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普通高校继续教育已经发展成为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成为我国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的重要力量。
(一)主要成绩
多年来,高等学历继续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鲜明的办学优势和特色,在提高全民族素质和文化水平,建立终身教育体系,构建学习型社会,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已经和正在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1.构建了系统、多元的继续教育办学体系
随着社会经济、技术的发展,普通高校继续教育已形成了多形式、多层次、多渠道的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办学体系。一是普通高校继续教育已覆盖了管理学、经济学、教育学、文学、法学、工学、理学、农学、医学、哲学、历史学等十二大学科门类;二是建立了课程进修、专业进修、高中起点专科、高中起点本科、专科起点本科、在职研究生课程进修班、大学后继续教育等比较完整的继续教育办学层次;三是形成了高等学历继续教育脱产班、夜大学教育、函授教育、现代远程教育、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等多种继续教育办学形式;四是采用了夜校学习、面授辅导、远程交互学习以及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学习等多种继续教育教学形式。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的发展,为社会成员提供了丰富多样、灵活方便的高等教育学习机会,基本满足了社会各类人群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2.为高等教育大众化做出了重大贡献
按照美国著名教育学者马丁·特罗对高等教育发展阶段的界定,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5%~30%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一个重要量化特征,也是一个基本的前提条件。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的迅速发展,强有力地支持了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的稳步提高,使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量化指标提前实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形成了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协调发展的格局,高等学历继续教育规模逐渐扩大,质量逐步提高,管理日趋规范,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增加了人们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与普通高等教育一样,在传播人类先进文化,提高广大劳动者职业素质、知识水平和学历层次,促进社会稳定,推动生产力的发展等方面,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多年来形成的相对独立且完善的教育体制、管理体系和教育网络,是高等教育和社会发展的重要资源,是我国各层次人才特别是实用技能型人才的培训和培养的主渠道。相对精英教育而言,大众化的高等教育更加关注社会与经济的发展,重视培养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着眼于全面提高公民的素质和能力,这与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是一致的。高等学历继续教育根据不同职业或岗位的人才培养规格及人才素质要求科学设置课程,制订教学计划,坚持“按需培养,学以致用”,依托“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了大批可用、实用人才,有力地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发展。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具有招生对象广泛、学习方式灵活、办学主体多元的突出特点,在数量规模、办学形式等方面为高等教育大众化提供了充分必要的支持。
高等学历继续教育面向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实用性及亲和性,保证了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在快速推进中的稳定与和谐。近几年来,普通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得到较大提高,但随之而来的普通高等教育毕业生就业问题,以及未取得普通高等教育入学资格的适龄青年的培养与教育问题,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另外,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要面对以下一些重要问题:长期精英教育制度下形成的在职(岗)人员学历偏低的历史问题;个人对高等教育不断增长的需求和普通高等教育优质资源有限供给之间的矛盾问题;地区之间高等教育资源不平衡问题;等等。这些问题的解决不但对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本身,而且对社会经济发展与稳定都是十分重要的。而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多方面、多角度解决或缓解了高等教育发展中的教育自身和社会热点问题:一是为未取得普通高等教育入学资格的学生创造了接受高等教育及就业的机会,既提高了他们自身的从业能力,也为就业政策和对策的研究实施及各产业部门发展和开拓更多的岗位,争取了宝贵的时间;二是提高了在职人员的能力和业务水平,从而促进了劳动者素质的提高;三是以较少的投入通过充分整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满足了更多民众对高等教育的需求;四是通过函授教育、现代远程教育等方式将优质的高等教育资源输送到了教育相对落后、资源相对匮乏地区。
综上,高等学历继续教育不但为高等教育大众化做出了实际的贡献,而且弥补了普通高等教育发展中的缺憾,是我国高等教育不可缺少的一支力量。它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和克服了教育及社会发展面临的种种新问题和困难,使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阶段向大众化教育阶段的发展进程更为迅速平稳。
3.为国家经济建设培养了数以千万计的合格人才
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普通高校继续教育为国家科技进步、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了数以千万计的合格人才,为中西部和东北经济欠发达地区培养了大批社会急需而又能留得住且用得上的实用型、复合型和技能型人才。
高等学历继续教育采取了能够使个人理想与工作实践有机结合的灵活办学形式,为在职人员提供了良好的深造机会。在1999年之前,我国的高等教育属于精英教育,高等教育入学率不足10%。而1992年之前,高等教育入学率尚不足4%,能够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十分稀少。从总体上看,当时我国各行各业从业人员中绝大多数人未接受过高等教育。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实际工作的需要,使他们感到系统补充专门理论和专业知识迫在眉睫,又苦于工作压力及其他矛盾,无法进入普通高校深造。面向在职人员开展的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办学形式不拘一格,并以函授、业余为主,恰好解决了这些从业人员难于脱产学习的实际困难,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教学方式,也加快了学以致用及将知识转换成生产力的进程。广大从业人员通过接受高等学历继续教育,使整体的素质水平和业务能力得到提高,从而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
高等学历继续教育通过函授、卫星、现代远程网络等方式将城市和东部优质高等教育资源扩散到农村和边远地区,为中西部地区、边远贫困地区培养了大批人才。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办学服务体系既具有完整的系统性,又具有充分的开放性,不仅对教育内部各类教育形式开放,而且对社会开放,使原本比较紧缺的教育资源发挥出了更大的社会效益,有利于满足教育欠发达地区对各类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有利于科学和知识的普及,尤其对西部地区的贡献更大。
(二)面临的挑战
尽管我国普通高校继续教育取得了快速发展,并在发展中逐渐完善了办学和服务体系,但是随着我国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持续推进,我国普通高校继续教育面临着一系列发展中的问题。对这些问题的梳理和明确,是推动我国普通高校继续教育综合改革的关键。
1.定位不明确
一些高校没有根据新时期继续教育内涵和任务的变化调整发展思路,还按照学历补偿的传统思路办学。部分高校没有将继续教育作为履行高校四大职能的重要途径以及学校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继续教育在高校中处于边缘地位,甚至被视为创收的手段。
2.质量问题突出
缺乏科学、完善的质量标准和评价标准体系;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建设与学习者、经济社会发展实际需求存在一定脱节;与现代信息技术的融合不深入,教学资源形式单一,教学方法落后;函授教育、夜大学教育的投入严重不足,主要教学环节得不到保障,办学质量与学校的定位、品牌不匹配。
3.尚未建立适应终身学习的灵活开放的学习制度
学年制仍然是基本学习管理制度,学分制未能真正实行;招生考试和毕业评价制度单一僵化,未能提供多样化的选择;多入口、多出口、各级各类学习成果之间的沟通衔接制度尚未形成,人才成长通道不畅通。
4.继续教育管理体制和管理制度不健全
国家层面跨部门协调机构缺失,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中没有单独设置的专门管理机构,多头管理、力量分散、监管缺位的问题十分突出;各机构、部门之间职责不明确,管理权过度集中,高校缺乏办学自主权;行业组织建设滞后。
为破解制约普通高校继续教育发展的瓶颈和问题,必须深化普通高校继续教育综合改革,推动内涵式发展,努力创建适应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普通高校继续教育新局面。
(三)发展建议
1.引导高校明确继续教育办学定位
普通高校继续教育办学层次、类型要与学校定位相适应,人才培养质量要与学校的地位、声誉相匹配。普通本科院校、高等职业院校和具有行业背景高校实现错位发展。
2.推进各类高等学历继续教育融合发展
引导高校加强优质数字化资源和信息化平台建设,按照先校内、后校外,先资源建设、后社会办学的原则,积极创造条件,逐步推动各类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统一培养目标、统一质量标准、统一资源配置、统一教学过程和学籍管理、统一证书,实现各类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的有机融合,分步整合函授教育、夜大学教育、现代远程教育等办学类型及相关政策,建立统一的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制度。
3.大力提升继续教育信息化水平
高校要加快继续教育教学、管理和服务平台建设,建立基于信息化、全过程的继续教育管理模式。要建设包括招生、收费、学籍管理、课程学习、考核与评价、毕业和校外学习中心学习支持服务管理等信息化综合管理系统。要建立学生个性化学习电子档案,以课程作业、学习记录、平时考核等过程性评价为主,逐步形成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学习评价机制。要加强数字化学习环境建设,注重参与式、讨论式、案例式教学。要加强学习过程跟踪服务,健全导学、督学、助学制度,建立基于大数据分析的质量监控、跟踪、反馈、对外发布等制度。要建立以学生自主选课学习为中心,线上与线下结合的学习支持服务模式,要利用网络、移动终端、面对面等多种方式,为学生学习提供全过程的学习支持服务。
4.建立灵活开放的学习制度和多样化入学制度、多证书制度,扩大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对继续教育工作的统筹
改革成人高等教育全国统一招生考试,实行多元录取招生考试制度;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关于“推进和完善学分制,实行弹性学制”的部署,停止学年制的教学管理制度,全面落实学分制;推进高校不同类型继续教育以及不同高校之间的资源共享、课程互选、学分互认,促进本科与高职、职前与职后、学历与非学历、全日制与非全日制教育沟通衔接,搭建人才成长“立交桥”。
5.推进普通高校继续教育专业和课程体系改革
结合经济社会转型、产业调整升级以及学习者职业发展、创新能力提升等多样化需求,由高校根据学校自身的学科优势自主推动专业和课程体系建设,加强特色专业、精品课程的建设,推动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和岗位能力、教学过程与实践实训相结合。创新课程体系,建立课程标准,开展课程认证,及时更新课程内容,引入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方法,强化实践环节,重视高新技术、职业技能、实习实训等教学内容建设。
6.加强普通高校继续教育质量保障
国家教育行政部门要尽快组织制定普通高校继续教育质量保障标准,并积极建设和培育质量保障机构,完善质量保障体系。形成高校自评为主、教育行政部门监管、行业监督、专业评估机构参与的多元化继续教育质量保障机制。引导高校加强内部质量保障,严格质量标准,加强自检自评,多元评价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