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现代技术理性对学校教育的不断渗透,学校教育越来越多地成了规范、高效的流水线上的技术流程,学校生活的诗意特征淡去,规训特征却更趋鲜明,比如电子监控设备对学校生活的强势干预就是典型例证。这不能不让我们思考,究竟什么是学校?学校生活的灵魂是什么?现代学校的关键为何?一所学校究竟应该从哪些关键性的因素着眼去建设现代的学校文化、培育优质的学校品格?这应当成为时下学校建设所关注的核心问题之一。优质的学校可能因为其不同的因素而优秀,我们很难用一把标准的尺子来衡量众多优质学校的优秀品质之所在。但作为一所置身现时代的优质学校而言,应该是以学校师生优质的学校生活为核心而表现出来的学校品格。
优质的学校生活意味着什么?学校生活的主体的学校人,即包括老师和学生,师生的学校生活质量是密切相关的;学校生活的基本内容是以文化知识的交流传递和个体精神的生长生成。优质的学校生活最基本的层面是在保障基本学校生活正常进行的基础上的学校人之间的相互尊重、彼此激励、积极交流、共同分享;优质学校生活的更高的目标则是学校人潜能的充分发挥,学校人积极向上的生存状态,以及学校活动中创造性的文化知识生活。优质学校生活如何可能?
提升办学理念 树立学校灵魂
苏霍姆林斯基曾在帕夫雷什中学的入口处留下校训:你们到这里来的唯一目的就是学会过有目的的生活。美国亚特兰大城附近多尔顿小镇的布鲁克伍德小学的校长汤姆·巴特勒这样说:“在我们学校,每一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是高贵和有价值的人。我们力争在我们的教学内容中反映这一理想。我们试图提供一种十分适合孩子的环境,在这里孩子受到尊重,从而取得良好的成绩。”[2]四川都江堰东郊一所叫蒲阳中心小学的简朴的墙上写着:“让我们的孩子知道什么是幸福,并懂得如何追求幸福”。我们不能说这些话语中所折射出来的学校理念是否真正落实在各自的学校生活实践中,但至少表明,从苏霍姆林斯基,到汤姆·巴特勒,到那所简单的小学办学者,他们心中都有着对于自己如何办学的一种美好的期盼,并且或多或少,心中有着一种力量,引导学校人将其教育理想付诸学校生活实践。
学校理念一般简单而明了,但却涉及对学校存在的最重要问题的回答。学校理念表明的是一所学校存在的最根本、最重要的理由,是学校人对为什么要有学校,老师和学生为什么来到学校?学校存在的核心或者说本质是什么?学校人究竟应该以何种方式在学校中出场或者说生存?学校区别于其他社会活动场所的根本标志是什么?正因为学校理念是对学校存在最基本问题的回答,所以学校理念乃是学校人一切活动的指南针,直接成为学校管理、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等学校活动的准绳。它实际上涉及涵括一所学校校长的办学理念和管理理念,学校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学生的学习发展理念,以及校长与教师之间的交往、师生交往、生生交往的理念在内的一切学校活动的内在要求,可以说,学校理念贯穿于学校人整个的学校生活实践。一所学校是否成熟,是否现代化,看它是否有相对成熟的学校理念,应该说乃是最重要的标尺。学校理念是作为实体的学校存在的核心与灵魂。
学校理念并不是简单地从某处借鉴而来,也不是某个学校领导忽然间的奇思妙想,它来自学校人不断的探索、实践、积累、提炼,是学校人积极互动、共同尝试的产物,它乃是学校人集体积极自主的、创造性的教育生活的结晶。一旦形成,成熟的学校理念就成了整合学校内部不同机构、不同成员、不同阶段的黏合剂。正因为如此,一所学校的理念不仅写在墙上,而且挂在学校师生的嘴上,获得全体学校人的认同;不仅挂在学校人的嘴上,更实实在在地落实在全体学校人的生命实践之中,成为学校人学校生活——教师教的生活和学生学的生活——的内在精神。
现代的学校理念应该是开放的、多样的、个性的,但多样化的学校理念中渗透着基本的精神,那就是,一所现代学校的学校理念应当充分体现对人的尊重,师生彼此之间的信赖与期待,引领学校生活成为活生生的师生生命积极舒展、张扬的空间,从而使学校成为以育人为核心,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以个体人格的生成与完善为基本指向的场所,使学校成为有内在灵魂的精神场域。当以尊严、自由、幸福等为基本价值要素的学校理念深深地融入学校人的生活习惯之中,它就成了学校人存在方式的表征,成为优质学校生活的内在保证。
建设学习校园 促进知识流动
基于以下理由,一所现代的学校需要教师自身在教学生的同时自己也不断接受教育:社会知识化的程度日益提升,知识的更新加快,这其中也包括作为教师所需要的教育教养性知识的更新;现代教育本身的发展,特别是转型中的我国基础教育,期待教师创造性的职业生活,也期待教师自身的知识转型;终身化教育时代教师个体自身的成长,也需要教师的不断地学习。知识生活是学校生活的基本内容,不断的、开放性的学习,是提升学校生活品质的基础。师生共同的学习,使学校成为活生生的知识流动的场域。
教师的学习既可以是个体性、自发的,同时也可以是集体性的、有组织的、系统的学习。对于一所成熟的现代学校,既充分保证教师的个体性的、自主的、个性化的学习空间和学习内容,同时又根据实际的需要,建立有组织的、多层次的小群体或大集体的学习,从而使学校成为以校为本的、以教师为主体的网状的学习型组织之所在。以教师为主体的学习,也包括校长的学习,甚至首先就应是校长的学习,现代的学校需要学习型的校长,不断提升自己的办学理念,扩充自己的知识视野,同时可能对教师的学习给予方向上的必要的引导与支持。
在学校网状学习型组织的建构中,教研组(室)是整个网络结构中最基本的单位,基于共同的教学内容与目标,教研组成员集体备课,相互交流,就相关热点难点问题共同探讨,充分发挥教研组在学习组织中的作用,使得教研组在学校学习型组织中成为最重要的组织形式。与此同时,把外面的专家、同行请进来,或者自己的老师走出去学习交流等集体性学习活动的组织也是学校学习型组织的重要形式。不仅如此,怎样充分发挥教师自身的积极性,积极鼓励、倡导教师平时个性化的自主性学习、阅读,从各自的学习兴趣爱好和教学实际出发,提高教师自身的整体素养,并给这种学习提供必要的条件,乃是学校网状学习型组织的基础性保障。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集体的智力财富之源首先在于教师的个人阅读。真正的教师是读书的爱好者:这是我校集体生活的一条金科玉律,而且已成为传统。”
学校学习型组织的建设一个基本的物质保障,就是图书室(馆)的建设,包括丰富的藏书积累,适合于教师学生阅读的及时的报纸杂志等的提供。好的图书室不仅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学习场所,而且也为教师自身的学习提供良好的空间,同时,师生的共同学习可以营构出学校良好的学习氛围。“一所学校可能什么都齐全,但如果没有为了人的全面发展和丰富精神生活而必备的书……那就不能称其为学校。一所学校也可能缺少很多东西,可能在很多方面都简陋贫乏,但只要有书,有能为我们经常敞开世界之窗的书,那么,这就足以称得上是学校了。”没有现代化的高楼大厦也许不足以成为一所学校不够现代的依据,但没有丰富的图书积累则一定是一所学校不够现代的标准。正因为如此,“无限相信书籍的教育力量,是我们教育信仰的真谛之一。”丰富的图书世界不仅直接拓展了师生阅读的空间,实际上也无限拓展了学校存在的精神空间。
一所学校的好与坏,最重要的要素还是要看教师,高水平的教师,是一所优质学校的基本保证。而作为一所现代的学校,还需要高水平的教师是知识和观念不断更新的教师。既如此,怎样把学校建设成为多层次、多途径、多形式的网状学习型组织,就成了当前我们的现代学校建设的重要尺度。学校网状学习型组织的结构,在保证教师充分的自主学习、思考空间的同时,也使得学校教师能在集体性学习中获得充分的交流与共享,从而实现教师群体的共契,不仅发挥个别优秀教师的作用,而且使教师成为一个整体而发挥集体的作用,努力“打造一支优秀的教师专业队伍,营造一种教师能够比较轻松、和谐的专业的合作氛围,并在团队性的合作中分享经验,互相促动”,从而改变教师松散的、游离的学校生活状态,在教师的相互合作、交流、分享中促成每个教师自己专业理想的积极实现。这不仅是教师优质学校生活的重要内容,也直接影响着学生优质学校生活的可能。
守护文化资源 建设人文学校
福建南安成功中学的校友、著名作家刘再复先生在给母校75周年校庆题词中这样写道,“育我天籁,伴我远游,母校恰似长江碧流水;报汝清音,忆汝沧桑,襟抱常怀黄河赤子心”,一语道破学校留给学生的深情记忆。一所普通学校不仅是学生读书成长的地方,而且是一个人哺育人生的摇篮。怎样使学校生活成为一个人一生难以割舍的记忆,全面地渗透个人早年的心灵世界,这不能不成为今天学校建设的基本议题。一所学校的存在有三种基本的形态:一是物质形态,一是人在物质空间中的活动形态,还有一种就是超越物质形态和活动形态的人文形态。一所学校之所以能成为个人一生魂牵梦萦的记忆,决不仅仅是物质形态的校园跟对学生的影响,也是师生共同创造的活动形态的学校留给人的记忆,更是沉淀在学校各个方面的一种文化与精神的情结潜移默化地搭结在学生心灵的深处。
作为实体存在的学校场所是学校人优质生活如何可能的基本空间,学校作为育人为中心的基本场所,其存在的文化品格直接成为师生优质学校生活的依据。我们今天对于教育现代化的追求正在或者说已经陷于一种误区,认为唯有现代化的高楼大厦、高技术的现代教育设备和时髦的教育口号就是高然稳居于“现代教育”的门槛之上。学校是学校人过文化精神生活的地方,学校建设需要围绕学校文化品格的提升为基本内容。离开了学校文化内涵的孕育,缺少了文化精神的入渗,那些最先进的设备只能是的一堆豪华的器具,直白地说就是摆设。实际上,我们今天潜在地就有这样一种设定:教育的现代化,学校的现代化主要地就是教育条件的现代化。我们把教育的现代与否的依据归结于物性的,而不是人性的。在我们的观念中潜在的价值标准是:新就是现代。现代化的教育条件固然可以增进一所学校的现代气息,但仅靠现代化的技术条件的支持,最好的学校也不过没有灵魂的教育工厂。评价一所现代学校的标准应该远不只是新,准确地说,新既非充分条件,也不是必要条件。
学校是学校人生活的地方,是学校人“文化”地生活的地方,在那里,一批又一批、一代又一代的师生,凭借他们的情感和智慧,使一草一木,一砖一瓦,一张黑白照片,一本优雅的日记,一个破损的笔记本,一本发黄的备课本,都成为学校人真实而丰富的心智生活的见证,透露出学校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使作为物的形式存在的学校成为活生生的学校人之生命活动的场域,使学校超越单面的物的存在而成为立体的、繁复的文化生活的存在,成为走出校门的学子们拳拳眷顾的心灵依恋,也使得后来者们一走进学校之门,就是走进了一个活生生的丰富的文化场域,自由地呼吸学校的历史文化的气息,不知不觉中把自身同化与学校历史文化之中,使心灵受到全面的感染,这本身就是以文化精神生活为核心的优质学校生活的基本内容。这种潜移默化的熏染就成了个体接受课堂正规教育的基础,甚至它就是学校教育的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
正因为如此,学校的存在形式决不仅是物性的,而且是人文的,甚至可以说,学校存在的本质属性就应该是属人的文化存在,一种与师生共同成长与发展的生命有机体的存在。正是学校生活中一草一木、一砖一瓦,学校师生学习、生活、工作中留下的丝丝缕缕痕迹所透射出来的文化意味和生命气息,让学校不同于工厂、商店,而成为育人的场域之所在,去昭示、敞开一颗颗年轻的心,让他们自由、快乐、丰富、轻松地受到人生所需的全面的孕育和启迪。这意味着学校在不断向前发展的同时,或许也应该不时地回望过去,好好积累、珍惜学校历史之中留下的各种显眼不显眼的足迹。一所学校的现代与否,并不是对传统的背离,而恰恰可能是对学校自身传统的创造性守护。惟其守护传统,才有创新的基础,才能增强、提升学校存在的历史文化品格;惟其不断创造,才能融入时代,并使学校传统获得在现时代的生机与活力。“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句话就道出了学校发展的奥秘,一要有“源头”,二要有“活水”。一所学校的发展,那就是要守住自己的“源头活水”。
提升学校的文化存在品位,培育学校的文化立体感,提升学校优质生活的内涵,我们可以通过引进既有的文化资源,比如图书馆、历史文化名人的塑像、其他文化景点的布置等;但我们不要忘了另一条重要的途径,一条并不需要多大发费,任何学校都能做到的途径,乃是学校自身历史资源的累积。在忙于打造学校品牌、提升学校知名度的今天,我们一方面热衷于延长学校的历史年限,但另一方面我们却看不到学校历史长久的任何痕迹,学校的历史终究只是数字的历史,而不是活生生的学校文化存在的历史,有等于无。既然如此,我们在想方设法改进学校的办学条件,用成堆的金钱打造学校的富丽堂皇之时,我们是不是也要在建设学校的立体的历史文化的氛围上多下点功夫,真正让学校成为一个立体的历史文化场域,成为一批又一批、一辈又一辈的老师、学生心灵眷恋之所在?
完善学校制度 确保优质生活
一所优质的现代学校,离不开现代学校制度的生长生成。现代学校制度不仅是师生创造性的学校生活的产物,同时又是师生创造性的教学生活的保障。合理的学校制度,既可以成为师生学校活动的指南,又可以成为师生维护自身创造性的教学生活的凭据。
一所学校的学校制度的根本何在?或者说其根本的目的是什么?现代学校制度的建构并不是校长拿来用以管制师生员工的依据,当然它可以直接作为校长管理学校事务的依据,而且它同时也应是约束校长自身学校管理行为的依据。更重要的是,一种现代性的学校管理制度应该以激励学校人——包括校长在内的师生员工——的创造性学校生活的基本保证。现代学校制度的核心就是师生创造性的教育教学生活,是学校人的优质学校生活。怎样有效地激励、提升学校师生的教育生活质量,就成了一所学校制度建设的好坏的根本尺度。怎样建立以促进高质量的学校生活,以教学制度为中心,辅之以教研制度、学习制度、教师评价制度、学校民主决策制度等在内的现代学校制度体系,是以校为本的现代学校制度的基本内容。
以有效保障、维护师生创造性的教育生活为核心的现代学校制度的基本特征,从其出发点与归宿而言应该是以人为本的,从其产生的过程而言应该是民主的,从其与师生实际教学生活的联系而言应该是开放性的、充满激励性的,从制度建设的内在依据而言,应该充分体现自身经验与理性知识的结合,通过对自我发展经验的提升,把现代学校制度建立在现代知识和理性的基础上。现代学校制度的建立,一方面,需要教育主观部门真正将校本管理落到实处,落实校长负责制,提高学校自身有效应对外在竞争和全面提升自我效能的能力;另一方面,作为学校内部而言,逐步形成“以人为本、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政高效的管理体制”,[3]充分育人为本、发展目标明确、法人制度健全、行家治校、组织管理科学、决策民主、学校与社会环境良性互动的现代学校管理特征。
现代学校制度从何而来?一所学校的学校制度之建立不应是少数人拍拍脑袋的即兴产物,它应该更多地体现全体学校人的教育教学需要,也能充分体现现代学校制度发展本身的要求。不仅如此,现代学校制度本身就应该是学校人创造性的教育生活的逐步积累和沉淀,而成为有效的制度,它是师生已有的优质教育生活的习惯化。以这种制度去维护师生创造性的学校生活,同时又使制度本身不故步自封,在相对稳定中又有所开放,能及时体现不断发展的学校生活的需要。保持学校制度本身的开放性和灵活性,打破家长制、一言堂,使制度本身也在不断生成与有序发展之中,这本身就是现代学校制度的关键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