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改革开放40年:义务教育卷

一、建立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的义务教育学制

字体:16+-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基础教育学制改革方面作了很多尝试,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但是至今在学制改革方面仍然存在争论,虽然“六三”学制目前仍在我国的基础教育这个环节占据一定的优势,但许多地方已经开始试行“五四”学制及“九年一贯制”等学制。究竟哪个学制最适合我国的国情呢?恐怕很难给出一个准确的回答。“六三”学制自1922年开始在我国实行以来,的确显示出了它的优越性,虽然在“**”期间遭到抛弃,但在改革开放以后,“六三”学制又在我国占据了优势。但是又有人批评“六三”学制的小学阶段时间太长,不适合学生发展,五年的时间足以修完小学的课程;而初中三年的时间又太短,学生的学习压力太大,很难轻松地完成学业,也不利于素质教育的推广。因此,又有地区开始试行“五四”学制。但“五四”学制的五年是否能让小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呢?恐怕在边远地区很难实现,而且四年的初中究竟能不能提高学生的能力,以往的实验都急于求成,仅仅跟踪到初中毕业,以初中毕业的考试成绩为评价标准,没有继续跟踪,仅凭这个提高就武断地说四年制初中有利于学生的发展,缺乏说服力。认真反思发现,我们的学制改革缺乏实验结果的分析,缺乏整体的眼光,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以往的学制改革缺乏对教育根本目的的研究,往往为改革而改革。学制改革的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要重视对于改革目的的研究。学制改革的直接目的当然是为了完善学制,但完善学制的根本目的是提高人口素质,培养人才。在过去几十年的学制改革中,特别是“**”时期,没有重视甚至忽略教育的根本目的,为缩短学制而缩短学制,竟然在相互攀比谁的学制更短,把手段当成目的,以至于学生成为牺牲品。

以往的学制改革没有准确的实验标准为依据,未能处理好学生身心潜能的发展与健康发展的关系。学制改革的目的还要考虑的两个问题就是要最充分地挖掘学生身心发展的潜能及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过去的学制改革中许多讨论缺乏足够的实验依据,往往借鉴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的研究成果,却忽略了中国学生身心发展的具体特点。所以设计的学制,有的阶段学业轻但年限长,有的阶段学业重但年限短,很难让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

以往的学制改革缺乏对教育事业整体改革的研究。万物之间都有联系,学制改革虽然主要涉及各级各类教育的性质、任务、修业年限等问题,但这个问题的解决需要教育领域其他方面如课程、教材、教法、管理等方面的配合,我国过去几十年的学制改革对这方面的重视不够。如研究初中四年可以减轻学生负担,使他们在四年的时间内可以顺利完成三年的课程。但是,初中的课程是不是仅仅因为时间太短而使学生压力过重呢?导致初中生学业负担过重的原因绝对不只是时间过短,而是有诸多原因,如果不解决这个问题,虽有四年的学习年限,学生的学习压力也不一定能够减轻。同时,推行某种学制一定要有相应的条件支持,需要教师、经费、设备等方面相配套,如果不经全局的研究调查,盲目推行一种学制,最后的结果只能是失败。

以往的学制改革未能充分考虑全国各地和学生之间的差异。我国地域辽阔,各个地方的社会发展水平特别是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差异很大,甚至文化传统也有较大的差异,同时各地的儿童少年甚至同一个地方的不同儿童少年之间的环境条件、教育条件、身心发展基础都有很大的差异。如果用统一的学制去规范各地的教育、去统一要求相互之间差异很大的地区及学生在一致的学制下学习生活,这种学制必然难以适应各地和各个学生的需求。以往的学制就没有充分考虑这个问题,往往以命令形式要求全国统一,缺乏灵活性。

义务教育阶段“五四”学制、“六三”学制以及九年一贯制等学制的存在有历史的原因,有当地社会发展需要的原因,也有人们对于各种学制的优劣性的价值选择的原因。各种学制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价值。在新的时期、新的发展阶段,由于义务教育的发展水平、发展方式发生了新的变化,人们对于义务教育学制类型的选择更加趋于多样化,人们需要更具人文关怀的、更具个性化的学制类型来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因此,义务教育的学制类型的调整再次成为学界和教育主管部门所关注的热点话题和研究热点。

学制构建的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质量和素质能否提高。因此,学制改革不应盲目跟风,需要认真研究学校教育的性质、方针、目标、任务、入学年龄、修业年限等一系列问题。义务教育作为普及教育,应确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方针和如何做人的培养目标及相应的教育任务,在此基础上才能确定义务教育的弹性入学年龄和修业年限,并进行与其学制配套的相关改革,从而达到提高义务教育质量和学生整体素质的目的。

总之,以往我国在义务教育学制改革及推广方面确实存在一些问题。我国幅员辽阔,各地经济文化水平发展不一,教育水平也是参差不齐,很难以一种学制统一要求全国施行。无论是“六三”学制、“五四”学制,还是九年一贯制或者其他学制,只要能提高当地学生的学习能力,能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那就是好的学制。邓小平说过,“不管黑猫白猫,能捉老鼠的就是好猫”,这句话同样适用于学制的推广。多样性的学制不意味着可以任意发展,随意改变学制。多年的改革经验告诉我们,必须在统一性的指导下,再结合多样性的学制来共同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总体来说,全国大部分地区的教育水平是大致相同的,这就需要一个统一的学制去实验推广,但同时也存在诸多特殊地区,这些地区的经济文化教育水平或高于大部分地区,或低于大部分地区,或者有其他原因,难以推行某种统一的学制。这时候就需要我们放开手,让其探索最适合自身的学制,因地制宜地发展当地的教育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