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改革开放40年:职业教育卷

第五节 课程改革的成就、问题与建议

字体:16+-

一、主要成就

(一)专业教学标准开发

专业教学标准开发是课程建设中最基础的一环,专业教学标准是课程的基础性文件,是开展专业教学的基本文件,是明确培养目标与规格、组织实施教学、规范教学管理、加强专业建设、开发教材和学习资源的基本依据,它对规范专业教学、促进专业建设、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专业教学标准是评估教育教学质量的主要标尺,也是社会用人单位选用职业院校毕业生的重要参考。因此,专业教学标准体系的建设情况是评价一个国家职业教育课程建设水平的重要指标。

长期以来,我国职业教育一直没有国家统一的专业教学标准,致使职业院校在实施专业教学时无标准可循,人才培养水平参差不齐,难以很好地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近年来,国家逐渐认识到专业教学标准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意义。2011年,《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要逐步编制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相衔接的专业教学标准。教育部先后于2010年和2012年启动了高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和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的建设工作,委托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组织开发国家专业教学标准。2012年12月,首批涉及18个专业大类的410个高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发布。2014年5月,首批涉及14个专业大类的95个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颁布;同年12月,第二批涉及16个专业类的135个中职专业教学标准公布。国家专业教学标准的颁布与实施改变了多年来职业院校专业教学没有国家标准的状况,对加强职业院校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全面提高职业教育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二)教材建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职业教育没有统一独立的教材,一般是采用普通文化课借用普通高中的教材、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借用同专业大学的教材或自编讲义的方式。中专教材系统规划与建设工作始于1961年全国高等学校和中等专业学校理、工、农、医各科教材领导小组的成立,教育部发布了《解决高等学校和中等专业学校理、工、农、医各科教材的具体分工办法》,确定了由教育部负责文化基础课教材,国务院各有关部委负责本行业或系统的专业教材,分工进行教材编审、出版的原则,建立起了较为系统的中专教材体系,解决了中专教材的问题。至1986年,13个中专普通文化课和部分工科技术基础课课程组建立,各专业设立了学科委员会,组织编审各专业的专业课教材。这些举措加强了中专教材建设的研究与管理,提高了中专教材建设的专业化水平。

职业高中教材的建设于20世纪80年代起步,普通文化课教材统一由当时的国家教委组织编写,供职业高中选用。专业课教材由国家教委会同相关部委和出版社编写,地方教育部门根据需要组织教学研究部门、出版部门自行编写地方性教材。至20世纪90年代,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已初步建立起品种齐全、结构比较科学的教材体系。

1993年,国家教委颁布《关于职业技术教育教材规划工作的意见》,提出了国家和省两级规划原则,并提出教材规划的重点是提高质量。但除了管理上的规定外,并没有涉及教材建设的模式、思路等方面的内容。同时,国家教委、各地区教育部门成立职业技术教育教材审定委员会,以完成审定教材的工作。据统计,到1996年,共完成中专选题规划的教材122种,与教材相配套的规划外教学用书70余种,教学录像带38种,录音带10种;职业高中完成选题规划的10个大类13种专业教材共计522种,教学录像带90余种。1998年,“面向21世纪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和教材建设规划”工程启动,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和教材建设基金设立,课程改革和教材建设规划实施,全国性教材改革开始进行。

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职业教育要“开发和编写体现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的具有职业特色的课程及教材”。职业教育与其他教育有着本质上的不同,这种不同要在职业教育的课程中体现,课程要求以够用为度、以实用为本、以应用为主,课程的内容要与社会发展同步,并且要具有与之配套的教材。

2000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见》制定出了使教材建设规范化、制度化的管理体制。一是要“建立健全课程开发和教材编写机制,实行国家和省(部)两级规划两级审定制度”。二是确立了各级机构在教材建设中的职责与任务,国家在教材建设中的职责是“组织开发和编写具有中等职业教育特点和要求的文化基础课程标准和教材,开发和编写体现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的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重点专业课程、教材及多媒体教学课件”;地方、行业的职责是“根据区域经济和行业发展的实际需要,组织开发和编写具有地方和行业特色专业的课程和教材”;中职学校要“根据实际需要,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开发教学资源,编写反映自身教学特色的补充教材和讲义等”。

2002年,《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颁布,其中也要求积极推进课程和教材改革,开发和编写反映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并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课程和教材,加强职业学校与企业等用人单位之间的联系。

2006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要加强教材建设,重点建设好3000种左右的国家规划教材。

2008年,《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提出要建立健全教材编写、选用与审定机制,“德育课、文化基础课等必修课教材统一由国家规划并组织编写,专业技能课程教材实行国家与地方(区域)规划相结合。部分大类专业的基础课程和重点建设专业核心课程的教材由国家统一组织编写”,同时也提出组织评选1000门精品课程和2000种左右精品教材。

在新一轮的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中,教材建设仍然是一个重点,体现出的特点是由教材建设向教学资源建设转变,教材开发与课程开发结合,教材呈现形式多元化与多选择性的特征,有精品教材、地方教材、实训教材,以及仿真、多媒体课件等数字化教学资源广泛应用。2017年,《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的通知》提出职业教育要“统筹规划课程与教材建设,对接最新行业、职业标准和岗位规范,优化专业课程结构,更新教学内容”。教材与行业、职业标准和岗位规范的连接更加密切,以促进学生发展。

(三)精品课程建设

2003年,教育部启动了高等职业教育国家精品课建设项目。2004年,《教育部等七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提出:“根据社会需求设置专业、开发培训项目,推进精品专业或特色专业、精品课程和精品教材的建设,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增强职业教育的针对性和适应性。”该政策将原来提倡的开发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课程上升到推进精品课程的建设。

200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要求:“大力推进精品专业、精品课程和教材建设。”2006年颁布的《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确立了高等职业教育精品课程建设的规划:“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并提出在“十一五”期间,国家要启动1000门工学结合的精品课程建设,带动地方和学校加强课程建设。2006年,《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提出:“建成4000门左右优质专业核心课程,1500种特色教材和教学课件……围绕国家重点支持发展的产业领域,研制并推广共享型教学资源库,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优质服务;运用现代信息手段,搭建公共服务平台,为共享优质教学资源提供技术支撑。”2008年颁布的《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提出了组织评选1000门精品课程的规划。

截至2010年,国家精品课程建设项目共立项建设了1022门国家精品课程,国家精品课程等国家级专业教学资源通过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向全社会发布,省级精品课程等省级专业教学资源通过各省精品课程网站向社会发布,有些校级精品课程通过学校的网络平台向社会发布。各职业院校在课程改革中积极进行资源库建设,旨在为课程的实施提供丰富的课程资源。

(四)课程设置规范化

1.课时比例

2000年,教育部颁布了《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该文件的附件《关于制订高职高专教育专业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明确规定:“高职高专教育专业的基本修业年限为二至三年,非全日制的修业年限应适当延长。三年制专业的课内总学时一般以1600~1800学时为宜;二年制专业的课内总学时一般以1100~1200学时为宜。三年制专业的实践教学一般不低于教学活动总学时的40%,两年制专业的实践教学一般不低于教学活动总学时的30%。”同年,教育部《关于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则规定了中职学校文化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的课时比例。2008年,教育部颁布《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要求:“加大专业技能课程的比重,专业技能课程(含顶岗实习)的学时一般占总学时的三分之二。”2009年《教育部关于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明确了专业技能课程学时一般占总学时的三分之二、公共基础课程学时一般占总学时的三分之一的要求,并进一步细化了顶岗实习的要求。

2.课程类型

2001年,教育部颁布《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设置与教学安排的意见》,规定:“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分为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两部分。必修课程包括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哲学基础知识、经济与政治基础知识、法律基础知识等四门课程。”

3.教材开发

2008年,《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对教材使用做出规定:“德育课、文化基础课等必修课教材统一由国家规划并组织编写,专业技能课程教材实行国家与地方(区域)规划相结合。部分大类专业的基础课程和重点建设专业核心课程的教材由国家统一组织编写。”

(五)高职教学资源库建设

2010年,教育部启动高等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项目,在示范高等职业院校专业建设与课程改革实践成果的基础上,选择与国家产业规划及社会经济发展联系紧密、布点量大的专业进行资源库建设。《关于开展高等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2010年度项目申报工作的通知》提出,按照共建共享、边建边用的原则,“建设代表国家水平、具有高等职业教育特色的标志性、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并推广使用”,为高职院校的专业教学和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优质资源。2010年度启动了数控技术、汽车检测与维修、道路与桥梁工程技术、应用电子技术、模具设计与制造、建筑工程技术、应用化工技术、物流管理、会计、护理、眼视光技术11个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项目。

2014年,《教育部关于确定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2014年度立项建设项目的通知》发布,立项建设园艺技术、现代宠物技术、制冷与冷藏技术、建筑装饰工程技术、电气自动化技术、工业机器人技术等14个职业教育专业的教学资源库。

2015年,为了顺应“互联网+”的发展趋势,教育部《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提出“构建国家、省、学校三级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体系”,“立项建设省级高等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200个左右)和精品在线开放课程(1000门左右)”。

2016年,《关于做好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2016年度相关工作的通知》提出:“2016年起,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项目按照‘自主建设、省级统筹、择优入库、有序支持、验收监测、持续更新’的方式进行组织,从已建成或在建的省级资源库项目中遴选国家级资源库备选项目。”由国家进行顶层设计,省和地区自主建设,择优入库,以确保资源库的高质量、高标准。

教学资源库的建设推进了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为教师提供了优质的教学资源,便于教师利用资源库中的丰富素材来进行教学;也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资源,拓展了学生的学习时间和空间,并且满足了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