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改革开放40年:民办教育卷

三、教育教学国际化

字体:16+-

随着改革开放持续深入,国际合作与交流进一步扩大,民办中小学将在坚持引进与输出并举的同时,探索“在地国际化”,提升教育教学国际化水平和国际化人才培养能力。

(一)引进与输出并举

与公立学校相比,民办学校具有差异化定位课程优势,尤其民办国际化学校的国际课程,既是特色也是优势。改革开放以来,民办中小学主动融入国际教育大舞台,丰富国际化的形式与内在,国际化建设也趋于双向交流,即引进与输出并举。

在引进方面,一是与国外学校建立联系。通过与国外学校建立较稳定的联系,为引进外语师资和学生留学储备良好条件。如青岛N学校,1997年开始与美国安妮莱特学校合作,2002年与美国协和大学建立友好合作关系,为学生赴美留学提供机会;1998年开始与美国英语学会合作,由其每年为学校输送美籍英语教师。二是合作办班。合作办班多采用中西课程相结合的方式,部分课程在中国讲授,部分在国外合作方学校学习,或者全部在中国教学。但不论采用何种形式,都将中外两种教学内容和方法融合,取长补短。如北京P学校加拿大高中班,采用“2+1”的办学模式,即高中一、二年级在国内学习,高中三年级到国外学习。三是出国访问学习。这类活动又可分为短期留学与假期海外夏令营、留学团等活动。这类外出访问虽然时间短,但对于未曾走出国门的师生,这是他们在海外实地感受国外教学的重要机会,其丰富的活动设计也使师生对国外教学印象深刻。

在输出方面,与国际合作能督促民办学校提高教育输出水平和国际竞争力。民办基础教育学校在与国外学校合作的同时,也注重向国际拓展民办教育网络,合作学校对中国语言、历史文化、传统工艺等优势特色领域的知识需求量也不断增强,这有利于我国民办基础教育扩大国际影响力,展示我国优质教育成果。

(二)“在地国际化”模式兴起

长期以来,教育国际化主要以出国留学、访学等人员向外流动的形式为主。这种模式被称为传统国际化模式。这种“到外国际化”的教育模式虽然加强了学术人才的国际流动,有助于师生身临其境感受国际文化差异,开阔视野,接受国际化教育,但是其弊端也显而易见。从实践层面分析,过于重视人员跨境流动容易导致教育不公平、教育效果难以评价等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人才流失、留学低龄化等现象。正如阿特巴赫所言:“学术人才大量地从南方流向北方,即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北美和欧洲,利益受损害的是一些边缘国家,已经拥有庞大的、不断发展的教育体系的中国还是发现自己在全球学术市场上处于窘境。”[25]

为扭转传统国际化的弊端,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瑞典为代表的部分欧洲国家发起并推进了教育“在地国际化运动”。作为传统国际化模式的替代方案,“在地国际化”以其“立足本土本校”“面向全体学生”“有效提升全体学生国际化和跨文化素养”等特征在教育国际化领域迅速引发热潮。[26]许多国家都旗帜鲜明地将“在地国际化”作为本国教育国际化的有效推进模式。民办中小学办学机制灵活,师资队伍建设与教学自主权相对较大,在与国内外教学改革前沿接轨、吸收国内外先进经验、开展海外校际交流方面更为迅速便捷,并且近年来这种“在地国际化”建设蓬勃开展,一些国际化民办中小学也形成了鲜明的特色。“在地国际化”为民办中小学充分挖掘自身国际化潜力提供了新思路,有助于民办中小学通过“弯道超车”的方式将国际化教学推上一个新台阶,展现出更为不凡的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