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改革开放40年:高等教育卷

三、新的高等教育理念继续涌现

字体:16+-

经过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我国已经建立起比较完善的高等教育体系,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随着高等教育思想、观念和认识的深化,以及适应我国改革开放的继续深入发展和社会经济发展形势的要求,教育界又出现了一些新的高等教育理念,如可持续发展的高等教育理念、和谐高等教育理念等。2007年10月,中共十七大顺利召开。这次大会确立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主题思想;将科学发展观、可持续发展和和谐社会的思想确立为新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并且将它们写入了中共十七大报告,成为指导我国社会经济建设的基本思想。

这些思想对于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同样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许多学者都倡导可持续发展的高等教育观。如韩延明认为,高等教育作为社会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或活动,在应答可持续发展战略上主要有两大方面:一是高等教育如何与社会大系统相吻合,以有力地推动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二是高等教育如何有效地使自身获得可持续发展。高等教育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很重要的一点是高等教育要在新的时代、新的要求下进行新的价值定位,确立新的教育职责,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社会功能。高等教育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应包括如下三个方面:第一,高等教育的发展要与整个社会乃至人类的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科技等领域的可持续发展相衔接、相协调并不断优化结构,共同发展;第二,高等教育的发展既要“瞻前”又要“顾后”;第三,高等教育的发展应使社会的每一个成员都能够公平地接受教育,得到全面的、持续的发展,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教育需求,并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18]

除了可持续发展的高等教育理念外,韩延明还提出了育才兴国理念、面向社会理念、教育国际化理念等新兴教育理念。[19]北京邮电大学原党委书记王德宠认为,从知识经济发展需要的角度看,21世纪中国高等教育应该确立教育战略产业观、为经济服务观、素质教育观、多元化教育观、教育国际化观念、名校名师观、适应社会观、可持续发展观、抓住机遇观、大局观等理念。其中,最核心的是可持续发展观。可持续发展,其本质是强调发展的持续性、整体性、平等性、协调性。归根到底,可持续发展是以人为本的新的教育价值观、教育发展观和教育质量观,是21世纪高等教育理念的提升。从可持续发展观出发,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应该处理好若干关系,如科技与人文的关系,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硬件建设与软件建设的关系,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的关系,高等教育发展中的数量、质量与效益的关系,主体、非主体与整体的关系,当前、长远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常规、特色与创新的关系,知识、能力与素质之间的关系,等等。[20]

这些新的理念的出现,是对我国全部高等教育理念的提炼和升华,是从哲学观上对现代高等教育理念的全新体验和诠释,标志着有中国特色的现代高等教育理念的初步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