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工培训,又称“在职培训”,是国民教育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为了提高职工的文化、科学、技术和管理水平而对职工进行的教育和训练。[15]职工培训的对象包括厂矿、企事业单位等各个行业的工人、管理人员、一般技术人员、服务人员和国家机关及社会团体中的一般职员;同普通教育相比,职工培训具有投资少、见效快、形式灵活、直接面向生产实际等特点;职工培训的内容一般包括政治、文化、技术、业务和管理等,而以实际生产、工作中急需的专业知识技能为主;职工培训有脱产、半脱产、业余等形式;职工培训要贯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习和使用相结合、课堂教学和现场培训相结合、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相结合等原则,以增强培训效果,促进生产发展和经济效益的提高;此外,职工培训对于开发智力,提高企业劳动生产率,推广新技术、新工艺,改善经营管理等都具有重要的作用。[16]
目前,我国的职工培训工作正在不断完善和发展,已建立起了各层次的职工培训管理机构,形成了形式多元、较为完善的职工培训体系。如职业培训机构和企业大学,二者都是满足人们终身学习需要的一种新型教育形式;不同的是,企业大学由企业出资,在培训内容、管理、师资等方面带有较强的企业色彩,服务于特定的企业,针对性比较强;而职业培训机构由受训本人出资,根据劳动力市场的需求为受训人员提供各类职业技能培训,属于一般技能培训。随着学习型社会的到来,各种形式的职工培训在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提高社会成员素质以及满足终身学习需求等方面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一)职工培训的相关政策
“**”之后,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我国的职工培训制度建设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1981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强职工教育工作的决定》,阐明了开展职工教育的重要意义,通过分析当时的现实情况,提出了开展职工教育的一些重大措施。如提倡多种形式办学,“职工教育除主要由企业事业单位举办外,还要发动业务部门、教育部门、群众团体等社会各方面力量积极办学”;建立健全专职机构,按照“加强领导,统一管理,分工负责,通力协作”的原则,改进职工教育的领导管理体制等。
1984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全国职工教育管理委员会、国家经委《关于加强职工培训提高职工队伍素质的意见》,在对全国职工培训工作取得的成效进行肯定的同时,也对我国职工队伍的状况进行了深入的分析,进一步明确了职工培训的目标和要求,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措施,如将职工培训的教学场地列入各地区、各部门的基建计划,使校舍人均面积从现有的0.16平方米尽快达到中央规定0.3~0.5平方米的要求。
1992年,《劳动部关于加强工人培训工作的决定》发布,要求各地劳动部门和有关单位充分认识工人培训工作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进一步明确这项工作的指导思想、目标和任务,强化综合管理,切实加强工人培训工作,全面提高工人队伍素质。
1993年11月,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要把人才培养和合理使用结合起来……要制订各种职业的资格标准和录用标准,实行学历文凭和职业资格两种证书制度。”该文件首次提出在我国实行学历文凭和职业资格证书并重的制度,对于扭转我国职工培训事业存在的一味追求学历文凭忽视职业资格的倾向具有重要的意义。[17]
1996年5月,《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颁布,其中第二十条规定:“企业应当根据本单位的实际,有计划地对本单位的职工和准备录用的人员实施职业教育。”这意味着职工培训有了更高层次的法律保障。
1999年,国家经贸委办公厅印发了《1999年全国企业管理人员培训工作要点》,提出了通过建立新型培训机制、优化配置培训资源、规范与监督培训市场,促进企业管理培训特别是工商管理培训继续健康有序地向前发展的总体要求。主要任务包括深入开展工商管理培训,有重点地开展适应性短期培训,积极促进企业自主培训,等等。
200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出台,文件指出:“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是党和国家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加快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促进学习型社会的形成……强化用人单位在人才培训中的主体地位,鼓励在职自学,完善带薪学习制度。”
2010年,《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发布,这是我国第一个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该文件指出,要创新人才工作机制,坚持以国家发展需要和社会需求为导向,以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创新能力为核心,完善现代国民教育和终身教育体系。完善在职人员继续教育制度,分类制定在职人员定期培训办法,倡导干中学。
2014年,为了进一步推进学习型城市的建设,《教育部等七部门关于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的意见》决定在全国各类城市广泛开展学习型城市创建工作,以“形成一大批终身教育体系基本完善、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学习机会开放多样、学习资源丰富共享的学习型城市,充分发挥这些城市在学习型社会建设中的引领和示范作用”。将“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促进各类教育融合开放”作为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的一个主要任务。文件还提出“通过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推进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协调发展,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有效衔接,有效发挥学校教育在全民终身学习中的基础作用”;“发挥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在提高社会成员素质以及满足终身学习需求中的核心和骨干作用”;“引导和支持各类学校向社会开放学习资源,与社区融合”。另外,“加强企事业单位职工教育培训,提高从业人员能力素质”也是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的一个主要任务,内容为:“建立完善现代企业职工教育培训制度,全面加强人力资源开发。鼓励支持行业企业在职工教育培训中发挥主渠道作用,将职工教育培训纳入行业企业发展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支持企业内设教育培训机构建设。充分发挥学校特别是职业院校在职工教育培训中的服务功能。鼓励社会力量举办各类职业培训,促进社会化培训健康发展。加大对农民工、失业者、低技能者、残疾人等弱势群体职业培训的扶持。”
2015年4月,《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关于做好首届职业教育活动周相关工作的通知》指出,国务院决定自2015年起,将每年5月的第二周设为“职业教育活动周”。文件就活动内容做出了有关规定,如各类职业院校开放校园,面向中小学生、家长和社区居民开展职业体验活动、观摩教育教学成果,组织师生开展技能竞赛或演示,让社会了解职业教育,培养职业兴趣和职业意识,扩大职业教育影响力;组织有条件的行业、企业开展相关活动,介绍产业发展前景、企业产品研发等情况,激发全社会对于劳动和技术技能的兴趣爱好,增强创新活力。活动周的设立是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又一重大举措。
2015年6月,为发挥职业院校开展职工继续教育的优势,提高职工文化知识水平和技术技能水平,教育部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联合发布《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关于推进职业院校服务经济转型升级面向行业企业开展职工继续教育的意见》,提出“坚持把开展职工继续教育作为职业院校的重要职责”,“推进职业院校面向行业企业开展多种类型的职工继续教育”,如广泛开展立足岗位的技术技能培训,主动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积极参与学习型企业建设,促进课程资源融通共享,等等。该文件要求进一步完善投入保障机制,认真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关于“企业要依法履行职工教育培训和足额提取教育培训经费的责任”“其中用于一线职工教育培训的比例不低于60%”的要求。
改革开放40年来职工培训政策的演变,说明我国对于职工培训的认识深度和重视程度在不断增加,职工培训的政策和体系在不断发展完善,为提高我国职工队伍的素质、促进我国职工培训工作的多元有序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二)职工培训的现状
1.职业培训机构的发展
从职业培训机构的市场规模来看,根据《2017年中国非学历职业技能培训行业报告》,2016年中国非学历职业技能培训行业市场规模约为432.5亿元,其中IT应用类是最大的细分市场,市场规模为179.1亿元,份额占比41.4%;财会类培训份额排第二,占比30.1%;营销类培训份额最小。同时,受经济转型对于高端人才需求旺盛的影响,整个行业保持着一个高速发展的态势,2013—2016年行业整体年复合增长率为21.9%。[18]
从职业培训机构的培训模式来看,线下面授是行业内传统的培训模式,目前仍占据主流地位。线下面授最大的好处是师生间的直接互动,学生能够在教师的即时指导与监督下学习,因而培训效果显著。但其也存在着不可忽视的弊端,正如《2017年中国非学历职业技能培训行业报告》中所指出的,线下面授模式受限于师资力量的强弱,更适合区域化运营,而不适合全国性推广,因而产能低下。[19]
近年来,由于互联网教育的兴起,部分职业培训机构也在探索一些新的培训模式,将传统的线下面授和新兴的线上教育模式的优势结合起来,如由达内教育首创的双师模式。双师模式是线上名师教学与线下传统教师辅助的深度结合。具体来说,双师课堂是指一位经验较丰富的主讲老师(名师或资深教师),通过大屏幕远程直播授课,负责精准高效地讲授知识;另一位是在班内全程陪伴学生的辅导老师,负责维护课堂秩序、辅导学生学习并进行互动答疑。[20]这种模式使培训机构在不降低教学质量的前提下,大大提高了优秀教师资源的利用效率,降低了人工成本。
2.企业大学的发展
企业大学又称公司大学,是企业培训部或培训中心的升级版,是满足人们终身学习需要的一种新型教育培训体系。企业大学的师资为企业高级管理人员、专业培训师和一流的商学院教授,教育模式为案例研讨、实战模拟、互动教学等,培养对象为企业内部中、高级管理人才和企业供销合作者。1955年,全球第一所企业大学——通用电气公司克顿维尔学院——正式成立,到20世纪90年代初,企业大学大规模涌现并高速发展。企业大学具有多种形式,例如具有实体校区的摩托罗拉企业大学、虚拟大学模式的戴尔企业大学、惠尔丰大学。[21]企业大学在全球迅速崛起,在2010年已达到3700所,财富世界500强中近80%的企业拥有或正在创建企业大学。
1993年,摩托罗拉中国区大学成立,这是中国境内企业大学的开端。海信学院则是第一家中国企业大学,是我国本土化企业大学的萌芽。在我国,近10年来企业大学发展非常迅速,宝钢人才开发院、招银大学、中航大学、中国电信学院、腾讯学院等企业大学纷纷成立。企业大学的大规模发展反映了企业对员工培训与人才发展的重视。我国企业正处于从人力资源数量优势向人力资源质量优势转型的过程中,企业大学对于促进这个转变具有关键性作用。[22]目前中国的企业大学开始出现爆发性的增长,统计显示平均每天增加3所,而总量也超过了2600所。[23]
(三)职工培训存在的主要问题[24]
1.职工培训发展水平参差不齐
不同规模企业的员工培训在规范性和实效性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第一,培训组织机构建设水平差距较大。很多知名的大型企业不仅建有职工培训中心,而且在此基础上逐渐向企业大学发展。国内的企业大学自21世纪初开始萌芽,在这10多年的时间里发展非常迅速,知名的企业大学有中国电信学院、招银大学、忠良书院、中航大学、海尔大学等。这些企业大学强调全员学习,成为企业发展与选拔人才的基地和企业拓展资源的工具。[25]但很多中小企业没有能力建设企业大学,甚至没有培训中心。对于职工培训,这些企业要么向社会机构购买,要么忽视。第二,培训的系统性、规范性差异较大。宁波的一项调查表明,企业规模在500人以上的,约94%有培训计划,执行计划比例为89%;而企业规模在200人以下的,仅有21.6%有员工培训计划且能执行,67.3%的企业没有员工培训计划。[26]可见,中小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的员工培训需要更多的帮助与支持。
2.培训机会分布不均
第一,培训机会在各产业的分布不均。据统计,2013年教育系统内各类教育培训机构承担的培训共有6274万人次结业生,面向第三产业的培训占据半壁江山,面向第二产业的培训规模最小(仅占16%)。从三类培训机构的情况来看,高校开展的培训主要面向第三产业,高达82.09%;面向第一产业的培训不足5%。职业技术培训机构的主体是农村成人文化技术培训学校,主要承担面向第一产业的培训,占41.23%。中等职业技术学校面向第二产业的培训所占份额最高,为21.99%。总体上看,培训机会在三大产业上的分布不均衡,第二产业行业内的培训发展滞后。[27]
第二,培训机会在从业群体间分配不均,具体表现为不同工作岗位、不同性别、不同身份的职工培训机会不均衡。在2010年约有2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5279.1万名职工参与全国职工教育培训调查统计,参加非学历继续教育的培训人数为2545.99万人,培训参与率为48.23%;参加培训的女职工人数约为917.16万人,培训参与率为44.87%,比全国平均职工培训率低近4个百分点。从各类岗位人员的分布来看,2010年,专业技术人员培训参与率高达64.94%,其次是管理人员(参与率为52.11%),工人处于最低水平(参与率为46.12%)。作为各行各业从业人员的主体,一线员工的培训参与率有待进一步提高。由于农民工就业稳定性差,企业开展培训及个人参与培训的积极性都不高。据国家统计局《2014年全国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2014年接受过技能培训的农民工占34.8%,比2013年提高了2.1个百分点,但与全国职工培训的参与率相比差距仍比较大。
3.培训实效不理想
第一,培训与职工岗位需要脱节。有些企业的培训部门不了解生产服务实际,缺乏对职工培训需求的深入调查,导致培训计划的制订脱离生产服务部门发展的需要,培训内容与岗位需要脱节。[28]尤其突出的是,很多培训课程、教材严重滞后于新工艺、新设备的应用,对员工实际工作帮助不大。这种缺乏针对性的培训使员工缺乏学习积极性、培训出勤率低,培训变成了走过场、走形式。
第二,培训师资教学能力不强。有些企业由内部员工担任培训师,他们受限于原有的工作岗位,知识储备、理论联系实际的分析讲解能力有限;有的培训师缺乏教学设计和组织能力,授课方法不够灵活,这些都影响了培训效果。而一些从院校聘请的教师,虽长于理论教学却短于实践技能,对行业企业新技术、新工艺的发展缺乏及时了解,因此只能向企业提供低技能、低技术含量的内容,培训层次局限在新进厂员工的基本常识培训、下岗职工的转岗培训、农民工的培训及较低水平的职业资格培训等,无力开展高技术含量的培训业务。
第三,培训设备设施不足。一些对操作技能要求较高的岗位的职工培训对培训设备设施也提出了较高要求。很多社会培训机构没有足够的实训场地和设备设施,一方面限制了教师的现场讲解演示,另一方面严重影响了培训学习效果。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目前第二产业类培训发展滞后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