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优项目针对学生个体,选拔优秀的学生参加,整合了校内外资源,实施了跨校的联合培养,很好地弥补了高中阶段学校类型较少的弊端。不同省市实施的培优项目各具特色。
在项目启动时间点上,北京早于其他省市。北京的“翱翔计划”(2008年)、南京的“星光计划”(2009年)、陕西的“春笋计划”(2010年)、重庆的“雏鹰计划”(2011年)、上海的“科学种子计划”(2012年),多少有些“一脉相承”的意思。
各省市计划名称虽然不同,但这些计划都关注拔尖创新人才的早期培养,是每年掐尖或拔尖式地选择极少数学生的“苗子式培养模式”。选拔出来的学生大多能够在竞赛中获奖并升入名牌学府。在学生参与规模上,北京参与的高中学校众多,但平均人数较少(每校1-5名不等,如第8批2015级学员是来自全市16个区县及燕山的共97所学校的210名学生),从2008年到2015年,8批学员才1400余人。陕西三期计划共计265人,重庆四期共1100余人。上海的英才计划人数更少,而南京的覆盖面则相对要广一些。
各计划实施的学科领域一开始都集中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信息技术等自然科学领域,然后逐渐扩展到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但人文社科领域只占很小的比重,只有个别学校在做这方面的探索。其中,南京、上海更注重科技创新教育,几乎不涉及人文社科领域。
各计划都成立了专门机构负责计划的具体实施,如北京青少年科技创新学院,南京市中小学科技创新学院、重庆市青少年创新学院等,并且都获得了各级政府和教育相关部门的支持。实施中注重以项目方式实现高中与高校的对接,将人才培养与课程建设结合起来。与北京、上海、陕西、重庆相比,南京市的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更多的是重视“引进来”,如百名院士(专家)进课堂、寒暑假科技周的高校专家指导等,而不是学生“走出去”,实现与高校实验室和专家的对接。
各计划的培育周期1-2年不等,主要集中在高一和高二年级。如“翱翔计划”“春笋计划”为1年半,“科学种子计划”为1年,“雏鹰计划”为2年。
北京等地的计划都从高中与高校对接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开始,然后逐渐向下延伸,探索不同学段之间创新人才培养的衔接机制。而南京市的“星光计划”则从一开始就是面向中小学的科技创新人才培养。陕西省是在借鉴北京市“翱翔计划”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结合陕西高中教育的实际开展起来的,减少了盲目性。在实施过程中,又吸收了上海市部分大学与高中共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基地”的经验,将三方合作变成两方合作,提高了效率,减少了管理成本。
总之,这些计划对于重新配置教育资源,发挥基础教育之外的力量,培养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是一种有益的尝试,具有中国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