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需求增加,品位提升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对外交流非常活跃,外国语学校的发展有了新契机。教育部曾多次下达指示要整顿、恢复和办好现有的外国语学校,并逐步发展一批新的外国语学校。
1979年,教育部颁发《关于办好外国语学校的几点意见》指出,我国工作重点已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各条战线都迫切需要外语人才,尤其是外语水平较高的翻译、研究人员、教师和工程技术人员。培养高级外国语人才以适应实现四个现代化和开展国际交往活动的需要,是一项刻不容缓的战略任务。为此,有必要整顿、恢复和办好现有的外国语学校,并逐步发展一批新的外国语学校。
1982年,教育部又颁发了《关于办好外国语学校若干问题的通知》。文件指出,希望尚未列入重点的外国语学校能尽快正式列为省、市首批办好的重点中学。外国语学校在招生时应进行严格的挑选(包括面向全市进行单独考试,并增加口试等)。
1997年,教育部在《全国中学外语教学座谈会纪要》中指出,新形势下,外国语学校要进一步发展。办好一批外国语学校,作为中学外语教学的龙头,有利于中学外语教学总体水平提高,也有利于为培养外语高级人才打好坚实的基础。外国语学校须具备一定的条件,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对所辖地区的外国语学校要进行必要的评估认定,一般学校不宜随意定名为外国语学校。
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证明,外国语学校是培养外语人才的摇篮,办好一批外国语学校,既能为培养高水平外语人才打下基础,也有利于中学外语教学整体水平的提高。如今,外国语学校的毕业生中不少人已经成为国家外事、外交、外贸、教育等许多领域的中坚力量。
随着中国走向世界,外语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原有的外国语学校成了当地的一流学校,全国各地如雨后春笋般又兴办起了许多外国语学校。
1981年11月,中国教育学会外语教学专业委员会成立。该学术组织非常关注外国语学校的发展,下设了全国外国语学校工作研究会,定期召开学术交流会议,并且评估教学质量。实践证明,外国语学校虽然经历过坎坷,但发展壮大是主流趋势,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其规模都早已大大超过了周总理当年的期望。
从有关统计资料来看,1964年建立的上海、长春、南京、重庆、武汉、天津、杭州等7所外国语学校,一直持续到今天。每一所学校都为国家培养了万名以上的高水平外语人才。改革开放以来,新老外国语学校不断研究探讨外国语学校的办学经验,制定了外国语学校的合格评估标准,为规范办学,探索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级外语人才培养途径,在我国基础教育外语课程与教学改革中起到了“领头羊”的作用。如今遍布全国各地的60多所外国语学校几乎都成了最受学生和家长青睐的学校。
那么,外国语学校为什么如此受欢迎呢?归纳起来有6个特色:即办学方向明确、生源经过筛选、课程理念新颖、语言环境优越、管理严格有序、教学效果突出。
坚持以人为本的办学方向,即培养立足本国,面向世界,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外语人才。例如,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以“自强、至诚、志远”为校训,该校已成为上海市德育先进学校。苏州外国语学校的目标是“以德立身,以德育人,越是国际化越要筑牢民族魂。”
筛选生源。学生在小学毕业时,一般要经过地方教育部门举行的专门考试,合格者才能升入外国语学校。选拔竞争非常激烈。
课程理念多元化。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结合,必修与选修结合,既有国际班也有国学班(如经典文学班、翰墨班、国画班等),既保证课堂教学又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例如,模拟联合国培训营、夏令营、双语节、辩论会、戏剧表演、志愿者活动等。外国语学校的学生不单是国内外英语大奖赛中的获胜者,在全国汉字听写竞赛中也能名列前茅,甚至在国际数学比赛中崭露头角。
营造语言环境。高水平的中外籍师资、小班授课、学生住校,保证良好的语言环境,优越的外语教学技术,从丰富的国内外教学资源中选编合适的教材,举办大量中外交流活动,建立姊妹学校,定期与国外学校交换学生或教师、开办国际班吸引外国学生接受中国特色教育等。
严格有序管理。外国语学校学生的学习、生活均有规则规定,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作风,既有高雅的气质,又有平民意识和劳动习惯。
教学效果突出。外国语学校学生,除了主修的外语课程成绩优异,文理科全面发展,还学习二外、三外。最难能可贵的是,学生在外国语学校找到了自己的兴趣爱好、发挥了潜能、感受到生命的意义,有了实现人生价值的信心。
由于外国语学校一般都有开阔的视野和超出普通学校的教学目标,加上拥有得天独厚的优质资源和发展空间,能够在教育改革中迈开较大的步伐,为各地的兄弟学校树立榜样,特别是为外语教学改革起到“领头羊”的作用。因此,这些学校的毕业生文理兼优,外语精通,具有很强的适应能力和发展潜力。外国语学校的高考升学率一般高于普通学校,而且学生往往被国内外名校录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