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改革开放40年:学前教育卷

三、多种方式扭转幼儿园、家庭、社区协同共育实践中的“不协同”现象

字体:16+-

(一)幼儿园、家庭、社区协同共育应该明确三方平等的地位

目前家、园、社区共育存在的一个问题是家、园、社区共育以幼儿园为主,家庭和社区被动参与,三方的地位是不平等的,这显然与《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的精神不符合。基于此,家、园、社区共育关系中三方的平等地位需要被明确和重视。在共育过程中,家庭教育是基础,幼儿园教育是主导,社区教育是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的补充。虽然三方在共育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不同,但三方均是合作与共育的主体,这决定了三方必然是地位平等、权利相当的。幼儿园、家庭、社区三方平等地位的建立最重要的是三方均应该树立责任主体意识。具体而言,一方面,幼儿园应该尊重家庭、社区的主体地位,给予家庭、社区更大的参与权和更多的参与机会。例如,在家园共育过程中,幼儿园应该将家长视为育儿的合作伙伴,尊重家长参与的权利,让家长在参与活动的同时也能够充分参与到幼儿园的管理与决策中。在与社区共育的过程中,幼儿园应该与社区建立互惠共赢的伙伴关系,在利用社区资源的同时也需要配合社区的家庭教育指导活动,支持社区的文化教育活动。另一方面,家庭和社区自身需要增强共育意识,明确自身的主体地位,承担起主体所肩负的责任。无论是家长还是社区服务人员,均应该意识到自身在协同共育中的主体地位,以主动积极的态度参与三方共育。

(二)增强家长对幼儿园的信任,调动家长的积极性,提高家园共育质量

陈鹤琴曾说幼儿教育是一件很复杂的事情,不是家庭一方面可以单独胜任的,也不是幼儿园一方面能单独胜任的,必须要两方面共同合作,方能得到充分功效。家庭和幼儿园是幼儿生活的两大主要场地,其中又以在家庭中的时间居多。实现家园共育,将家庭与幼儿园紧密联系起来,需要幼儿教师与家长以幼儿发展为中心,进行经常性的双向沟通。然而,近年来幼儿一些安全问题使幼儿园的社会形象受到消极影响,家园关系变得较为微妙、紧张,家长对幼儿园的信任度有所降低,不安全感增强,这严重破坏了幼儿园与家庭的紧密关系。在舆论环境不利的情形下,健全家长工作的各项制度、提高对家长工作的认识、积极与家长沟通显得尤为重要,以增加家长对幼儿园的信任。另外,针对家长参与积极性不高、参与表面化的现象,幼儿园需通过各种措施吸引家长参与幼儿园教育,增加家长参与程度与深度。具体而言,幼儿园可以通过专家讲座、阅读专业书籍等形式进行宣传,让家长了解家园共育的意义;公布幼儿园教育内容,让家长更好地配合幼儿园教育;充分利用家长资源,让家长走进幼儿园,参与幼儿园的教学与管理;以幼儿园为主要阵地,开展多种形式的家长培训。幼儿园是家园共育的主要调动者,但不是家园共育的唯一参与主体,因此,幼儿园在吸引家长参与幼儿园教育的同时需努力促使家长由被动参与转变为主动合作。家园双方积极沟通、相互配合,拓展家园合作的广度与深度,才能实现高质量的家园共育。

(三)注重社区资源的有效开发与合理利用

社区是幼儿的主要生活空间,社区资源是内涵丰富的活教材,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应在关注幼儿兴趣和需要的基础上,不断捕捉教育契机,有效开发、合理运用社区的教育资源,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发展。幼儿园、家庭、社区三位一体、协同共育的教育模式需要实现以幼儿园为主体,以家庭为基础,以社区为依托的幼儿教育格局。首先,幼儿园需发挥引导和带动作用,一方面,园所自身需积极参与社区活动,主动与社区合作,充分利用社区资源,将幼儿园教育与社区教育紧密联系。比如,结合社区环境,幼儿园可以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开阔幼儿视野,弥补幼儿园教育与家庭教育资源的不足,让生活走进课堂,让幼儿融入社区,真正做到“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另一方面,可以引导家长参与社区活动,将家园共育扩展为幼儿园、家庭、社区三方共育。其次,需要通过宣传教育、政策引领等方式增强家庭、社区对社区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提高家庭、社区在幼儿园、家庭、社区协同共育中的主动参与度,以实现幼儿园、家庭、社区三方主动参与、平等合作、协同共育的教育体系。需要指出的是,在进行社区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过程中,幼儿园应坚持与社区互利互惠、平等交流的原则。幼儿园与社区的交流应是双向互利的,一方面,幼儿园应开发社区内各种资源为教育服务;另一方面,社区中的人们也需要接受科学育儿知识的熏陶。幼儿园也可以以此为突破口,在社区的文化建设中发挥自己的优势,形成区域性学前教育中心,在这一过程中,家庭正是连接幼儿园与社区的桥梁。

(四)利用信息网络技术,创新幼儿园、家庭、社区协同共育方式

21世纪是互联网的世纪,当前信息网络技术飞速发展,已经在各行各业得到广泛应用。传统的沟通交流方式已经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QQ、微博、微信等已经把人们带入了新信息时代,微课、微视频、微电影等一时间充满人们的眼球。利用信息网络技术进行幼儿园、家庭、社区协同共育已经成为必然趋势。幼儿园可以充分利用信息网络技术的优势,创新幼儿园、家庭、社区协同共育的途径,形成三方之间的良性互动。比如,很多幼儿园都已经开通了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使用“家校通”等手机应用进行家园共育,这种新型的家园共育形式受到家长、幼儿园及教师的青睐,使用频率较高。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为幼儿园、家庭、社区协同共育提供了新思路,今后应进一步开阔思路,创新幼儿园、家庭、社区协同共育的方式,促进幼儿发展和学前教育质量的提高。

改革开放40年以来,我国以儿童为中心,在政策制定者、理论研究者、实践探索者的共同努力下,初步形成了幼儿园、家庭、社区协同共育的局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发展与成就。幼儿园、家庭、社区协同共育不仅提高了学前教育质量,也极大地促进了幼儿的全面发展。然而,成就与不足并存,发展与挑战同在,面对幼儿园、家庭、社区协同共育过程中出现的政策支持不够、研究深度欠缺、三方“不协同”的现象,还需要政策制定者、理论研究者以及幼儿园、家庭、社区三方的不断探索与努力,以有效实现幼儿园、家庭、社区的协同共育,为幼儿发展建构多主体、全方位的教育环境。

[1] 王晓静、马培佑:《学龄前独生子女心理特点的初步调查》,载《心理科学进展》,1985(1)。

[2] 冒名芳:《加强家庭教育研究》.载《江苏社会科学》,1985(12)。

[3] 缪建东:《家庭教育》,281页,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4] 立言:《关于幼儿大教育观》,载《学前教育研究》,1994(3)。

[5] 黄少霞:《构建幼儿园家庭社区三结合的学前教育网络》,载《教育导刊(下半月)》,2002(11)。

[6] 孔小琴:《上海高校附属幼儿园利用家庭、社区资源的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华东师范大学,2006。

[7] 王青:《以社区为依托,建构家、园、社区共育平台》,载《学前教育研究》,2005(10)。

[8] 罗英智、李卓:《幼儿园、家庭和社区协同教育的现状调查与策略》,载《早期教育(教科研版)》,2013(1)。

[9] 王秋霞:《家、园、社区协同教育的现状、影响因素与发展路径》,载《学前教育研究》,2014(5)。

[10] 陈红梅:《幼儿园与社区互动行为类型及其推进策略》,载《学前教育研究》,2013(5)。

[11] 张韵:《幼儿园家园合作现状研究》,硕士学位论文,西南大学,2009。

[12] 王秋霞:《家、园、社区协同教育的现状、影响因素与发展路径》,载《学前教育研究》,2014(5)。

[13] 张鸿宇、王小英:《协作走向合作:美国家园合作关系国家标准的新发展》,载《基础教育》,2017(1)。

[14] 岳爱峰:《1978年以来我国幼儿园与家庭关系政策的价值分析》,硕士学位论文,山东师范大学,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