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与教学评价的科学性是评价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如果评价的开展没有科学性,那么,课程与教学评价活动也就失去了实施的依据。所以,不断追求课程与教学评价的科学性,是课程与教学评价发展的自身需求。然而,目前人们对课程与教学评价的科学性问题存在着疑问。评价本身是一种基于事实判断的价值判断,由于评价主体价值观的多样性,有可能在评价实践中出现不同评价主体对同一客体的评价结论大相径庭的局面。而若用科学主义的观点看,这样的评价就是不科学的、非理性的。
课程与教学评价的科学性受到质疑,主要涉及教学评价中如何对待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的关系问题。事实判断主要是关于客体本身是什么的判断,它是以课程与教学的诸多事实为对象的描述性命题,包括对某一课程与教学行为的描述和对行为者赋予该行为的意义的描述两方面。由于事实判断作为一种行为化、可测量的判断,有普遍性、稳定性、可重复性等诸多特征,所以具有一定信度。而价值判断则不一样,它主要是价值评价主体依据自身需要,对价值客体的属性是否满足主体需要及满足程度而做出的判断。它具有复杂性、不确定性、主观性等特征,重复操作可能会得出不一致的结论,这就使它成了科学主义极力批评的目标。
然而,完全否定价值判断的客观性,进而否定整个价值判断的科学性是不公平的。一方面,评价本身只有把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结合起来,以事实判断为基础的价值判断才有可能被认为是合理的;另一方面,价值判断包含着与事实判断相同的具有不依赖于判断者的客观性。这种客观性就是认识的客观性,因为评价实际就是一种认识活动。认识的客观性在马克思那里可以找到答案:认识的内容是一种客观存在;用来进行评价的思维器官本身是客观的;人的认识要受到客观实践的检验;价值判断要以事实判断为基础。价值判断有它的主观性,但离开客观基础便难以存在。作为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有机结合的评价机制,不能不受到客观实际的制约。也就是说,价值总是具有事实判断的因素,我们所做的价值判断都有一定的事实指涉。可见,如果认为评价是可以随意的,那就大错特错了。[82]所以,在评价中,价值判断与事实判断是紧密联系的。事实判断是价值判断的基础,是价值判断的手段。价值判断只有以事实判断为基础,才是有效的。离开了事实判断的价值判断则是非理性的。
探讨有无一种公认的、一致的评估标准问题,关于课程与教学评价的科学性问题,又是一个躲不开的话题。有学者认为,价值判断合理性的标准应该是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的尽量统一。其他一切标准都是这一基本标准的具体化形式。而这种统一只是具体的、历史的、动态的统一。[83]在此基础上,有学者把评价的科学性标准具体定位于“真、善、美”的统一。[84]“真”,即对评估客体和评估中所包含的事实的把握必须正确。这就要求关于评价客体的信息是全面的,评价程序是规范的,评价的结果也要有较高的可信度。“善”,即评价目的必须合理。评价的根本功能在于它的发展性,即以评促进、以评促改,最终是为了使被评对象得到发展。“美”,即评价的具体操作必须与评价目标相吻合。无论是评价指标体系的制定、评价信息的处理,还是专家的现场评价等,都必须紧紧抓住既定的目标,使评价过程具有逻辑上的自洽性、和谐性。只有实现真、善、美的标准,评价才是科学的。
然而,从目前的课程与教学评价实施的状况来看,无论在理论方面,还是在实践方面,仍存在着许多不科学的地方,如功利主义的教学评价观、评价方法技术欠缺、评价制度不规范等。所以,为了进一步促进课程与教学评价的科学性,还要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加强理论学习,树立正确的评价观。由于评价主体价值观的多元性,要加强评价的科学性,就需要评价主体的评价观与评价标准保持一致。所以,评价者需要不断加强理论学习,更新教育观念,统一思想认识。具体来说,就是要认识到课程与教学评价应为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服务,注重发展,强调改善,以实现评价导向、激励功能与甄别、选拔功能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在实施评价时,确立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教育总目标,还应进一步细化教育目标,以建立一套反映各个层次、类别、学科的评价指标体系,力求目标体系清楚、明白,以提升课程与教学评价的科学性。同时,在评价观上,评价者还要明确认识到:教学质量的高低,不能仅看学生的考试成绩,还要注重其他几个方面的发展。
第二,重视评价方案的研制。评价方案是评价活动的核心内容,必须给予高度重视。评价方案的产生不应是闭门造车,而要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在制定评价方案的过程中,既要重视它的信度,也要重视它的效度,且应当尽可能规范概念,减少因评价者主观价值介入引起的概念歧义。评价方案的出台要慎重,没有专家的论证鉴定,不能轻易推出。对新研制的评价方案,要在试点的基础上进行修改和完善,不能一下子全面铺开。[85]
第三,加快评价方法的现代化建设。课程与教学工作本身的复杂性决定了评价是一项操作复杂、技术要求高的工作。为了提高评价的效率,提高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的水准,应尽可能地把现代科技成果引进教育评价领域。当代科学技术已获得了巨大的发展,创造出了许多科学测量和计量的方法和仪器,并且日益渗透到教育科学领域,这在客观上为提高评价的科学性准备了条件。
第四,规范评价制度。为实现课程与教学评价的科学化,必须有完善的评价机构和稳定的评价制度做保障。为此,教育行政部门应出台相关的评价法规条例,对评价人员的岗位规范做出明确规定;设立课程与教学评价交流机制,及时发现、探讨、交流教学评价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和经验教训。各级各类学校应把课程与教学评价作为学校管理的一项基本内容,对评价的标准、内容、程序等都应有一套科学的规定,并形成制度稳定下来,以保证课程与教学评价工作定期、经常地进行。
[1] 张传燧:《课程与教学论》,367页,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2] 李小融、魏龙渝:《教学评价》,22页,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88。
[3] 侯光文:《教育测量与教学评价》,1~2页,济南,明天出版社,1991。
[4] 侯光文:《教育测量与教学评价》,5页,济南,明天出版社,1991。
[5] 李雁冰:《课程评价论》,48页,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6] 王汉澜:《教育评价学》,3页,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5。
[7] 涂艳国:《教育评价》,51页,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8] 张意忠:《教育评价的理论与实践》,51页,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9] 李小融、魏龙渝:《教学评价》,32页,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88。
[10] 王正平:《探讨新的考试方法》,载《人民教育》,1981(2)。
[11] 于钦波:《略论课堂教学的评价标准》,载《课程·教材·教法》,1984(4)。
[12] 陈玉琨、李如海:《我国教育评价发展的世纪回顾与未来展望》,载《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0(1)。
[13] 吴钢:《现代教育评价基础》,47页,上海,学林出版社,1996。
[14] 侯光文:《教育测量与教学评价》,38页,济南,明天出版社,1991。
[15] 邱均平、王碧云、汤建民:《教育评价学:理论·方法·实践》,11页,北京,科学出版社,2016。
[16] 侯光文:《教育评价概论》,50~51页,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
[17] 于京天、王义君:《基础教育评价改革报告》,5页,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3。
[18] 邱均平、王碧云、汤建民:《教育评价学:理论·方法·实践》,11页,北京,科学出版社,2016。
[19] 周序:《十年来教学评价改革成绩与问题反思》,载《中国教育学刊》,2011(10)。
[20] 孙亚玲:《课堂教学有效性标准研究》,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21] 崔允漷:《有效教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2] 魏清:《全人教育视野下的有效教学》,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23] 辛涛、姜宇:《教育问责背景下学生学业评测的进展》,载《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
[24] 王润、张增田、章全武:《核心素养:课程评价的时代追求》,载《教育理论与实践》,2018(4)。
[25] 和学新、杨丹滋:《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学校课程评价策略探讨》,载《当代教育科学》,2017(10)。
[26] 凌兆福:《全国学业管理与评价研讨会在沪举行》,载《上海教育科研》,2002(8)。
[27] 刘启迪:《课程教学评价的理论与实践探索——海峡两岸课程教学评价学术研讨会述评》,载《课程·教材·教法》,2006(6)。
[28] 杨向东、王中男:《呼唤课程测量与评价的专业化——“课程评价国际研讨会”综述》,载《全球教育展望》,2010(1)。
[29] 于京天、王义君:《基础教育评价改革报告》,6页,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3。
[30] 金一鸣:《基础教育评价研究》,251~255页,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1] 周光礼、姜尚峰:《高考改革40年:意义建构与制度变迁》,载《复旦教育论坛》,2017(6)。
[32] 汪霞:《评价、课程评价的几个问题》,载《外国教育资料》,1995(3)。
[33] 转引自陈玉琨:《教育评价学》,8页,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34] 黄甫全、王本陆:《现代教学论学程》,324页,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35] 陈玉琨:《教育评价学》,8页,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36] 周学海:《数学教学评价的基本理论》,载《东北师大学报(教育版)》,1985(3)。
[37] 冷泽兵:《教学评价新论》,载《四川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5)。
[38] 丁朝蓬、梁国立、Tom L.Sharpe:《我国课堂教学评价研究概况、问题与设想》,载《教育科学研究》,2006(12)。
[39] 卢立涛、梁威、沈茜:《我国课堂教学评价现状反思与改进路径》,载《中国教育学刊》,2012(6)。
[40] 陈玉琨、沈玉顺、代蕊华等:《课程改革与课程评价》,137页,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41] 曾继耘:《由甄别选拔到促进发展:学生评价改革的方向》,载《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10)。
[42] 董奇、赵德成:《发展性教育评价的理论与实践》,载《中国教育学刊》,2003(8)。
[43] 孙亚玲、范蔚:《课堂教学的变革与创新》,274页,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6。
[44] 黄甫全、王本陆:《现代教学论学程》,333~335页,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45] 此图参见裴娣娜:《现代教学论》第1卷,328页,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原图将学校教学质量综合概括为课程建设、课堂教学水平及教学管理三个基本要素,但鉴于学生学业成就质量评价在课程与教学质量评价中的核心地位,学生学业成就也应加入课程与教学质量的基本构成要素中。
[46] 裴娣娜:《现代教学论》第1卷,332页,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47] 裴娣娜:《现代教学论》第1卷,349~350页,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48] 裴娣娜:《现代教学论》第1卷,348~349页,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49] 李慧君:《教材评价的指标体系的制订》,载《课程·教材·教法》,1996(3)。
[50] 丁朝蓬:《教材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载《课程·教材·教法》,1998(7)。
[51] 高凌飚:《关于教材评价体系的建议》,载《全球教育展望》,2002(4)。
[52] 高凌飚:《教材评价维度与标准》,载《教育发展研究》,2007(12)。
[53] 潘丽娜、蔡敏:《美国基础教育阶段的教材评价——以佛罗里达州为例》,载《外国中小学教育》,2007(3)。
[54] 张颖:《美国“2061计划”教材评价工具简介》,载《课程·教材·教法》,2009(3)。
[55] 徐鹏、郑国民:《国外中学教材评价研究的比较及启示》,载《外国中小学教育》,2012(7)。
[56] 王晓丽:《国外教材评价:基本特征、发展趋势及启示》,载《课程·教材·教法》,2016(9)。
[57] 纪文平:《论信息化对教材评价的影响》,载《当代教育科学》,2011(9)。
[58] 韩军民、刘洪甫、李雪等:《模糊层次分析法在矩阵论教材评价方面的应用》,载《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12(16)。
[59] 柳叶青:《从实体思维到实践思维:当前教材评价研究的新趋势》,载《课程·教材·教法》,2017(12)。
[60] 代表性文章有:陈俊禄:《一堂好课的标准》,载《中小学管理》,1991(1);聂海清:《关于中小学一堂好课标准的思考》,载《吉林教育科学·普教研究》,1999(6);王光明、王合义:《运用建构主义观点探讨一堂好课的标准》,载《中国教育学刊》,2000(2);陈晓玮:《一堂好课标准的新视点》,载《现代中小学教育》,2002(11);翁建平:《也谈一堂好课的评价标准》,载《教学与管理》,2003(10);林清华、何恩基:《什么是一堂好课——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研究述评》,载《中小学管理》,2004(6);俞惠珍:《新课程中一堂好课的标准》,载《教学与管理》,2004(17);叶澜:《扎实、充实、丰实、平实、真实——“什么样的课算一堂好课”》,载《基础教育》,2004(7);吴贵君:《托起一堂好课的几个支撑点》,载《教学与管理》,2004(20);高向斌:《对一堂好课标准的调查研究》,载《上海教育科研》,2006(8);王毓珣:《究竟什么是一堂好课——基于新课改背景下的理性思索》,载《上海教育科研》,2006(12);毛东海:《一堂“好课”的四要素——对“好课”的再次思考》,载《中小学教师培训》,2009(6);高红志、杨春宏:《新课程理念下一堂好课的特征及实践方式》,载《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6);黄忠敬:《评价一堂好课的“五维度”》,载《中国教育学刊》,2011(10);叶平:《一堂好课的标准是什么?》,载《江苏教育研究》,2012(12)。
[61] 刘志军:《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标准的探讨》,载《中国教育学刊》,2000(2)。
[62] 刘志军:《试论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标准的建立》,载《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2(2)。
[63] 周俊良:《从知识至上到生命关怀:建国以来课堂教学质量观的演进轨迹》,载《现代教育管理》,2018(1)。
[64] 崔允漷:《论课堂观察LICC范式:一种专业的听评课》,载《教育研究》,2012(5)。
[65] 郝志军:《中小学课堂教学评价的反思与建构》,载《教育研究》,2015(2)。
[66] 刘华:《发展性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思路及示例》,载《全球教育展望》,2013(3)。
[67] 陈佑清、陶涛:《“以学评教”的课堂教学评价指标设计》,载《课程·教材·教法》,2016(1)。
[68] 蒋立兵、陈佑清:《翻转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载《现代教育技术》,2016(11)。
[69] 蒋立兵、陈佑清:《翻转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载《现代教育技术》,2016(11)。
[70] 谢娟、张婷、程凤农:《基于CIPP的翻转课堂教学评价体系构建》,载《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7(5)。
[71] 黄甫全、王本陆:《现代教学论学程》,347页,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72] 赵德成:《促进教学的测验与评价》,101页,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73] 以下内容主要参考周世科:《国内外基础教育质量监测概览》,载《江苏教育研究》,2012(6)。
[74] 岳伟:《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与高考改革》,载《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07(2)。
[75] 杨帆:《高中会考制度与学业水平考试制度的比较和思考》,载《教育测量与评价》,2009(4)。
[76] 臧铁军、杨君:《新高考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转换研究》,载《教育研究》,2017(12)。
[77] 徐芬、赵德成等:《成长记录袋的基本原理与应用》,6页,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78] 赵德成:《促进教学的测验与评价》,133~134页,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79] 黄甫全、王本陆:《现代教学论学程》,323~351页,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80] 本小节内容主要参考王本陆、骆寒波:《教学评价:课程与教学改革的促进者》,载《课程·教材·教法》,2006(1);王本陆:《现代教学理论:探索与争鸣》,210~219页,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7。
[81] 王策三:《教学认识论》,187~195页,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82] 杨晓江:《教育评估的科学性与科学的教育评估》,载《教育研究》,2000(8)。
[83] 孙承毅、娄立志:《试论教育价值判断的合理性标准》,载《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4)。
[84] 杨晓江:《教育评估的科学性与科学的教育评估》,载《教育研究》,2000(8)。
[85] 李田伟、肖海军、沈小碚:《价值判断与事实判断的比较分析——关于教育评价的科学化问题》,载《成人教育》,20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