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与教学深受社会发展的制约,这是基本的历史事实和众所周知的原理。但是,课程与教学适应社会发展的具体机制是什么?是机械复制、简单追随,还是主动适应、创新转化?改革开放40年间,人们对此进行了反复摸索、实践和反思,并在不断探索中逐步形成了课程与教学主动适应社会发展的机制。
改革开放40年间,关于学校教育如何适应社会发展的问题,国内学者曾经围绕商品经济与学校教育、市场经济与学校教育、知识经济与学校教育等议题展开过长期讨论,提出了诸多富有建设性的意见。在这些相关主题的讨论中,一直贯穿着一条基本的思想主线:学校教育应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适应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新挑战,把握好社会发展的新机遇。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教育主体哲学,可以视为这一思想主线的系统理论表达。教育主体哲学是一种强**育是主体的教育哲学,主张发挥学校教育的主体性,尊重教育规律,主动适应社会变革,培养和提高人的主体性。[1]在这种思想观念的引领下,改革开放40年间,我国教育界积极关注和努力回应社会发展的需求,自觉变革课程与教学体系,促进了课程与教学的与时俱进,并形成了主动适应社会变革的基本策略。其具体成就和经验可以大致总结为如下几点。
第一,培养全面发展的现代人,提高人的主体性,是课程与教学主动适应社会发展的基本途径。学校是培养人的专门机构,而个人发展总是和社会发展密不可分的,因此,个人发展就成为学校教育与社会发展的联结点。通过培养适应时代发展的现代人而服务社会,是学校教育对社会变革的集中回应和贡献,也是改革开放40年我国课程与教学改革探索的鲜明特色。例如,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改革开放40年中重大的社会发展趋向。为了应对这一社会发展趋向,学校教育出现了两种不同对策:一是教育市场化;二是主体性教育。教育市场化的逻辑是:社会市场化了,学校也应市场化,即利用市场原则来分配学校教育机会。教育市场化策略没有认真考虑学校教育的公共属性,所以其最终实践是不成功的。它是一种简单化的适应。主体性教育也是适应社会市场化而提出的,它强调市场经济是一种社会关系的变革,是人的自主性的释放,认为提升人的主体性将成为时代的最强音。因此,学校教育必须自觉关注人的主体性发展,积极培养具有自主性、独立性和创造性的适应新时代的人才。这是一种主动适应、辩证应对。它不是把社会变革直接套用在学校教育上,而是辩证体察社会变革对个体发展提出的新要求,并据此积极调整教育目标、内容、方法,从而培养具有时代精神、适应社会发展的新人。这是学校教育合理应对社会变革的成功案例。在40年的课程与教学改革探索中,这样正、反两方面的例子很多。丰富的理论和实践探索表明,种种社会变革最终都集中地体现为人的思想观念、社会关系、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变革,必然对个体素质提出新要求、新挑战。因此,学校教育主动适应社会变革,关键要在解决个体发展面临的新问题、新挑战上下功夫,促进个体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并努力使个体适应未来的社会变革。努力培养适应社会变革要求,甚至是引领社会变革的人,就是学校课程与教学主动适应社会发展的基本方略。就我国改革开放40年的大变革来说,培养全面发展的现代国民,提高人的主体性,就是学校教育对社会发展的主动适应,就是学校教育对社会发展的历史贡献。令人欣喜的是,40年的课程与教学改革探索,日益自觉走上了主动适应社会变革的道路。
第二,整体和辩证地把握社会发展的大方向,是学校课程与教学主动适应社会发展的重要条件。社会发展本身是非常复杂的、多维度的、充满矛盾斗争的过程,只有在复杂多变的现象中把握社会发展的基本方向和本质特征,学校教育才能破解迷局,找到真正的问题和挑战,明确发展的方向和道路。换言之,只有理性而全面地认识社会,才能自觉地适应社会变革,开展教育创新。改革开放40年的课程与教学改革探索,为此提供了大量正、反案例。例如,后现代主义在世界各国的兴起和流行是最近几十年来重要的思想文化现象,那么,后现代主义在当代思想文化体系中,究竟扮演怎样的角色?它是未来发展的基本趋势,还是现代化进程的一个局部因素?面对后现代主义的泛滥,我们首先需要弄清楚这些问题。如果没有对这些问题进行理性探讨,就简单提出向后现代教育转型,那是十分武断和盲目的。再比如,知识经济时代正在到来,这是国际社会的共同认识。在知识经济时代,如何看待知识创新、知识传播、知识应用、知识分享的关系?谁主要承担知识创新的责任?在知识经济时代,学校教育传承文明的基本职能是否发生了本质变化?学校是否会从传播知识的机构变成知识创新的机构?如果不回答好这些问题,那么,由知识经济推导出创新教育就很牵强,有可能使学校教育走上歧路。又比如,在当前,人类社会面临着逆全球化和民粹主义的巨大挑战,那么,在课程与教学上,是否应坚定秉持国际理解、多元文化的基本立场?改革开放40年间,课程与教学论界对社会变革保持了高度的敏感性,这是很有意义的;但是,对社会变革的认识的确存在盲人摸象的问题,往往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经常把局部混同于整体,把表象等同于本质,把炒作题材等同于主流趋势,这是值得认真反思的。由此来看,树立观察社会变革现象的整体观念和辩证观念,是当务之急。就此而论,我们还任重道远。
第三,提高学校教育的综合水平和实力,实现课程与教学现代化,是主动适应社会发展的基本保障。学校教育要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为未来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就必须苦练内功,切实提高自身的水平和质量,实现教育现代化。这是课程与教学改革探索得出的重要经验。改革开放40年间,我国课程与教学体系的各个要素都有了长足进步:课程与教学理论研究队伍不断壮大,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体系日臻完善,教学实验成果层出不穷,教学模式日益丰富多彩,教学手段现代化取得了实质性发展,教师队伍专业化水平有很大提高。这些汇集起来,就是整个课程与教学体系现代化水平的明显提升。正是依托课程与教学体系的发展与完善,我们才能不断应对变化多端的社会发展和个体发展的新要求,才能真正把学校教育融入社会发展的历史洪流中,才能真正拥有个人成长进步的支撑力量。展望未来,发展依然是硬道理。只有继续提高课程与教学的理论水平,丰富和完善课程与教学的技术体系,改进和优化课程与教学的实践活动,进一步促进课程与教学现代化,我们才有能力从容应对变化不定的未来世界,才有可能主动融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世纪伟业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