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改革开放40年:高等教育卷

一、“211工程”

字体:16+-

(一)“211工程”的由来

所谓“211工程”,是中共中央和国务院为重点发展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做出的一项重大战略部署,其目标是面向21世纪,分期分批重点建设100所左右的高等学校和重点学科、专业,使其到2000年左右,在教育质量、科学研究、管理水平及办学效益等方面有较大提高,在教育改革方面有明显进展,力争在21世纪初有一批高等学校和学科、专业接近或达到国际一流大学的水平。

“211工程”自1990年开始酝酿,当时的国家教委在制订《全国教育事业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要点》时,提出在2~3个五年计划内,有计划地重点投资建成30所左右重点大学,后扩大到100所。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及1994年《国务院关于〈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实施意见》中,正式明确了“211工程”的建设目标,并于1994年5月启动部门预审。1995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国家计划委员会、国家教育委员会和财政部联合发布《“211工程”总体建设规划》,我国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的战略工程——“211工程”,正式拉开帷幕。

(二)“211工程”建设的内容

“211工程”包括学校整体条件建设、重点学科建设和高等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三个部分。

1.学校整体条件建设

学校整体条件建设内容包括:造就一大批学术造诣较深、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的学术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特别应加速青年学术带头人的培养,保持一支政治业务素质优良、结构合理、人员精干、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和管理干部队伍;深入进行教育教学改革,优化学科(专业)结构,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确保教育质量有较大提高;加强教学、科研必需的基础设施建设、实验室建设,为培养及吸引优秀人才创造必需的条件;提高办学规模效益;加强科学研究工作,努力实现科研成果产业化,加快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步伐;推进办学体制改革,深化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增强高等学校国际交流与合作,扩大我国高等教育在国际上的影响。

2.重点学科建设

重点学科建设主要是指增强科技前沿领域高层次人才培养的能力。在部分有条件的学校中选择一些对国家的经济建设、科技进步、社会发展和国防建设等领域产生重大影响,能够解决本领域的重大科技问题,并有望取得突破性成果的重点研究基地,加强培养人才的实验条件,拓宽学科面,形成一批与学科基础相关、内在联系紧密、资源共享、具有特色和优势的学科群、学科基地,以持续培养本领域高水平的骨干人才。要努力形成覆盖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主要行业和领域、带动学科和科技发展、分工合理、相互配套的重点学科体系。

3.高等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高等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主要包括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图书文献保障系统、现代化仪器设备共享系统等建设内容。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将连接全国主要高等学校,并与国际网络连接,为我国教育、科技和社会各界提供信息服务。图书文献保障系统以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为依托,设立全国综合文献中心和一批学科文献中心,与国内外文献系统广泛联网,建立文献信息子网。根据地区优势,在全国高等学校比较集中的中心城市,结合高等学校重点学科的建设,设立现代化仪器设备共享服务中心,提高设备的使用效率。

(三)“211工程”的实施

“九五”期间(1996—2000年)是“211工程”建设的第一阶段,首批进入“211工程”的大学包括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著名高校在内的99所大学,主要安排了602个重点学科和2个全国高等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项目;“十五”期间(2001—2005年),“211工程”进入第二阶段,共在107所高校实施,主要安排了821个重点学科和3个全国高等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项目,并加强了师资队伍建设。前两期的建设情况具体如表1-9所示。

表1-9 “九五”“十五”期间“211工程”的建设情况[9]

2008年1月16日,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会议听取了“211工程”十年建设成就的汇报,并同意进行“211工程”的三期建设。三期建设计划中央安排资金100亿元,建设1000个左右重点学科,适当地加强公共服务系统的建设,重点是加强创新人才的培养和师资队伍建设。

(四)“211工程”建设取得的成就

经过十多年的建设,“211工程”学校的整体实力得到了提高,其中,研究生培养能力提高了5倍,科研经费增长了7倍,SCI论文发表数增长了近7倍,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数增加了近5倍,仪器设备总值增长了4倍。一批高水平大学与世界一流大学的差距明显缩小。1995年全国高校被SCI收录的论文数总和,还不及美国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两所学校同期被SCI收录的论文数。我国早期设置研究生院的28所“211工程”大学,与国际公认的美国最好的61所大学(美国大学协会,AAU)的SCI论文发表和被引用次数平均值之比,从1995年的1∶15.1和1∶51.7,缩小到2005年的1∶3.6和1∶6.2。清华大学在上述两个重要指标上已经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十分接近。[10]

在学科建设方面,“211工程”确立了以重点学科建设为核心的指导思想,重点建设了一批基础学科、应用学科和哲学社会科学学科,支持了一批新兴交叉学科,调整、优化了学科布局结构,初步形成了适应国家发展需要的重点学科体系。通过重点建设,高等学校学科水平得到较大提高,一批重点学科实力明显增强,成为解决国家重大科技问题和培养高层次人才的基地。按国际可比指标SCI论文发表数统计,有40多个学科已接近国际先进水平。2005年,清华大学材料科学学科SCI论文发表数排在世界大学第2位,SCI论文被引用次数列世界大学第14位;北京大学化学学科SCI论文发表数及论文被引用次数也进入世界前列。[11]

“211工程”建设了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体系、仪器设备和优质资源共享系统3个公共服务体系,为及时了解世界学术信息、共享学术资源、促进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已覆盖全国,联网的大学、教育机构和科研单位达1500个,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国家学术互联网,组网和管理运行达到国际先进水平。“211工程”重点建设了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高速地区主干网和重点学科信息系统;建成了由全国中心、地区中心和高校图书馆三级组成的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体系,形成了多层次、全方位的文献服务系统,极大地提高了文献保障能力,使百万册图书数字化,其数字图书馆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初步建立了仪器设备和优质资源共享系统服务与管理体系框架,有效提高了首批入网的138台大型仪器设备的对外服务能力和使用率,促使高等学校转变资源建设的观念。[12]

通过重点建设,“211工程”学校在学科水平显著提升的同时,学校的创新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也明显增强,产生了一大批标志性成果,为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在科学研究方面,“211工程”学校承担了全国1/2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973”项目,1/3的“863”项目。“211工程”学校产出了一大批具有重大影响的科研成果,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和科技进步一、二等奖的数量占全国的1/3。“211工程”持续重点支持的中南大学“先进有色、稀有金属与粉末冶金材料”学科和西北工业大学“航空航天结构功能材料”学科取得了重大成果。“211工程”学校承担和完成了国家大部分的哲学社会科学领域重大项目,针对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各级政府部门提供了一大批有重要价值的决策咨询报告。[13]

“211工程”学校培养了大量人才。“211工程”学校仅占全国高校的6%,却承担了全国4/5的博士生、2/3的硕士生、1/2的留学生和1/3的本科生的培养任务,拥有85%的国家重点学科和96%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占有70%的科研经费。可以说,“211工程”学校在我国高等教育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14]

2008—2011年,“211工程”进行了第三期建设,三期建设更加注重创新人才的培养和师资队伍的建设。中央安排100亿专项资金,主要用于学科建设、创新人才培养和师资队伍建设,以及全国高等教育公共服务系统建设。三期建设中引入绩效管理的方式、方法。2012年,112所高校陆续接受了国家验收,部分绩效突出的高校获得了相应奖励,同时在由教育部进行的学科评估中,“211工程”高校也有优良表现。2016年,教育部宣布《“211工程”建设实施管理办法》失效,原有的“211工程”建设项目与“985工程”及其重点建设项目一起统筹推进,成为国家新的重点建设项目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