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幼儿园课程改革的新契机
为了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精神,2010年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指出,学前教育要“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面向全体幼儿,关注个体差异,坚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保教结合,寓教于乐,促进幼儿健康成长”。为进一步帮助广大幼儿园教师和家长了解3~6岁幼儿学习与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特点,全面提高科学保教水平,教育部于2012年颁布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一方面,该文件贯彻了“终身教育”和“儿童是自主建构者”的思想,引导关心幼儿发展的各方面,强调儿童的主观能动性,通过讨论这些目标的内涵及其对幼儿当下生活和未来生活的意义,反思当前的教育价值观。另一方面,该文件为儿童发展提出了细致的教育建议,在理论和实践之间搭建了桥梁,对幼儿园课程标准的制定有着重要的指引作用。但这些具体化的目标并不是对幼儿园课程的强制规定,而是一种期望与指导。
为了总结和推广幼儿园课程改革的经验,2016年教育部颁布了新的《幼儿园工作规程》,标志有计划、有组织的全国性幼儿园课程改革开始,也是对当下我国课程改革经验的总结。新的《幼儿园工作规程》明确规定幼儿园教育的原则和要求,强调幼儿园教育在“德、智、体、美等方面的教育应当互相渗透,有机结合”。在教育目标方面应该“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符合幼儿年龄特点,注重个体差异,因人施教,引导幼儿个性健康发展”。在教育过程中强调:“面向全体幼儿,热爱幼儿,坚持积极鼓励、启发引导的正面教育。综合组织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各领域的教育内容,渗透于幼儿一日生活的各项活动中,充分发挥各种教育手段的交互作用。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寓教育于各项活动之中。创设与教育相适应的良好环境,为幼儿提供活动和表现能力的机会与条件。”总体而言,新的《幼儿园工作规程》虽然没有专门提及“课程”,但根据文件的精神,幼儿园一日生活的各项活动都是课程,幼儿园的环境也是课程。新的《幼儿园工作规程》坚持了“大课程”的观点,坚持“教育活动”的提法,让课程具有除“上课”以外更多的内涵。
《教育部等四部门关于实施第三期学前教育行动计划的意见》提出,为了提升幼儿园的保育教育质量,应该做到:“深化幼儿园教育改革,坚持正确的办园方向,尊重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坚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保教并重,养成良好的品德与行为习惯,锻炼幼儿健康的体魄,激发幼儿探究兴趣,培养积极的交往与合作能力,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建立健全幼儿园保教质量评估体系,推进幼儿园质量评估工作。加强学前教育教研力量,健全教研指导网络。整体提升农村幼儿园教育质量。”这表明当下我国学前教育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全面提升学前教育,更好地促进儿童全面和谐发展。这也是未来我国学前教育发展的重点研究对象和重点工作。
推进学前教育改革,更好地解决当前面临的问题,全面提升学前教育质量,促进儿童全面和谐发展,是国家发展学前教育的基本要求,也是未来一个阶段需要重点研究和推进的工作。为此,全国各地都在积极推动幼儿园课程改革,多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出台了关于幼儿园课程改革和发展的相关政策。
例如,江苏省进行了有关幼儿园课程游戏化的探索。2014年,江苏省教育厅联合财政厅下发《关于开展幼儿园课程游戏化建设的通知》,要求整体推进课程游戏化建设。2016年,江苏省发布了《关于公布2016年幼儿园课程游戏化建设项目的通知》,要求大力推进区域内幼儿园硬件建设到位、师资配备到位、财政经费拨付到位、规范管理到位(含公办幼儿园独立法人管理);市、县两级教科研部门要充分利用项目建设、研究和推进,带动区域内各级各类幼儿园的课程游戏化建设,通过项目实施建设高素质的教育科研队伍、骨干教师队伍和教育管理队伍。2017年,《浙江省教育厅关于全面推进幼儿园课程改革的指导意见》发布,强化“一日生活皆课程”理念,坚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编制园本化课程方案,完善课程结构;加强课程建设,丰富课程资源;改进课程实施,提高活动实效;深化课程评价改革,提高教育整体质量,促进师幼共同发展。
(二)课程与游戏关系的探讨
2010年后,《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教育部关于规范幼儿园保育教育工作防止和纠正“小学化”现象的通知》、新《幼儿园工作规程》、《教育部等四部门关于实施第三期学前教育行动计划的意见》等文件都强调幼儿园要坚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但在实践中,如何处理游戏与教学的关系是许多幼儿园工作者苦恼的问题。关于游戏与教学,幼儿园实践主要存在以下三方面问题:其一,未能很好地处理游戏与教学的关系,“羞谈”或“忌谈”教学,以为提教学就是在走小学化的路;其二,游戏组织方式不恰当,存在高度控制和自由放任两个极端倾向;其三,游戏化课程构建缺乏方向和目的,无法真正理解课程游戏化的内涵和覆盖的范围。针对这些问题,有学者提出课程游戏化不是用游戏去替代其他课程活动,其根本目的是要把游戏的理念、游戏的精神渗透到各类课程活动中,促进幼儿健康快乐成长,同时提升教师课程建设水平和课程实践水平。也有学者认为,为了更好地处理游戏与课程的关系,首先要加强教师培训,解决课程游戏化的认识及施教技能问题;其次要加强课程体系建设,明确课程游戏化的方向及内容;最后需要改革教学管理和评价机制,优化幼儿园游戏活动评价。[51]
浙江省安吉县安吉幼儿园对幼儿园课程与游戏的关系进行了一系列实验。安吉幼儿园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没有游戏的阶段,幼儿园教的是小学的知识,幼儿园教师的专业性没有得到体现,社会地位低;第二阶段是假游戏阶段,《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提出“去小学化”后,幼儿园开始坚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但教师偏向于设计游戏、要求儿童游戏;第三阶段是真游戏阶段,幼教工作者开始反思“吃力不讨好”的原因,思考快乐的游戏到底是什么。在真游戏阶段,安吉幼儿园的教师们发现,想要支持儿童自主复杂的真游戏,就必须要让游戏材料满足儿童的需要,满足低结构或无结构、简单、贴近生活、贴近自然等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