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改革开放40年:职业教育卷

三、发展建议

字体:16+-

课程改革是为经济社会发展、行业企业发展和技术人才成长服务的,是一项系统工程,既需要管理制度与措施的保障,也需要教育科研工作的引领,还要依靠职业学校在办学、教育教学等方面的贯彻落实。

(一)从专业大类的角度选择课程模式

每种专业都具有不同的特点,这决定了对不同专业要应用不同的开发模式,应根据不同课程开发模式的适用范围和基本流程进行选择。如DACUM法是北美能力为本教育提出的方法,以行为主义为基础,是基于某一特定职业或行业的岗位工作任务进行职业能力分析的课程开发模式,适用于工作岗位明确的职业课程或专业培养方案的开发;以典型工作任务进行能力分析的BAG法则适用于工作过程明确的职业课程或专业培养方案的开发。不同院校应在已有课程理论模式研究的基础上,以专业能力培养为目标,根据自身办学性质、功能和具体专业的特性,对以能力为本的专业课程体系开发不断尝试探索。针对中职和高职,不同的大类专业,德育课程、文化课程与专业课程,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区,必须要加以理性分析,建立分门别类的发展框架。每种通过不同的研究与实践提出的课程开发模式都有其自身的优势和应用的局限,随着时代的变化,其应用条件也会发生改变,因而要不断总结吸收已有的经验,进行灵活的、侧重的或综合的方法创新。

(二)促进行业企业参与课程开发与建设

在德国,企业是职业教育的主要场所;而我国属于典型的学校职业教育,需要在学校教育框架内寻求解决“工学结合”难题的办法。在工学结合的职业教育中,岗位培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为与职业院校的“人工环境”相比,岗位培训的“自然环境”能更有效地促进学生关键能力的发展。在促进企业参与方面,应在以下方面做出努力。

一是理顺机制,强化政府的引导作用,成立相关部门组织,出台针对性的政策,并提高政策执行效率。政府应制定切实有效的政策措施和管理办法,直接介入管理、组织与协调环节.通过评价监控、约束与强制等手段,保障合作质量和稳定的关系。一方面通过立法,明确企业参与教育的责任、义务和权利;另一方面制定落实激励政策,调动企业行业参与课程开发的积极性,为校企合作课程开发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二是畅通渠道,由政府部门牵头,学校积极与行业主管部门、行业协会联系沟通,将课程开发中的一些工作通过授权、委托等方式交给行业企业,让行业企业参与课程开发的全过程,组建校企合作利益共同体。

三是深度参与,全面提高行业企业在课程开发中的参与程度与地位,包括开发指导、职业分析、合作、论证、课程实施和评价等。行业企业是课程开发的建议者和信息的传播者,其主要职责是依据产业发展和行业企业岗位职业能力标准所要求的知识、技能和职业素养,为课程开发工作提供真实的岗位内容和必备的职业能力要求,为课程开发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供咨询。

(三)增强学校课程改革的研究与实施能力

首先,要深化我国职业教育的课程改革,就必须解决课程开发的方法问题。组织有关专家学者对目前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基本方法进行深入、系统的比较研究,特别加强对有关课程模式、方法的研究,如对德国的职业工作任务分析法的研究。将有关课程改革的理论模式、开发方法、操作流程等研究清楚,才能选择出有效的、体现职业教育特点的、符合职业能力发展规律的课程开发方法。

其次,树立积极的课程开发价值取向和课程内容观念。课程开发与课程教学活动都是在某种观念的支配下进行的。如果没有对课程的正确理解,开发与实施人员就不可能正确预设、转化和实施课程。如果我们连“为什么而教”“教什么最有价值”这样的问题都还没厘清,那么我们对“如何教”的关注很可能就是一种盲人摸象。[38]

再次,提高课程的实施人员尤其是教师的课程教学综合能力,提高教师的课程开发技术水平。教师是课程改革的主力军,对课程中的各种问题最为了解,最有发言权,因此教师的课程开发技术水平直接关系到课程改革的质量。应加强对教师进行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技术与方法方面的培训,使得他们中的优秀者能真正成为课程改革前线的开发专家和实践能手。

[1] 方展画、刘辉、傅学凌:《知识与技能——中国职业教育60年》,186页,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

[2] 徐涵:《我国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历程与典型模式评价》,载《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33)。

[3] 夏瑞庆、魏志春:《“双元制”在中国农村的实验——安徽省当涂县农村初级职业实验学校创建与发展的初步报告》,载《教育与经济》,1989(4)。

[4] 郭扬:《双元制与MES的课程模式之比较》,载《现代技能开发》,1994(2)。

[5] 刘春生、徐长发:《职业教育学》,151页,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6] 邓泽民、陈庆合、郭化林:《借鉴CBE理论,构建适合中国国情的职教模式》,载《河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

[7] 黄日强、万福恩、王平风:《澳大利亚TAFE学院的课程设置》,载《职教论坛》,2005(13)。

[8] Tracy Bradford,“Second chance not second best:a history of TAFE NSW 1949-1997,” PhD diss.,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Sydney,2010.

[9] “Guide to TAFE Courses in Australia,”https://www.tafecourses.com.au/tafe/,2018-03-20.

[10] 徐涵:《德国学习领域课程方案的基本特征》,载《教育发展研究》,2008(1)。

[11] 姜大源:《“学习领域”课程:概念、特征与问题——关于德国职业学校课程重大改革的思考》,载《外国教育研究》,2003(1)。

[12] 蒋乃平:《“宽基础、活模块”课程结构研究》,载《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2(3)。

[13] 蒋乃平:《集群式模块课程的理论探索》,载《职教通讯》,1997(1)。

[14] 蒋乃平:《课程模式选择的重要性》,载《职业技术教育》,2001(34)。

[15] 黄克孝:《“多元整合”课程模式创新的策略思想》,载《江苏教育》,2011(12)。

[16] 徐国庆:《学科课程、任务本位课程与项目课程》,载《职教论坛》,2008(20)。

[17] 徐国庆:《职业教育项目课程的几个关键问题》,载《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4)。

[18] 姜大源:《论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的系统化设计:关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解读》,载《中国高教研究》,2009(4)。

[19] 姜大源:《关于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思考》,载《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3(5)。

[20] 石伟平:《职教课程内容开发研究》,载《全球教育展望》,1998(2)。

[21] 姜大源:《学科体系的解构与行动体系的重构——职业教育课程内容序化的教育学解读》,载《教育研究》,2005(8)。

[22] 徐国庆:《职业知识的工作逻辑与职业教育课程内容的组织》,载《职业技术教育》,2003(16)。

[23] 黄克孝:《构建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理论思考》,载《职业技术教育》,2004(7)。

[24] 姜大源:《学科体系的解构与行动体系的重构——职业教育课程内容序化的教育学解读》,载《教育研究》,2005(8)。

[25] 姜大源:《关于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思考》,载《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3(5)。

[26] 柳景、李学杰:《我国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和课程体系的构建》,载《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1)。

[27] 廖哲勋:《课程学》,68页,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

[28] 和学新:《课程改革要致力于课程结构的改造和完善》,载《课程·教材·教法》,1997(10)。

[29] 朱晓峰:《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结构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华东师范大学,2007。

[30] 赵文平:《论中职教师课程实施能力的结构》,载《职教通讯》,2013(10)。

[31] 赵文平:《工作过程导向的职业院校教师课程实施能力》,载《江苏教育研究》,2013(21)。

[32] 张友辉、肖凤翔:《关于行为目标取向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设想》,载《教育与职业》,2007(24)。

[33] 袁丽英:《职业教育课程管理:问题与对策》,载《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教通讯)》,2008(1)。

[34] 袁丽英:《课程评价:职教课改中的重要环节》,载《职教论坛》,2010(12)。

[35] 唐林伟:《行动导向职业教育课程改革问题剖析》,载《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教通讯)》,2008(9)。

[36] 周宏伟:《“学习领域课程”在中国:创新与局限》,载《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35)。

[37] 徐涵:《关于我国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思考》,载《职业技术教育》,2005(31)。

[38] 顾建军:《关于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若干思考》,载《教育与职业》,2005(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