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改革开放40年:义务教育卷

二、初中毕业和高中招生考试改革

字体:16+-

传统的高中阶段招生考试一直制约着课程改革的进程和素质教育的发展,使得学生的全面发展受到严重阻碍。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我国中考制度经历了改革、创新、完善的过程,在考试评价和招生录取等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和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强调,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推行初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2016年9月颁布的《关于进一步推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指出,改革区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将成为招生的重要依据,同时关于学业成绩、品德教育、文学素养、艺术素养、健康素养以及社会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因素通过相应的举措作为录取参考。无疑,这次招生制度改革的走向是素质教育理念,打破了分数至上的招生原则。

第一,这次改革重在改变目前高中招生将部分学科成绩简单相加作为录取唯一依据的做法,推广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初中学业水平考试主要衡量学生达到国家规定学习要求的程度,考试成绩既是学生初中毕业又是升学的基本依据,明确了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的多重功能。初中毕业和高中招生考试“两考合一”,合并为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实现“一考多用”,减轻学生多次备考负担。

第二,改变考试科目构成。语文、数学、外语为基础学科,统一作为录取计分科目。体育也被纳入录取计分科目,科学确定考试分值或等第要求,引导学生加强体育锻炼。同时,根据文理兼顾、负担适度的原则,试点地区确定其他纳入“录取计分科目”,防止偏科。例如,有些地方在坚持以往科目考试的基础上增设了1-2门可选的考试科目,但是考生不能同时选择历史、地理、思想品德,也不能只选理科类科目,要文理兼顾。国家课程方案所设定的科目均列入学业水平考试的范围,不仅“要学”“要考”,还要达到“合格”,但并不要求将所有科目纳入招生录取计分科目,以免增加学生负担。

第三,改变考试内容,减少单纯记忆、机械训练性质的内容,注重考查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素质。

第四,改变成绩呈现方式。可采用分数、等级等多种形式呈现,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实行“等级”呈现,避免学生分分必争、过度竞争。

第五,完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明确要求试点地区将综合素质评价作为高中招生录取的依据或参考,让以往处在从属、参考地位的综合素质评价成为主角,在高中录取中真正发挥作用。评价内容上,要求细化和完善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和社会实践五个方面的评价内容和要求。评价重点上,强调反映学生的全面发展情况和个性特长,注重考查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养成和突出表现。评价程序上,强调要做好写实记录,将用于招生使用的事实材料进行公示、审核、建立综合素质评价档案。在结果使用上,实行谁使用、谁评价,由高中学校根据学校办学特色制定具体的使用办法,使综合素质评价在招生录取中真正发挥作用,避免唯分数的倾向。

文件提出到2020年左右初步形成新的基于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结合综合素质评价的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录取模式和规范有序、监督有力的管理机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维护教育公平。

其后,全国许多省份开始制定中考改革方案。北京市改革后的中考方案除了必考科目外,选考科目有9种选课组合,54种分数折算方式。上海市中考改革以“一依据、一结合”(依据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结合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为主要制度架构:一是完善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制度,考试科目覆盖初中基础型课程的所有科目,所有初中在籍学生均需参加考试,考试成绩用于初中毕业和高中阶段学校招生;二是完善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进一步加强综合素质评价在初中毕业和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录取中的运用;三是深化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录取改革,进一步健全初中学业水平考试与综合素质评价相结合的多元招生录取机制。《辽宁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推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出构建与高考综合改革相衔接、一体化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将全面推行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考试成绩作为学生毕业和升学的基本依据,招录同时结合综合素质评价。

[1] 张其志:《当代教师评价制度述论》,载《韶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0)。

[2] 孟照海:《教师成长袋在教师评价中的可行性分析》,载《中小学教师培训》,20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