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历史的视角
中世纪时,大学作为国际化组织而产生。其教师和学生来自不同的国家,使用着拉丁语这一共同的语言进行教学活动。法国的巴黎大学与意大利的博洛尼亚大学、英国的牛津大学、西班牙的瓦朗西亚大学被公认为西欧最早的中世纪大学。当大学所在地不适合其成长时,它甚至以迁移来抗争。
大学这种学术性国际化组织还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长期延续下来的机构。根据《不列颠百科全书》的记载:全世界1520年之前创办的名称不变、功能不变的现存机构有75个,其中,61个是大学,其余14个为宗教性组织,大学超过80%。[18]美国现代著名比较高等教育学者阿特巴赫认为,“毫不夸张地说,世界上所有的大学都起源于中世纪欧洲大学模式”,“源于巴黎大学模式”。为什么这样呢?因为好的东西,大家都在学,并且有开放性的学习环境。
当然,大学模式在相互学习中也发生着进化或演变。如德国大学在英国大学模式的基础上产生了研究的功能,美国在学习了英国和德国的模式后催发出了社会服务的功能。这些是它们对世界高等教育发展模式的杰出贡献,业已演变成世界大学共同的模式。日本在学习了德国和美国的模式后,中国在借鉴了西方及苏联的模式后,也都加入了一些民族性的东西。
(二)当今趋势
国际化是当前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世界上越是一流的大学,就越是最开放的大学,它们吸纳着全球最优秀的学生和教师,开展着最活跃的学术交流。一些后发国家和大学也纷纷把吸引优秀人才作为基本的发展战略。例如,韩国的“星级学系”计划每年投入2000亿韩元从全球招聘50位明星级教授,以提升各大学的研究实力,希望为韩国培育未来的诺贝尔奖得主;“韩国学习”计划通过增设奖学金大量吸引海外留学生。英国一些大学从海外聘请校长来增强国际化意识及改造它们的大学。
1998年,在纪念巴黎大学(前身为索邦学院)成立800周年大会期间,法国、英国、德国和意大利四国教育部长达成协议,开始实行欧洲通用的“新学制”体系;1999年,29个欧盟国家在意大利博洛尼亚大学签署了《博洛尼亚宣言》,致力于2010年之前在欧洲建立标准统一的高等教育区,使教师和学生自由流动时能公平地识别他们的资格;经2001年的布拉格大学、2003年的柏林大学会议之后,签约国发展为40个。
OECD专家2004年9月在其《观察家》副刊“政策简报”中指出:在过去20年里,OECD成员国留学生的数量增加了一倍,接收了全球大约85%的留学生。2001年,在接收国外注册的学生中,美国占30%,英国占14%,德国占13%,法国占9%,澳大利亚占7%,日本占4%。发达国家通过留学生吸引了大批人才,促进了其科学技术的繁荣与发展,因此,发达国家也被称作“人才收割机”。
一些新兴工业化国家既希望引进国外教育资源,又希望吸引国际学生就读。如韩国提出了引进世界一流大学开办研究生院的计划,新加坡推出了“环球校园计划”。发展中国家则在引入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和优秀人才的同时,希望更多地融入全球的教育系统。如马来西亚为了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挑战,注重在教育的各个层次增加英语的应用,高等教育部要求大学的数理课程用英语来上。发达国家如英国、澳大利亚、美国、德国、新西兰等还逐步开展了高等教育输出工作,到国外设立学校或分校。
(三)开放的系统论意义
1.开放是系统进化的必要条件
系统科学认为,系统开放是系统向上发展的前提,也是系统得以稳定存在的条件。
根据热力学第二定律,任何孤立系统,其组织性和结构都趋于消失,被均一性和随机性替代。但自然界的实际状况并非如此。耗散结构论首先建立了系统中熵(entropy)的方程:在开放系统中,熵的变化不仅取决于系统边界以内的不可逆过程,而且取决于环境中负熵的传输。因此,系统内熵的总变化可能是零或负数,系统可以处在稳定状态,也可以生长和复杂化,朝更远离平衡的方向运动,即实现系统进化。
2.竞争是相互联系的个体之间的一种基本关系
开放离不开竞争与合作。系统是要素有机联系的统一体,即个体的统一体。一系统区别、独立于其他系统,就是该系统具有个体性。为了保持自己的个性,个体也处于发展演化之中,这就决定了彼此之间的竞争与合作关系。
系统科学理论十分重视竞争概念。在一般系统论看来,系统之所以具有整体性,是以系统中要素之间存在着竞争为先决条件的。一般系统论的创立者贝塔朗菲认为:“当我们讲到‘系统’,我们指的是‘整体’或‘统一体’。那么,对于一个整体来说,引入组成部分之间竞争的概念,似乎是自相矛盾的。然而,事实上这两个明显的矛盾的陈述都是系统的本质。任何整体都是以它的要素之间的竞争为基础的。”竞争是相互联系的个体之间的一种基本关系。没有差异性,没有竞争,就谈不上个体,万物都是齐一的。但是,竞争并不等同于差异,竞争的差异是一种过程的差异而非状态的差异,即竞争是在过程中实现的。
竞争的对立面是协同,亦即合作。但是,系统如果只有单纯的协同而不是竞争基础上的协同,就会没有活力。既竞争又协同,是系统演化的真正动力源泉。
3.通过涨落达到有序,是系统演化的基本规律
序是系统的基本特征。从无序到有序,又从有序到无序,这无限的循环便是宇宙的演化序。正如恩格斯所说:“整个自然界被证明是在永恒的流动和循环中运动着。”
有序是一种有规则的状态,而规则是一种约束,因此,有序显示的自由度较小,而无序显示的自由度较大。那么产生的问题是:有序是不是就没有自由?无序是不是就不受约束?系统从简单到复杂,其自由度是增加还是减少?系统科学认为,序是有层次的,序常常显示为一种集体宏观状态,如宏观上有序也可能在微观上无序,这种宏观有序而微观无序就是宏观自由度较小而微观自由度较大。
通过涨落达到有序,是系统演化的基本规律。通过涨落达到有序,就是指非平衡非线性系统在一定条件下可以通过涨落被放大,实现从无序到有序的转变。但是,涨落是双刃剑,系统可以通过涨落达到有序,也可以通过涨落造成系统崩溃。通过涨落达到有序,是对系统稳定性的否定,促使系统失稳,并通过否定之否定,使系统进入新的稳定性,实现了一次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进,使得系统在发展中得到优化。系统通过涨落被放大,实现从无序到有序的发展过程,也就是一个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得到优化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