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缘起
为稳步推进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发挥首都教育资源优势,在青少年中培养拔尖创新人才,2007年8月,北京市教委开始酝酿成立“北京青少年科技创新学院”,启动了“翱翔计划”。此计划作为北京市教委重点资助的项目之一,由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负责组织实施,高校、科研院所、区县教委、示范高中等相关人员共同参与。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实验室特有的氛围熏陶,形成持久的科研兴趣。让学生亲历一个完整的“感受科学研究和科学家——理解科学研究过程和科学家素养——对科学研究和成为科学家感兴趣——立志投身科学研究和成为科学家,为人类可持续发展做出卓越贡献”的过程。“翱翔计划”涉及的学科培养领域涵盖数学与信息科学、物理与地球科学、化学与生命科学、人文与社会科学等。形成了生源基地、培养基地和课程基地、实践基地“一条龙”。
“翱翔计划”以学生的兴趣为主导,不急于要求学生取得什么研究成果,学员和实验室实行双向选择,允许学生不适应研究时可中途退出。
2010年,“翱翔计划”成为北京市所承担的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其“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基地”的主要内容,被列入《首都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年轻创新型后备人才发现培育体系”。2012年,在北京市教委、北京市财政局印发的《北京市基础教育阶段创新人才培养项目管理办法(试行)》的指导下,北京市基础教育阶段创新人才培养项目全面推进,为继续实施“翱翔计划”打开了局面。
在“翱翔计划”的基础上,2010年1月,北京市教委与市科委联合推出了面向全市中小学的创新教育项目——“雏鹰建言行动”(也称“雏鹰计划”),“雏鹰计划”在义务教育阶段实施,为“翱翔计划”提供后备生源,探索建立不同学段之间创新人才培养的纵向衔接机制。
(二)操作模式
“翱翔计划”对学员采用“三校、三师、三类、三段”的培养模式。“三校”,指生源基地、培养基地、实践基地分工协作;“三师”,指生源基地指导教师、培养基地指导教师、实践基地指导教师共同指导;“三类”,指由生源基地基础性课程、培养基地过渡性课程、实践基地熏陶体验课程构成的课程体系;“三段”,指由发现阶段的推选性评价、培养阶段的过程性评价、结业阶段的发展性评价构成的评价体系。
操作中,学生通过“网上申报、学校推荐、区县审查、资格初验、网上评审、专家面试、组织认定”等环节,确定为“翱翔计划”学员。
“计划”充分利用北京众多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硬件和软件资源,将大学的研究性学习纳入高中课程。自高一年级第三学段至高二年级末,共分3个阶段实施,共计15学分,可抵算学员研究性学习的学分。原则上,学员每周要在实验室学习3学时,每月安排一次专家报告,参加基地学校组织的相关领域的学习;学员采取双导师制,由高校实验室与基地学校各派一名教师作为指导教师;学员在上述学习过程中,结合学科领域特点及个人兴趣,在导师指导下,完成具有一定探索创新意义的研究课题。在一年半的时间里,这些学员将利用各校的研究性学习时间或周末和寒暑假的时间到实验室或基地校进行学习,体验在“科学家身边成长”的独特经历。
(三)成效
经过几年实践,“翱翔计划”现已覆盖数学与信息科学、物理与地球科学、化学与生命科学、人文与社会科学等4个学科领域,确立了北京四中、人大附中、北师大附中等29所基地学校,其中,人文与社会科学领域有北京十四中、北京一零一中学和北京一七一中学共3所基地校。由各基地学校牵头,带领高中学生走进在京高校、科研院所的百余家实验室和科研基地,在科学家的指导下开展科研实践。到2015年,“翱翔计划”已招收了8批学员,共计1417人。[1]参与“翱翔计划”的专家团队有416位专家(包括30余位院士),750位学科教师(包括60余位特级教师)。
该计划每批学员统计如下。
第一批(2008级):60多所高中学校的120名学员。
第二批(2009级):94所高中学校的164名学员。
第三批(2010级):92所高中学校的162名学员。
第四批(2011级):92所高中学校的168名学员。
第五批(2012级):90所高中学校的171名学员。
第六批(2013级):101所高中学校的225名学员。
第七批(2014级):96所高中学校的197名学员。
第八批(2015级):97所高中学校的210名学员。
“翱翔计划”对于拔尖创新人才的成长是一个难得的机遇和平台。虽然高校都很看重这种培养方式,但关于“翱翔计划”学员的出口问题,相关负责人表示,“翱翔计划”不会与高校“硬对接”,即“翱翔计划”与高校录取不直接挂钩。参与“翱翔计划”的学生在高考时不享受特殊优惠政策,但其研究经历可能会在高校自主招生选拔时得到认可。
“翱翔计划”对于教师转变的影响也很明显。2014年《翱翔计划:人才培养方式创新的北京模式》获得了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在成果奖的背后,750位具有丰富一线教学经验的优秀高中教师直接参与其中。有教师说,“在科学家身边成长”的不仅仅是学生,还有我们自己。有教师说自己是“翱翔计划”的实施者、陪伴者、参与者,也是学习者。也有教师说,实践探索历程使他们跳出了课本、跳出学科,真正基于学生成长需求设计、开发、实施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