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改革开放40年:关键数据与国际比较卷

第六节 教育经费的支出结构

字体:16+-

对教育经费支出结构的考察,实际上是在考察政府如何在不同的类别支出中,安排有限的教育经费支出。从我国的教育经费统计来看,教育经费一般被划分为教育事业费和基建费用。其中,教育事业费包含了个人部分和公用部分的经费支出,基建费用则主要是指基建拨款和自筹基建支出(2008年之前)或者购置固定资产、土地、无形资产和大型修缮支出(2008年及以后)。

一、改革开放以来教育经费支出结构及其变化

首先考察教育经常性开支即教育事业经费占教育经费支出的比重的变化。图5-22是1978—2015年我国教育经费支出中教育事业费的比重及其变化。尽管由于1995年前后的数据源不同,导致数据口径有可能不一致而带来了误差,但总体来看,很明显的一个趋势是我国教育事业费支出占教育经费支出的比重逐渐变大。这也符合教育的规律:伴随着教育基础设施的完善,教育的支出从整体来看就主要是经常性的费用支出了。

图5-22 1978—2015年教育经费支出中教育事业费比重的变化

资料来源:1978—1994年数据来源于《中国财政年鉴》;1995年之后的数据来源于《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

具体来看,1978年我国教育经费中有87.41%用于教育事业费支出,2015年则有高达98.55%的经费用于教育事业费用的支出。而相应的,教育基建费用的支出只在20世纪80年代与21世纪初的头几年有过较高比例,都维持在5%之上,而在2007年之后,教育基建费用的比重在教育经费支出中已经不足5%。尽管这意味着我国各级各类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已经较为完善,但伴随着“二孩”政策的实施带来的生源扩张,给学校扩建带来的压力,以及陈旧校舍的改造、修缮需要资金的情况增多,未来教育基建费用的支出比例不太可能硬性维持在一个很低的水平。

二、教育经费支出结构的国际比较

在OECD国家,对教育经费的支出通常是严格按照表5-1的支出分类标准来进行的,这一框架和我国的统计框架并不一致。因此,精确地进行国际比较同样是无法完成的。

但是,OECD的《教育概览》同样将教育的支出划分为经常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尽管指标的口径不完全一致,但也大致相当于我国的事业费支出与基建支出。2014年,OECD国家平均将91%的教育经费用于经常性支出,而这一比例在过去数年间的变动大致如图5-23所示。在OECD国家,用于基础教育阶段经常性开支的比重大致稳定,而用于高等教育阶段经常性开支的比重在过去20年间则有一定幅度的上升。这可能与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导致高校在资本性投入上比重较大有关。但我们同时也注意到,在OECD国家,经常性支出占教育经费支出的比重并不像我国那么高,这意味着在OECD国家留有一定比例的经费用于基建投入。

图5-23 1999—2013年OECD国家经常性教育支出占教育经费总投入的比重

资料来源:OECD历年《教育概览》。

在考察教育经费的支出结构时,教育经常性费用中用于人员经费的比重也通常是一个比较的指标。考察近年来OECD国家的经常性经费支出,发现不管是在基础教育阶段还是高等教育阶段,经常性费用支出中用于人员经费的支出都占据了大部分,并且在基础教育阶段会更为明显。整体来看,在基础教育阶段大约80%的经费是人员经费,高等教育阶段则为65%~70%(见图5-24)。

图5-24 1999—2012年OECD国家人员经费占经常性经费的比重

在我国,对教师人力资本的重视显然不如OECD国家。图5-25展示了1995年以来我国教育事业费中,用于教师的人员经费比重,可以看出这一比重是一路下滑的。1995年,教育事业费中60.88%的费用用于教师人员开支,到了2015年这一比例已经下滑到了41.10%。这意味着教师通过工资福利获得的收入增长远远低于教育经费的增长,体现了对物的重视与对人的轻视,未来还需各级政府进一步努力改善。

图5-25 1995—2015年我国教育事业费中用于教师的人员经费

资料来源:历年《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

[1] 靳希斌:《教育经济学》,224页,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2] 靳希斌:《教育经济学》,230页,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3] 靳希斌:《教育经济学》,220页,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4] 曾晓东、曾娅琴:《中国教育改革30年:关键数据及国际比较卷》,101页,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