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双一流”建设的由来
改革开放40年来,高等教育的重点建设为“双一流”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和制度积淀。2015年10月,国务院发布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以下简称《“双一流”方案》),标志着“双一流”建设的开始。《“双一流”方案》指出,“双一流”建设的总体目标是推进一批高水平大学和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或前列,加快高等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高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水平,使之成为知识发现和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先进思想和优秀文化的重要源泉、培养各类高素质优秀人才的重要基地。具体来说,就是到2020年,若干所大学和一批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若干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前列;到2030年,更多的大学和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若干所大学进入世界一流大学行列,一批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前列,高等教育整体实力显著提升;到21世纪中叶,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数量和实力进入世界前列,基本建成高等教育强国。[16]2015年10月29日,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重申要持续提升大学教学水平,建设一批大学和若干学科,使其达到或接近世界一流水平,提升高校的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
目前,教育部并未公布“双一流”建设高校和学科的遴选标准,但有学者收集和整理了目前国内一些学者关于世界一流大学的特征或标准的研究(见表1-10)。同时,根据《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双一流”建设高校和学科遴选的条件主要围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师资队伍建设、国际交流与合作等方面。
表1-10 国内部分学者关于世界一流大学的特征、标准的研究[17]
续表
(二)“双一流”建设的基本原则
《“双一流”方案》指出“双一流”建设应该遵循四个基本原则:其一,坚持以一流为目标。引导和支持具备一定实力的高水平大学和高水平学科瞄准世界一流,汇聚优质资源,培养一流人才,产出一流成果,加快走向世界一流。其二,坚持以学科为基础。引导和支持高等学校优化学科结构,凝练学科发展方向,突出学科建设重点,创新学科组织模式,打造更多学科高峰,带动学校发挥优势、办出特色。其三,坚持以绩效为杠杆。建立激励约束机制,鼓励公平竞争,强化目标管理,突出建设实效,构建、完善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评价体系,充分激发高校内部动力和发展活力,引导高等学校不断提升办学水平。其四,坚持以改革为动力。深化高校综合改革,加快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着力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加快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学校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当好教育改革排头兵。[18]
(三)“双一流”建设的实施
2017年1月24日,教育部、财政部和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提出要按照“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两类布局建设高校,引导和支持具备较强实力的高校合理定位、办出特色、差别化发展,努力形成支撑国家长远发展的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体系,每五年一个建设周期,2016年开始新一轮建设,建设高校实行总量控制、开放竞争、动态调整。2017年9月,根据《“双一流”方案》及《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经专家委员会遴选认定,教育部、财政部和国家发展改革委公布了“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共有42所大学入选一流大学建设高校行列,其中,A类一流大学36所,B类一流大学6所,一流学科建设高校95所。
在“双一流”建设中,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必须结合自身的办学历史、办学传统及学校现在的发展情况,明确学校发展的定位,选择差异化发展路径,在发展中体现出自身的特色和独特竞争力。只有这样,这些高校和学科才能在国内外的教育竞争中脱颖而出,才能实现“世界一流”的目标。目前,“双一流”建设高校已经相继公布本校的“双一流”建设方案,在立足本校特色的基础上,制定了学校未来发展的目标。
资金支持和管理是保障“双一流”建设良好运行的重要保障。为了引导中央高校加快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及特色发展,规范中央高校建设“双一流”大学(学科)和特色发展引导专项资金(以下简称“引导专项”)的使用和管理,教育部、财政部于2017年7月13日印发了《中央高校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学科)和特色发展引导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其中规定“引导专项”的分配、使用和管理要遵循四项原则:其一,质量导向,突出学科。在资金的使用过程中重点考虑学校办学质量和学科水平,突出学科的基础地位,引导中央高校提高办学质量和创新能力。其二,因素分配,公平公正。按照因素法测算分配额度,充分考虑不同类型学校的实际情况,科学、合理选取因素和确定权重,体现公平公正。其三,放管结合,科学管理。结合学校实际,按照类别设置项目,增强中央高校按照规定统筹安排使用资金的自主权,进一步明确管理责任,完善管理机制,规范管理行为。其四,注重绩效,动态调整。加强绩效管理和追踪问效,根据有关评估评价结果、资金使用管理等情况,动态调整支持力度。[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