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改革开放40年:高等教育卷

一、解决公平的关键是扶弱

字体:16+-

根据管理学中的木桶原理,装水的容量取决于桶壁最短的木板。因此,找出科学的扶弱途径,既解决了公平问题,又提高了效率。

(一)高等教育收费制度改革的重点

根据教育经济学中的成本分担原则、利益获得原则和能力支付原则,向学生收取一定的学费,不仅可以从总体上促进社会公平,而且可以增加高等教育投资的总量,使更多的人接受高等教育。因此,在高等教育阶段进行收费改革是必需的,但问题的关键是学费标准的合理性和可能性,以及学费使用的方向性。

学费政策的确定,应该兼顾培养成本与人均GDP(或人均收入)的双重约束,如培养成本的25%和人均GDP的20%两方面的限定,再辅之以必要的学生资助措施。

从现状看,目前的高校收费标准已到了居民家庭,尤其是农村居民家庭承受能力的极限。2013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6955元,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8896元,大学学费占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18%,占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56%,大学学费依然偏高。[15]在此情况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能否顺利入学并完成学业,已引起社会各界的普通关注。为保证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政府也逐步建立起了以奖学金、学生贷款、勤工助学基金、特殊困难补助和学费减免(简称“奖、贷、助、补、减”)为主体的多元化的资助体系。

今后工作的重点:一是确定学生的培养成本。确定与学生培养活动相关的程度是成本核算的首要原则。二是健全以助学贷款为主的学生资助体系,确保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顺利入学并完成学业。三是明确学费的基本流向为学生培养,包括用于教学及较多地返还给贫困学生。四是不同的教育层次对学生资助的重点不同。本专科教育阶段侧重于公平,即优先资助贫困学生;研究生教育阶段侧重于效率,即优先资助有才华的学生。

(二)省级财政要按有关生均标准对地方高校进行拨款

地方高校是扩招的主要承担者,但经费严重不足,许多地方高校生均财政拨款呈大幅下降态势。因此,前几年许多地方高校的发展主要靠银行贷款,现在还贷压力逐步加大,学校财政更加吃紧。

究其原因,主要是省级政府对教育经费筹措的总量偏少,履行公共财政职能不够。我国在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逐步形成了一种大包大揽的财政管理模式,政府支出涵盖范围比较宽。而发达国家执行的公共财政职能偏向于政府消费和公共消费的性质,不同于我国政府执行的财政职能。具体到省级财政对高等学校的拨款上,要按生均成本制定有关标准,使拨款量与招生数直接挂钩。

中央部委所属高等学校的财政拨款均按有关生均标准进行拨付,但大多数省份还没有做到,仅浙江、广东等少数省份开始这么做。在没有做到的省份,学生生均经费明显偏低。

(三)重视高等学校分布的广泛性

在实现高等教育由精英阶段向大众化阶段转变的过程中,我们开始重视机构的多样化问题(尽管这一问题也尚未解决),但对其布局的广泛性还缺乏足够的关注。这种扩张方式尚不能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立和谐社会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要求,国家需要采取积极的政策措施进行宏观调控。

1.高等教育发展的区域不均衡

我国经济发展极不平衡。根据2016年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不含港澳台)的GDP排名,西部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GDP总量为156461.13万亿,占到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不含港澳台)总量的20.32%;中部6个省为159113.21万亿,占20.67%;东部地区则以456044.16万亿,占全国总量的59.26%,处于绝对领先地位。居民人均收入,2015年东部地区为28223.3元,中部为18442.1元,西部地区为16868.1元。[16]教育上也是这样,大城市毕业生就业难,急需人才的小城镇和农村等广大的基层单位,毕业生却下不去,这一自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后困扰着高等教育的问题一直未能得到有效解决。这既有观念上的原因,又有岗位上的原因,也与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区域不平衡及高校分布的不均衡密切相关。

我国高校传统上是面向大区设置的,存在着按省分布不均的状况。在1978—1992年完全实行计划经济体制时期,华北地区高校以北京居多,东北地区以辽宁居多,华东地区以江苏居多,中南地区以湖北居多,西南地区以四川居多,西北地区以陕西居多。

在1993年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后,特别是从1999年高校持续扩招后,大部分省份的普通高校数都有了明显的增长,中部地区增长得更快。但是,总体上东部地区高校多、西部地区高校少的不均衡格局没有变,甚至进一步扩大。

随着大学城、大学分校、网络教育学院、独立学院等的建立,一些沿海城市高校数增多,大城市高校数增多,带来的后果是西部贫困地区偏远城市的高校数相对更少。

2.重新认识高校的人才集聚功能

大众化的高等教育应该是面向百姓的,因此需要高校分散布局而非集中。社会需要人才遍布全国各地和各行各业,而高校是吸纳高层次建设人才的最大“蓄水池”,需要充分挖掘和实现高校的社会功能。

高等教育是城市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基础设施。有关高等教育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表明: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与人均GDP的关联度最高;毛入学率在随经济增长迅速提高后保持为一个“稳定值”;非农业劳动力比重越大,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稳定值就越高。[17]这表明高等教育规模与城市化水平呈正相关。我国已经进入一个高等教育迅速发展和城镇化水平迅速提高的时期,但二者不能割裂地发展,否则会失衡。高等教育机构应当迅速进入那些新兴城市化地区,这也是一项有着极高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投资。

有了高校,就能培养和吸引来相应的人才;有了人才,就要开创相应的事业;有了高层次人才的事业,就能促进地方社会经济的发展。高校将成为地方的知识中心、文化中心、脱贫中心。

3.高校布局的有效调整

目前我国中心城市不仅高校数量多,而且层次高。例如,第一批“985工程”的9所建设学校,北京、上海各占2所,其余也全部在省会城市。因此,高校布局调整应兼顾已有高校功能的提升与新设高校的功能实现两方面的考虑。

第一,以现实的高校合理布局为基准,规划学校定位。在北京、上海等高校密集地发展服务全国的、以一流研究型大学为龙头的科技创新基地,关键是上层次、求创新;在华北、东北、华东、中南、西南、西北地区各选1~2个高校集中的城市,继续发展以面向区域服务为主的、以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为龙头的高校创新基地,关键是上水平、创特色;在各省省会城市及其重要中心城市积极发展为全省服务的、以教学科研型大学为龙头的科技辐射中心,关键是多学科、重质量;其他高校发展的关键是教学特色和为地方服务。

第二,通过新设高校完善布局结构。在没有普通本科院校的地级市均设以本科教学型学院为龙头的知识服务站,关键是达标准、讲实效。将来所有的中等城市都要有本科教学型学院,所有的小城市都要有专科教学型学院,充分发挥城市的服务和辐射功能。

4.对新设高校与学科点的具体实施建议

为了促进高校更有特色地发展,以及更好地实现其社会功能,高校发展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新设本科高校必须同时兼顾条件与需求。即光够条件不行,还必须有需求,这种需求主要是出于高校布局结构及区域功能的考虑。例如,高校密集城市原则上就不能再新设高校,而主要是已有高校的上水平、求创新、创特色。

第二,新增设本科高校应优先考虑高校少的省份。在建设资金上,所在城市提供土地及配套政策,西部省份的资金主要由中央财政承担,中部省份的资金由中央和省级财政共同承担,东部省份的资金主要由省级财政承担。

第三,逐步放弃规模经济的发展思路。高等教育发展到今天,我们需要重新思考学校的规模经济模式。因为效益不能仅仅体现在规模上,大有时不容易创特色,小有时更“有效”。通过学校引来、留住和培养人才,促进了地方的发展,就是最大的效益。因此,新设院校在达到基本办学标准的基础上,要因地制宜、讲求实效,要针对地方需要,有特色地发展。

第四,新增硕士点、博士点要兼顾“锦上添花”与“雪中送炭”。即对高校密集城市中的“211工程”大学政策要宽,“985工程”大学原则上可自行设置;大部分的省市原则上不再新增博士授予学校,适当照顾学位点偏少的省份。

第五,充分发挥老学校的对口支援作用。所有有博士学位授予点的学校,要在统筹规划下,一对一地与尚未设普通本科院校的有关城市结对子,共同探讨新建一所什么样的学校,在建校初期提供必要的师资支持并帮助安排教学。

我们相信:均设高校,通过高校集聚人才的作用,不仅有助于各级各类高校毕业生的有效就业分流,有助于学校形成特色,而且将成为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进一步推动社会的和谐发展,促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目标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