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0~3岁早期教育服务支持母亲就业的功能被逐渐忽视,导致3岁以下与3岁以上儿童入园机会差异明显。儿童入园年龄由原来的56天(即母亲产假结束后)提高到18个月(部分地区是2岁)。也就是说,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年龄在1岁半以下的婴幼儿不再能进入早期教育机构,加上托儿所严重萎缩,1岁半至3岁儿童的入园机会也大为减少。数据显示,2004年3岁以下在园儿童数为119.5万,2010年这一数字仅升至206.5万。[11]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我国0~3岁人口已达6000余万,相较于发达国家如法国98%的孩子在3岁前入托,我国婴幼儿入托率极低,目前仅为4.1%,大部分婴幼儿仍是由祖辈进行日间看护。0~3岁早期教育机构稀缺,但家庭的需求巨大,各地群众入托期望与儿童实际入托率差距明显。例如2007年专项调查显示,北京市55.3%的人认为未满3岁的儿童已适宜入托,九成家长认为托儿所有必要发展;上海市的这一比例更是高达95.3%。[12]2015年“全面二孩”政策在我国正式实施,0~3岁早期教育服务供需矛盾问题将更加凸显。
2016年国家卫计委委托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在北京、上海、南京、郑州等10个大型城市就3岁以下早期教育服务情况开展专题调研,该调研显示便利性和安全性是目前家长对早期教育机构的重要考量:近80%的受访者希望孩子在社区周边入托;超过七成的受访者希望孩子进入师资和安全性较好的公立园。而实际情况是近80%的婴幼儿主要由祖辈进行日间看护。婴幼儿父母希望把孩子送到早期教育机构的原因,一方面是为了解决单纯的“有所托”问题,如与祖辈育儿观念冲突,祖辈身体不好,祖辈在外地无法帮带孩子,自己工作忙没有时间带孩子,等等;另一方面则是解决“有质量的托”的问题。家长希望孩子接受更为专业的早期教育,促进幼儿能力的提升。然而,目前我国0~3岁早期教育服务供给严重不足,无法满足家长的实际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