成绩也很好,代表学校辗转参加演出比赛,还拿下了很好的名次。”

“级社制度对我们的影响就是,让我们加深了自己对学校文化的了解。同时也是对传统的传承吧。刚开始有级社文化传承的时候,是处于比较动**的年代,让高年级带低年级安全的回家,是非常温馨的。”几位和罗梦嘉同班的女同学都连连点头道。

据学校相关负责人介绍,每个级社都有学生自己组织成立的管理组织——级委会,承担整个年级管理事务。2011级晓社级委会的同学们在他们快要毕业的时候,就共同写下了这样一段感慨颇深的文字:

级委,就是级里面的纪律管理部门,帮助级长对各班、各位同学进行管理和监督。级委会是一个纪律严明的团体,一开始我们认为当一个级委就这么简单,有热情而没有方向,但是当我们开始深入工作中时我发现当好级委真不容易。首先要严于律己,做一个好榜样,然后才能学习怎样去管好别人。

我们亲手设计特有的级委工作证件,安排值班顺序,我们协商定下扣分标准,组织每周的例会,细心观察级内的情况,及时汇总并反映到上级领导,对晚修违纪的行为严肃登记并录入信息,一点点谨慎地完成任务,力求为高一级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公平公正地评出优秀班级以标榜全年级。

半年的级委工作,对于我们来说,是一段宝贵的经验。对于晓社的全体同学来说,级委起着重要的作用。因为,我们尽力让同学们有一个“三静”的学习环境、希望大家能一起进步,作为这个大家庭的一员,我们深感荣幸与重责,为了高一级晓社的良好发展,我们愿意做出贡献。级委,是在老师和同学们的支持下成长起来的,当我们经验不足时,同学们会立即提出建议让我们改进,有时也会受到批评,但我们感谢大家给予的批评和帮助,我们尊重彼此的坚持和个性。

在这半年中,身为一个级委,我们备感光荣,我们受益良多,这是我们在以往的校园生活中所不能体验到的。说不上辛苦,但是还是学会了许多。在日常检查中,秉承态度认真与工作严明的原则,对级里的不好现象进行批评和教育。我们从管理工作中体验了真光中学的级委会的创新性。如级委分组巡查,这大大提高了管理的效率。又如级委工作小组组员的随机分配,这减少了工作中的不公平。

我们能认识到更多不同的朋友,增强了人际交往的同时还能在与其他级委的合作中提高自己的能力,这对我们以后在工作方面有极大的益处。我们尽力做到了公平评分。

虽然我们尽力去学习做事的方法、端正做事的态度,一期下来,收获之余仍觉得自己有很多缺点需要改正,有很多不足需要完善:工作计划不能坚持下去,浮躁的情绪需要改正,应该耐心对同学们做出引导,工作方法、态度、对工作的认知、与人的沟通等方面还有待提高,在许多细节处我们还有很多的不足。

经过半年的级委工作,我们深刻地体会到了团结、荣誉、宽容的具体含义。刚开始进入级委会,有热情可是没有方向,是老师带领我们逐渐进入状态,级委成员们的共事也经历了分歧、磨合、理解、合作的过程,虽然短暂,但学到的做人、做事的道理却一生受用。

检查的时候,有些同学会说:“当级委很浪费时间。早中晚都要检查,占用自己的学习和休息的时间,得不偿失。”嗯,这是事实,会占用自己的时间。然而,时间就像一张网,你撒在哪里,收获就在哪里。每次检查,都能发现有些班的缺点,再督促他们改进。与此同时,我锻炼到自己的责任心,也让自己安排的时间更合理,学习更高效。从高一下学期开始,我慢慢地发现,有些班做得越来越好,而有些班截然相反。特别是卫生,有些同学并不自觉,这便更需要我们的引导了。

从现在起,从小事起,针对不足,我们一定会努力改进,更认真公平地为同学们服务。在这鸟语花香的校园里,有着阳光的照耀,有着雨露的滋润,有着园丁的培育,我们坚信,晓社级委会这朵“花”将开得更灿烂,更绚丽!

真光中学的级社文化非常好地体现了真光的历史和“爱”的传承,对在校学生有很强的凝聚力,让离校的校友有着很强的归属感,是所有真光人的“青春故乡”。通过级社这个具体而独特的制度设计,极大地增强了学校与学生的情感联系,这被教育观察者认为是对于我国中学教育的全局很有启发意义的重要探索和成就。

【真光心语】

回顾:广州市第二十二中学创办“侨生”班——“成社”

1957届成社 李炳章

按:成社在培英是一个“特殊的社”,我们是就读白鹤洞山顶同宗同缘的妹兄学校——广州市二十二中(真光)和八中(培英)。李炳章的“回顾”正使我们不会忘却培英,更不能忘却真光的领导和老师对我们的辛勤栽培。

——1958届成社社长 李锦深

(一)

1954年秋季,广州市第二十二中学开办,招生高中一年级9个班、初中一年级6个班。

(二)

1954级高中一年级9个班都安排有侨生8~10人,授课时有些老师用普通话授课,大部分老师用广州方言授课。招进来的侨生来自东南亚各国及地区,如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泰国、菲律宾、越南、缅甸、柬埔寨……他们只会说、听普通话,不会说、听广州话,所以听起课来听不懂、不明白。与同学交流学习心得有障碍,也给教师辅导和侨生生活带来一定的困难……经过一年学习、生活后,侨生代表向校长黄云天、教导主任卢次光、班主任反映学习困难情况,要求开办“侨生班”,派会说普通话、各科有经验的老师任教、当班主任、生活辅导等。

于是校长、教导主任、班主任、团委及老师们经过研究、分析、讨论,决定办“侨生班”为乙班。所在班拆开,分到各班,故高中二年级最后调整为共8个班。

(三)

1955年秋季学校再招生,高中一年级4个班,初中一年级4个班。

这年秋季开办两个“侨生班”:即1954级一个“侨生班”(后在培英称“成社”),1955级一个“侨生班”(后在培英称“立社”)。两个“侨生班”任课老师全采用普通话授课,经过一年学习、实践,“侨生班”学生实习兴致勃勃——勤奋、苦学、安心学,学业与政治思想进步很快,学业成绩提高了,精神焕发了,都认识到学好知识、热爱祖国、为人民服务、为祖国建设出力的重要性,因此政治觉悟大大提高,他们还成立了共青团支部,有团员25人。

(四)

1956年秋季,根据广州市教育局的部署,将广州市第二十二中学与广州市第八中学高中部与初中部分部编办。广州市第二十二中学专办初中部一、二、三年级,广州市第八中学专办高中一、二、三年级。于是,这年秋季广州市第二十二中学高中一、二年级调入广州市第八中学晋升高中二、三年级。即广州市第八中学高中三年级共有16个班,原广州市第八中学高三级为1~8班,原广州市第二十二中学高三级为9~16班。原“侨生班”为乙班,改编为第10班,晋升二年级高中“侨生班”编为第七班。

这年调整两校办学,第二十二中学校长黄云天亲自率领高中部老师到广州市第八中学任课并兼任广州市第八中学副校长,并入广州市第八中学的两个“侨生班”仍继续采用普通话授课,学业成绩和政治思想都有提高。于是1954级“成社”“侨生班”至1957年秋季毕业;1955级“立社”“侨生”班至1958年秋季毕业。

(五)

侨生班的学习和生活概况如下。

1.同学们热爱母校。遵守纪律,尊师重道,学习认真,学习成绩达到教学要求。

2.同学们热爱集体。大家虽然来自海外各地,可是编在一个班里,学习在一起,生活在一起,文娱、体育、劳动在一起,在“同吃、同住、同劳动”中,建立了宝贵的同窗友谊。同学之间能够互相关心爱护,有时有的同学生病请假甚至住院,不少同学就会前往宿舍或医院探望。

3.同学们把培养德、智、体的教育要求落实到行动上,团结一心争取班集体的成绩与荣誉,如积极参加体育活动、踊跃参加校运会争取好成绩等。

4.同学们除了按规定学好各门功课,依时完成作业之外,有的同学还积极参加课外小组活动,例如纪盘宣参加地理小组,古尚明参加物理小组,麦佩英、王丽珍参加体育小组,温新群参加音乐小组。他们参加课外小组,无疑有利于培养兴趣,扩大视野,增加知识。

5.同学们热情参加班里组织的校外活动,如校际交流联欢、义务劳动等。

后记

1956年9月,因广州市实施学校资源调配功能调整,高中部整体转入相邻的广州市第八中学(培英中学)就读。转移后高一戊班被编为高二7班,直至高中毕业时的高三7班,都保持“侨生班”的集体,寄宿在学校,学习、生活、文体、劳动在一起,建立了兄弟姐妹般的情谊。

1958年后,大部分同学经历继续升学然后参加祖国建设工作的历程。也有的在高中毕业的当年直接参加工作。直至20世纪70年代末,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侨生班”的许多同学之间取得了联系。

20世纪80年代初,定居于广东、广西、香港和澳门等地的同学在校友会的倡议下,以原来班级的形式进行聚会,前来参加活动的同学都充满热情,互相见面兴高采烈。

已到古稀之年的同学,能够互相关心团结互助,这与多位同学热心为大家办事、乐于奉献的行动分不开,其中廖爱英、杨克谦、麦佩英既参与组织又承担较多的活动经费,古尚明、邬恒清、纪盘宣、王丽珍、叶明亮、麦慧英等同学,多年来任劳任怨为集体的活动做了许多的具体工作,使“侨生班”同学之间的友谊仍然闪耀着光彩。

20世纪50年代初,许多华侨青年回国升学,是当年的潮流,表现了他们对新中国的向往与把握个人前途的勇气。这个潮流无疑是有鲜明的时代特征,留下了可贵的历史印记。

真光中学和培英中学,以设立“侨生班”的编制进行教学和管理,体现了党和政府对归侨学生热情关怀的政策,并采取了结合实际的具体措施,包括实行普通话教学,安排归侨老师当班主任,对经济上有困难的同学给予助学金等。“侨生班”的同学在学校安心学习,生活愉快。当年照顾归侨的政策和措施,是新中国时代的德政,让人印象深刻,难以忘怀。

勘补:

黄碧丽同学为越南归国侨生,为表达她生前对母校的深切感情,她的在世丈夫、中山大学引力物研室主任胡恩科教授于2010年2月以“黄碧丽助学金”的名义向广州市真光中学捐赠了五万元人民币,受到学校的肯定和称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