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7月,党中央、国务院召开了新世纪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发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该文件根据中共十七大关于“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部署,指明了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方向为:全面提高国民素质,促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按照“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工作方针,大力推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课程改革全面向纵深发展。
1.对十年课改的全面总结和深度反思
新课程改革开展十年之后,各个岗位上的教育工作者,包括行政官员、专家学者、一线教师,都对课程改革进行了全面总结和深度反思。不同角色决定了总结和反思的视角与重点。一线教师主要是基于个人体会进行总结与反思,有成长也有困惑;行政管理者大多以肯定为主,主要看成绩;专家学者重点是发现问题,剖析问题,探寻规律。
张老师说“课改十年,我变了”[10]。课改前的张老师“填鸭式地传授知识”“始终站在讲台上,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态”“给学生一副冷冰冰的面孔”,根据成绩好坏对学生有“明显的界线之分”;课改后,他知道尊重和欣赏学生了,学会了指导学生如何学习,学会了和学生交朋友。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王栋生老师则撰写《十年回顾与忧思》一文,痛陈课改的各种乱象,比如,“吃课改”“打宣传仗”“包装改革典型”“浮夸之风盛行”等,让人警醒。[11]
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原巡视员朱慕菊肯定了改革的方向,认为:“(我们)经历了十年改革的过程,目睹了改革所带来的深刻变化,感到鼓舞与振奋,(改革)也引发了(人们)深刻的思考,实践证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方向是对的。现在重新审视十年前的文件,从方向到观念到改革目标,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对照,至今也是一致的。”[12]
中国教育科学院院长田慧生认为:“进入21世纪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面推进,成效显著,具有中国特色的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体系初步形成。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发展适应了我国教育改革总体发展需要,对推动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推动我国由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探索和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础教育体系发挥了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积累了丰富的经验。”[13]
四川省社会科学研究院查有梁研究员撰文《十年新课程改革的统计诠释》,通过对广大教师和学生的调查统计分析表明:十年课改,基本失败,其逻辑分析与经验证实的结论一致。逻辑分析和经验证实:“不可能”实现新课程改革的“三大转型”;“自主、合作、探究”不可能是中小学生的主要学习方式;教师培训需要“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中国的课程改革必须走中国自己的现代化道路。[14]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王策三先生指出十年课改给我们的重要教训是:必须联系社会和国情来观察、对待教育现象;应该尊重教育改革发展自身的规律;建设高水平的团结的教育队伍。十年课改给予人们以深刻启示,它以极大的尖锐性和鲜明性再一次说明“学生中心、经验课程、探究学习”不能作为中小学教育的独立或主导模式;要正视学校课程教学固有的内在的矛盾;重视反思历史,正确估量世界范围非理性主义思潮的影响。[15]
十年课改褒贬不一,争鸣不断。在争鸣中,一些模糊的概念、命题和政策要求逐步得以认识并明确,指导中小学教学实践的课程标准也不断得以修正。
2.全面修订义务教育课程标准
2003年,国家启动了课程标准修订工作,至2010年,共进行了三次修订,2011年颁布了修订后的各科课程标准。修订工作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确立了原则和重点:坚持德育为先,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全面发展,进一步精选对学生全面发展、终身发展具有重要价值的课程内容;坚持能力为重,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坚持以人为本,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坚持与时俱进,体现时代发展的新要求和科技进步的新内容。
修订工作还创新审议工作机制,成立了学科审议组和综合审议组,邀请154位专家参加了审议工作,其中有院士和著名学者24位,一线特级教师36位;完善了审议工作程序,审议工作按综合审议、分科审议、再综合审议的程序进行。审议工作进行了两个月。经审议修订颁布的课程标准从整体上看有三个特征:第一,强化了中国特色;第二,突出了时代特征;第三,体现了国际视野,是“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指导思想在新的历史时期的具体化。[16]
3.课程改革进入突出“立德树人,全面育人”的新时代
2012年,中共十八大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开始从国家层面更加深入系统地考虑“教育要立什么德、树什么人”或者说“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一根本问题。2013年,为将“立德树人”落实到位,受教育部委托,来自5所高校的96名研究人员组成“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课题组,对“立什么德”“树什么人”展开研究。2014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进一步提出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把立德树人贯穿教育的全过程。同年,《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要求对高中课程和高考改革进行统筹谋划。2016年9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课题组发布研究成果,公布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总体框架和基本内涵。
这一阶段,国家层面的举措力度之大,前所未有。2017年7月,国家正式成立国家教材委员会,委员会主任由主管教育的国务院副总理兼任,国家领导直接参与教材建设,强调“教材建设是事关未来的战略工程、基础工程,教材体现国家意志”。为落实中央的重大决策部署,教育部在意识形态属性强,具有极其重要而特殊育人功能的语文、历史、道德与法治三科教材上实行统编、统审、统用。同年9月,语文、历史、道德与法治三科统编教材投入使用。同年12月,教育部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
新修订的高中课程标准在内容上努力凸显思想性、时代性和整体性等,进一步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等内容;充分反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及经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的新成就;更加关注学科内在联系及学科间的相互配合,克服碎片化及彼此间的脱节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