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改革开放40年:终身教育卷

第二节 广播电视大学的发展

字体:16+-

一、广播电视大学创办初期的实践探索

1979—1985年是广播电视大学快速发展的时期。我国刚刚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迫切需要培养大批专门人才,而正在恢复发展的普通高校不可能接纳更多学生。数据显示,普通高校本专科在校生1978年仅有85.6万人,1985年也才达到170.3万人。刚刚创办的广播电视大学受到特别的重视和普遍的欢迎,办学规模持续扩大,并在开放办学和教学现代化等方面进行了探索。

1983年3月2日,邓小平在视察江苏、浙江、上海等地回北京后同中央几位负责人谈话时指出:“智力开发是很重要的。我说的是包括职工教育在内的智力开发,要更好地注意这个问题。大专院校要发展,近期不说发展一倍,也可发展半倍。现在我们是有这个能力的。”[7]4月28日,国务院批转了教育部和国家计委《关于加速发展高等教育的报告》。该文件提出的发展计划分为两个部分:全日制高校招生数由1982年的31.5万人增加到1987年的55万人,1987年在校生数达到176万人,比1982年增长53%;采用其他形式举办的高等教育,如广播电视大学、函授大学、夜大学等,招生数由1982年的29万人增加到1987年的110万人,增长2.8倍,在校生数由1982年的64万人增加到1987年的237万人。该文件提出的五条措施之一是“大力发展广播电视大学、函授大学、夜大学,扩大招生规模,加强国家急需的专业。百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要逐步成立教育电视台,增加财经、政法和应用文科等科类的专业”。

1979—1985年,广播电视大学招生数呈逐年上升趋势,不但在较短时间内扩大了高等教育规模,而且有效改善了其层次结构和地理布局。除1981年未招生外,6年共招收正式生约149万人(其中全科生107.7万人,单科生41.5万人),自学视听生约35万人。1979年和1980年,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只开设了高等专科机械类、电子类和数学、物理专业;1982年增设汉语言文学专业;1983年增设经济类工业企业管理、工业会计、商业企业管理、商业会计、财政、金融、工业统计、物资经济管理等8个专业,这些专业当年招收全科生23万余人,单科生18.7万人,相当于新中国成立以来普通高校同类专业招生总数的1.7倍;1984年增设土木建筑工程类、化学(含轻工)工程类,管理工程、化学专业和党政管理干部基础专修科;1985年增设新闻学、图书馆学、档案学、法学等专业。这些增设专业多与政府部门、行业合作开设。地方广播电视大学除开设统设专业外,还自开了60多个专业。全国广播电视大学教职工由1979年的0.92万人增至1985年的2.48万人,其中专任教师由0.39万人增至1.12万人,另有兼职教师约1.5万人。

广播电视大学对开放办学和教学现代化进行了探索。除教学对象的开放外,在教学资源、教学组织、教学管理的开放等方面也进行了新的尝试。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从全国普通高校及科研院所遴选优秀师资担任课程主讲教师和教材主编,不但使得广播电视大学适应社会教育需求适时推出新的专业和课程成为可能,而且全部课程通过中央电视台及地方电视台、广播电台公开播放,收看收听课程的不仅有广播电视大学正式生和自学视听生,还有普通高校学生和大批不以取得学历为目的的社会学习者。统筹规划、分级办学、分级管理的广播电视大学系统基本成型,并通过这个系统将办学网络延伸至基层、边远和民族地区,一些地方广播电视大学还进行了面向农村办学的探索。截至1986年9月,已建立了35所省级广播电视大学,540个地(市)级分校,1 400多个县级工作站,有3万多个基层教学班。此外,初步形成了与政府部门、行业合作办学的机制,整合利用各种社会教育资源促进事业发展,增强了广播电视大学对于社会教育需求的适应性,为行业系统培养了大批急需的专门人才。

广播电视大学自行组织入学考试,招收的正式生包括全科生和单科生,根据学习时间安排又可分为全脱产、半脱产和不脱产,后期以不脱产及半脱产为主。最能体现开放办学特点的则是自学视听生(最初称为自学收看生)。所谓自学视听生,是相对于经统一入学考试录取的正式生而言的。各地广播电视大学在教学组织和学籍管理等方面的具体做法不尽相同,基本特征是未通过统一入学考试,自行收看收听电大课程(有组班学习和分散学习两种情况),考试成绩合格者可获相应学分及单科结业证书,修满规定学分者可获毕业证书。《中央广播电视大学试行方案》在“招生和学籍管理”条款中就提出了“自由收看者”的概念,并规定:“自由收看者,学完单科或学完规定的课程,学满规定的学分,经向所在地区的广播电视大学指定的机构申请批准,到指定的教学班参加考试,成绩合格者,发给单科结业证书或毕业证书。”1985年前,全国广播电视大学通过自学视听生形式培养了5万多名全科毕业生,31万多名单科和多科结业生。据全国广播电视大学毕业生首次追踪调查,在前三届(82届、83届、85届)毕业生中,自学视听生占11.5%(其中组班学习者9.1%,分散学习者2.4%)。追踪调查小组后来送呈国家教委的情况汇报中还指出:“大量的客观数据告诉我们,电大招收自学视听生是能够保证质量的。”

1983年7月16日,教育部、劳动人事部印发通知,对广播电视大学学历及毕业生的使用和工资待遇等问题做了规定: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广播电视大学学员,学完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按照教育部批准的教学计划开设的课程,经过合乎规定的考试,成绩合格,取满规定学分,在学期间的思想品德和身体状况经办学单位按照学籍管理办法鉴定合格,获得毕业证书者,承认其高等学校专科(或本科)毕业学历。1985年3月20日,教育部就广播电视大学学历问题致函中华人民共和国驻美国大使馆,明确指出:我国的广播电视大学是教育部的重点大学之一,规格为大学专科。许多在国外留学的电大学生的学习实践证明,我国的广播电视大学的教学质量具有较高水平。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广播电视大学是报教育部备案,经政府批准成立的,他们颁发的毕业证明均有效,国家承认其毕业生的学历。此函成为许多国家承认我国广播电视大学学历的主要依据。

广播电视大学创办初期的发展势头至1986年戛然而止。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普通高等教育逐渐恢复,招生规模持续增长,多种形式的成人高等教育也有很大发展,特别是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制度实施,高等教育承受的压力相对趋缓。国家有关政府部门开始强调成人高等教育的计划管理,广播电视大学因其体量及不同于传统的成人高等教育的一些做法而受到特别关注。1984年3月9日,教育部、国家计委印发的《关于加强成人高等、中等专业教育事业计划管理的暂行规定》即已提出,广播电视大学“招收具有高中毕业文化程度,学制为二年以上,培养目标相当于高等学校专科和本科毕业水平的人数”,须纳入国家成人高等教育事业计划的范围。1986年,国家教委就广播电视大学招生政策做出三个重要决定:一是广播电视大学不再可以自行单独组织全国统一招生考试和自行招生,从1986年开始参加各类成人高等学校全国统一招生,并须按隶属关系和有关规定,将招生计划报经国家教委正式纳入国家成人高等教育招生计划后方可招生。二是为了加强对广播电视大学的宏观管理,使之切实纳入国家的国民经济计划与教育计划的轨道,广播电视大学1986年暂停招收自学视听生。三是根据国务院领导指示,从1986年开始在广播电视大学举办招收参加普通高等学校统一考试高中毕业生的普通专科班。

很多国家开放大学的发展历程都是充满曲折的,广播电视大学1986年的转折性变化有其必然性。有批评者认为主要是广播电视大学的教学质量出了问题。的确,随着办学规模的持续扩大,广播电视大学“先上马后备鞍”导致的问题逐步凸显出来,办学条件的改善和办学能力的提升滞后于扩大规模和保证质量的要求,尤其是1984年、1985年开办的党政管理干部基础专修科引起较多非议。但不能忽视的是,其中可能还涉及成人高等教育中长期存在的“体制性障碍”及“制度性歧视”。开放大学于20世纪70年代末登陆中国有其特殊的社会历史背景,中国社会及中国教育显然没有真正准备好接纳这种与传统封闭式学校教育迥异的新的高等教育形式,中国教育发展的内部、外部环境都还没有可能为开放大学提供发展空间。中国的特有体制造就了广播电视大学,但当广播电视大学按照开放大学的理念和模式探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时候,却又必然和现行体制特别是教育体制发生难以调和的冲突,可以认为是中国教育必然会出现的“排异反应”。

1986年还有个重要事件是卫星电视教育频道开播及中国教育电视台成立。当时提出的目的一是解决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师资问题,二是扩大广播电视大学办学规模。国务院副总理兼国家教委主任李鹏在谈到其意义时说,电视大学办得不错……但是有一个问题,由于现在电大的课程是安排在白天播出,学员只能脱产学习。这次开通电视教育频道就较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把晚上的时间给电视大学,可以使更多的在职职工和农民能够不脱产学习。卫星电视教育频道开通后,广播电视大学全年电视播课时间由1 350学时猛增至3 898学时。但广播电视大学此时正由开放走向封闭,并陷入持续多年的发展困境,甚至出现了“电大不电,远教不远”的现象。尽管卫星电视教育后来有了很大发展,但始终未能真正实现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