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制高中模式多种多样,总结起来大概分3种类型,名校改制、薄弱校改制、新建学校利用改制机制启动。无论哪一种类型都有顺利和不顺利的案例。下面介绍一所Y高级中学,该校既是利用公办民助机制起步建设的学校,也是一所薄弱学校。
(一)案例学校分析
调研者[8]经过一年时间,在Y高级中学调研,了解Y高级中学改制前后的变化。下面是调研者和Y高级中学校长访谈的片段整理,从访谈中我们可以了解一些Y高级中学改制前后的相关信息。
问:Y中学办学体制变化的起止时间是?
校长:1999年6月开始,成为全市第二批“高中教育体制改革实验学校”,属于公办民助性质,学费每年每生6000元。2009年10月转回公办学校。
问:改制期间政府投入的情况如何?
校长:政府投入较少。最初学校和一般的公办高中一样,在2008年被“断奶”,政府停止一切投入。当时学校除了学费收入,几乎没有任何经费来源,支付教师绩效工资完全靠自筹。国家断奶后,由于经费短缺,高中实验课也被取消。
问:改制期间生源怎么样?
校长:“弱校改制”吸引力不高,又高收费。一开始只有家里有钱的孩子才来上学,后来招生困难重重,生源不足。至于原因,除了老百姓认公不认私的观念之外,也有随着国家的“断奶”,教师的绩效工资发放困难,优秀老师先后调离,教育质量下滑严重等因素。
问:当时优秀教师流失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校长:对公办教师身份和铁饭碗的追求。
问:当时家校之间的关系怎么样?
校长:家校关系恶化,家长和学生也对学校产生了怀疑,家长老感觉学校只让学生交钱而没有给孩子好的教育。学生回家一说老师讲得不好,家长就向教委写信反映。如果有“问题学生”因违反纪律被开除,家长就要求学校退钱,如果不退就到学校闹事,严重影响了教育秩序。
问:出现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校长:一是管理层的事业观、思想境界有问题,没有主人翁意识,认为学校是上级的。二是管理层的出发点有问题。当时学校认为只要工资待遇高,教师工作积极性就高。三是管理层对学校发展没有预见,没有洞察老师、家长和学生的心理变化。四是政府经费的断供。总之,我们常常感到,改制学校不是政府的“亲儿子”,主管部门逼着其自立门户,自谋生路。但薄弱学校缺乏社会认同,筹资困难,因此经费越来越不足。比如学校的实验资金投入不足,只能购买好学校淘汰的旧设备;学校没钱改建美术室,只能占用化学实验室上课;学校缺少设备、药品、器材,对学生没有什么吸引力。学校发展真是困难重重!
综上,学校教学质量下降,高考成绩下滑,而政府主管部门又不加大投入,结果好教师都走了,留下的大多是没本事、有关系、身体不好的。老师们状态不好,学生们也就趁机抽烟、打架、谈恋爱……生源下降——高收费——声誉下降,最终形成了恶性循环。
问:转回来后怎么样?
校长:快转公办时,政府又开始投资了,先后完成了校区建设四项工程。政府盖实验楼、购买了10万册图书、购买了美术班设备、专设了美术教室,政府各部门领导还亲临现场办公,学校与政府实现了良性互动,我们老师们感觉又回到了亲妈怀里。
转回公办学校以后,学校开始重视生源质量,压缩规模,集中抓教育。教育、教学质量开始慢慢提高。
教师A:转回公办学校以后实验经费、公办经费充足,老师们的工作积极性提高了。学校管理层也专心做教育。学生可以自选上课,走班制需要的多个教室、多名老师的问题也得到解决。学校增加了电教设备。每个学年学校的变化都会让人耳目一新。学校还建了样本室,买了动物标本,让孩子们做各种实验,请名家来学校做讲座,甚至请美术大师来为学生上美术课。
教师B:学校条件好了,学生们也爱学习了,他们甚至参加比赛,获得了全国一等奖。学校的高考质量也提高了,成为了家长、社会、政府认可的北京市示范学校。
问:如果政府不增加投入,您认为薄弱学校改制成功的可能性大吗?
校长:很小。
问:那您认为改制学校到底应该怎么做?
校长:不等不靠,把学校、学生、老师都当成自己的;办好学校、办好教育,敢于承担责任。同时,需要政府加大对薄弱学校改制的投入力度,特别是要有专门的教师配备政策。
(二)薄弱、普通高中改制面临的困境
其实,与Y高级中学改制相似,薄弱普通高中改制大都面临一些共同的困境。即在现行办学体制下,民众对普通高中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在不断增加。而其主要原因还是政府投入的不足和重点校政策的影响。薄弱学校的教育质量得不到提升,影响了整个普通高中教育质量的提高和优质普通高中教育的供给。
薄弱普通高中办学条件差,教育质量难以提升。其主要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
一是薄弱普通高中教师、教学水平较低,办学效益差,而这已成为制约普通高中发展的瓶颈。根据2003-2012年度《中国教育统计年鉴》,2012年全国生均校舍建筑面积为16.63平方米,平均班额达54.4人,班额过大影响了教学的正常运转,特别是农村的普通高中更是如此(平均班额远远超过这一数值)。同时,教学设施也不太完备。2012年全国普通高中体育运动场(馆)面积达标的学校比例为83.01%,体育器械配备达标的学校比例为83.39%,音乐器械配备达标的学校比例为80.63%,美术器械配备达标的学校比例为81.88%,理科实验仪器达标的学校比例为85.81%,建立校园网的学校比例为80.29%。另外,普通高中生师比为15.47∶1,虽然比2011年有所提高,但仍然较低,明显高于中央编办、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制定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的意见》中规定的13.5∶1。2012年普通高中教育经常性成本中人员成本占50.4%,业务费占4.6%,业务费份额太低,影响了教育教学工作的有力开展。而这还只是全国普通高中的一个平均计算,如果只计算薄弱普通高中,情况会更差。
二是薄弱普通高中优秀教师流失严重。薄弱普通高中因为办学条件差,优秀教师流失现象严重,补充不足,而学生也因此流失严重,生源质量总体下滑,导致薄弱普通高中整体教学成绩落后,引起社会及家长越来越多的不满,进而导致学生择校现象更加严重。特别是各乡镇农村普通高中学生流向县、市高中现象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结果是强校愈强,弱校愈弱,两极分化严重,校际差距和城乡差距进一步扩大。
三是薄弱普通高中选修课程难以开设。由于薄弱学校办学条件差,教学设备不足,受课时、场地、师资等教育资源的限制,选修课程的具体开设非常困难。因为条件有限,学校准备开设的选修课,大多是对场地、设备要求不高的社交礼仪、太极拳、民谣吉他、硬笔书法等课程。开设选修课,不要说实验室不够,连最起码的教师和教室也不够用。特别是由于城乡差距,一些基础相对薄弱的农村学校,开出足够选修课的问题更加严重。不是老师没有精力开,就是老师没有能力开。农村学生想要具备城里孩子一样的综合素质,让农村老师能够开发出一些精品选修课,是一件难上加难的事情。
在笔者看来,要解决我国普通高中教育面临的主要难题,提升薄弱高中质量,除了要进一步增加普通高中教育经费,更关键是要提高薄弱学校的教育质量。而提高教育质量,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改革。
一是普通高中改制政策的目标要明确。根据普通高中改制政策的相关规定,加强薄弱普通学校改制,提升薄弱学校教育质量,增加优质教育资源是普通高中改制政策的目标之一。但是笔者梳理了相关政策文件以后发现,2006年改制学校被清理前只有5个文件与学校改制目标相关,虽然有的文件是关于义务教育方面的改制规定,但在没有专门的普通高中改制的相关法律规定的情形下,现实实践中其实是把它作为普通高中改制的参考的。5个文件都提出要加强公立薄弱学校改造,提高薄弱学校教育质量是学校改制的主要目的。可这一规定内容不明确,除了寥寥数字将这一目的性规定淹没在大量的规定内容之外,在诸如办学条件、师资水平、生源状况、学生家庭状况、学习困难生占比等方面,达到什么程度才是薄弱学校并无具体规定。另外,也没有对困难学校的评估程序,没有改制学校在多长时间应达到一个什么效果的表述。此外,政府在薄弱学校改制中应承担什么样的财政责任、合作主体间的相关责任如何划分等方面也没有明确的规定。而这些都是薄弱学校改制失败的主要原因。
二是薄弱普通高中改制学校校长的思想境界、管理水平要提高。校长们没有把学校改制当成一份事业来做,而是把改制学校当成领导派给自己的工作任务,只对上级领导负责,而忽视对学生、教师和学校负责,管理者的事业心与思想境界存在问题。学校要办好,需要教育家来办学。
三是财政对学校的投入不能减少。本来薄弱学校办学条件、师资水平、生源状况就不容乐观,如果实验资金再投入不足,用好学校淘汰的旧设备,美术课用化学实验室上,那么这些学校对学生、家长、社会就更没有什么吸引力了。政府的“断奶”,是薄弱普通高中改制失败的一个关键性原因。
四是政策的执行中必须防止偏差。薄弱学校改制政策的最初目的是希望通过改制改造薄弱高中,进一步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把薄弱高中改造成具有优质教育资源的好学校,以创造更多的优质教育机会,从而实现普通高中教育的均衡发展。但是现实中地方政府希望通过改制减轻财政压力,不仅不增加财政性教育经费,甚至减少投入。更有甚者,有的地方政府还向改制学校索要一定的费用。试想,如果政府不加大财政投入,不对薄弱学校的基本办学条件进行改造、不引进优秀师资力量、又没有得力的校长,社会上有谁愿意把钱投入到薄弱学校来?又有哪位家长愿意花钱让孩子来这样的学校读书呢?应该说,地方政府的政策执行偏差是“薄弱校转制”没有成功的又一个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