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改革开放40年:终身教育卷

二、老年教育的发展历程

字体:16+-

1983年9月,我国成立了第一所老年大学——山东省红十字会老年人大学。当时学校主要帮助老年人保健养生,开设了老年养生保健、老年心理学等课程。之后,各地老年大学迅速发展起来,课程也日趋多元化,如文学、历史、书法、绘画、戏剧、曲艺、花卉等。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老年教育逐渐被纳入社区教育发展的框架之内。随着老年教育日益受到各级政府和社会的重视,老年教育的途径和形式也越来越多元化,不再局限于学校形式,逐步构建以政府投入为主,全社会广泛参与,资源整合的教育公共服务体系。

(一)起步初创阶段(1983-1985年)

1982年,国家废除干部终身制,一大批老干部退出了一线工作岗位。为了使他们适应退休后的生活,找到新的精神寄托,并与社会同步前进,一些省份的涉老部门开始组织离退休老干部参加以健身、书法、国画为主要内容的多种形式的活动和讲座。1982年4月,山东省红十字会一些具有远见卓识、勇于开拓的同志提出通过老年教育的途径,寻求解决老龄工作某些方面问题的方法,决定创办老年大学。经山东省红十字会副会长李衡等同志的积极筹备,并得到山东省委领导的大力支持,1983年9月17日,山东省红十字会老年人大学(后更名为山东老年大学)开学典礼在济南东郊饭店礼堂举行,首批学员936人。中国第一所老年大学由此诞生。之后,在不长的一段时间里,广州、长沙、哈尔滨等市也相继成立了老年大学。至1985年底,全国已有老年大学61所,在校学员4万余人。

这些老年大学当时的突出特点是基本上都是在一无经费、二无编制、三无校舍的情况下,白手起家的,当时被人们成为“三无”老年大学。难能可贵的是,有一大批热心老年教育事业的老同志勇于开拓、艰苦创业,一方面积极地向各地党政领导和有关部门宣传办学意义,另一方面从实际出发研究、明确办学宗旨,利用多种形式介绍办学成果,逐步得到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重视、支持和社会的认可,为老年大学这一新生事物迅速普及和发展奠定了基础。这些老同志在中国大地上点燃了老年大学事业的星星之火,被时任中国老龄问题全国委员会主任的于光汉同志誉为“燃烧的火种”,受到社会广泛赞誉。

1985年由哈尔滨老年大学发起,济南老年大学组织,与办学较早的山东老年大学、辽宁老年人大学、北京市海淀老龄大学、金陵老年大学等6所老年大学,在济南市召开了协作会议,建议中央有关部门召开全国性会议,及时总结经验,逐步完善老年大学,使老年教育健康发展。该建议一经提出,立即得到中国老龄问题全国委员会领导的支持。

(二)探索开拓阶段(1985-1988年)

中国老龄问题全国委员会应各地老年大学的要求,于1985年12月在北京召开了“全国老年大学经验交流会”。这次会议受到中央领导同志的重视。李鹏、薄一波、宋任穷、严济慈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亲切接见了会议代表并做重要讲话,对我国刚刚兴起的老年大学给予充分肯定。李鹏同志在讲话中明确指出:“老同志退下来以后,确实有这样的问题,除了极少数人身体不大好,绝大多数的同志还是有相当大的精力,能够为社会主义事业,为教育后代做工作。”“把老人组织起来,让他们学他们愿意学的东西,我认为这是一种很好的形式。所以,我们党和国家应该给予支持,应该不断地总结经验,使它能够逐步完善起来。”[28]

这次会议是我国老年大学发展史上具有极其重要意义的会议。中央领导同志对老年大学的肯定,极大地鼓舞了老年人的学习积极性,增强了教学人员的工作热情,坚定了办学人员发展老年教育事业的决心。会议结束后,各地党和政府加强了对老年大学工作的领导,老年大学像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老年教育事业开始进入发展阶段。

老年大学这一新生事物的出现填补了我国终身教育体系中的一段空白。同时,也正因为这是一项新的工作,还未能掌握其内在规律,不仅缺乏理论指导,在办学、教学中也存在很多问题,亟待研究解决。为了寻求正确的办学方向,明确办学宗旨,找到适合老年人需要的教学方法,办学较早、规模较大的老年大学领导倡议成立一个全国群众性老年大学校际协作组织,以便一起磋商探讨、交流经验并进行合作。1988年9月,经国家教委批准,“中国老年大学协会”成立,作为“中国成人教育协会”的二级协会。协会成立后,在学校间和学校与政府间发挥了桥梁、导向和凝聚作用。协会的成立作为我国老年教育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标志着我国的老年大学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这个阶段老年学校教育的特点是发展快,开始分层次、多渠道办学。据1988年12月统计,1986-1988年的三年时间,老年学校已由61所发展到916所,增长了14倍;老年学员由4万人增长到13万人,增长了2.25倍。遵照李鹏同志提出的多设分校、让老同志就近入学和面向全社会老年人招收学员的指示,在各级党委和政府支持下,老年教育逐步广泛发展,各地不仅县以上城市创办了老年大学,基层街道、乡镇也开始创办老年学校;不仅政府办,工矿企业、军队、大专院校、科研单位以及社会团体都兴办了老年大学、老年学校,老年学校教育开始蓬勃发展。

(三)推进发展阶段(1988-1996年)

中国老年大学协会成立后,各地的理事积极工作,广泛宣传兴办老年学校的意义,争取上级领导重视,动员社会力量支持,推动了我国老年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从1993年开始,老年学校逐步向县(市)、乡(镇)扩展。1993年10月,中国老年大学协会企业代表大会在山东莱芜钢铁总厂召开,选举产生了企业校委员会。据1993年底统计,全国老年大学(学校)发展到5 331所,在校学员47万人。1996年,上海老年大学开办了“空中老年大学”,吸引了30多万老年人。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促进了老年教育的更快发展。据1996年底统计,全国老年大学(学校)发展到8 000所,在校学员69万人。协会组织各地会员校共同协作,总结交流经验,进行理论研究,探讨教学、办学规律,对老年学校教育办学宗旨、教学方针、教学方法等诸方面的认识达成共识,虽然各地学校在具体表述上有所不同,但在宏观上形成了一些基本特色。

1.颐养康乐与进取有为相结合的办学宗旨

老年教育的性质决定了老年学校教育必须贯彻教育方针和老龄工作宗旨,就是要提高老年人的全面素质,包括体能、智能、心理、政治各方面的素质和审美情趣、品格情操等,并要为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需要而实现“五个老有”的目标。老年人因身体逐渐衰老,有颐养天年、健康长寿的愿望,同时又有对国家的强烈的责任感,愿意为社会继续做贡献。因此,各校的办学宗旨虽然表述得不尽相同,但都包括了颐养康乐与进取有为两个方面,一般概括为“增长知识,丰富生活,陶冶情操,促进健康,服务社会”五个方面。

2.多元化、网络化的办学形式

各校办学虽然都得到当地政府支持,但并非完全依赖政府,而是公办、民办、民办公助、军民共建、企校共建等多渠道办学。在学校类型上,由于各地条件不同,学员要求各异,因此既有单一型老年大学,也有多学科综合性老年大学,如专攻书法、国画的艺术型老年大学,开设烹饪、书法、摄影等专业的多学科综合性老年大学等。根据课程不同,老年大学分为一年、两年、三年和短训班多种学制;同时,按照学员个人条件,设置基础班、提高班和研究班,分班教学。

3.因需施教、寓教于乐的教学原则

老年人入校学习,对课程的选择性较强,只有按照老年人的需求设置课程,学校才有吸引力;在教学过程中实施休闲教育,使学员从学习中获得满足和快乐。开设的课程不仅要按需施教,还要与时俱进、调整更新,办学之初多为卫生保健、文学、历史、书法、国画、舞蹈、音乐、养殖、种植等课程,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步开设了法律、金融、外语及计算机等课程。

4.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根据老年人的生理、心理特点,教学中采取了课堂讲授、小组讨论、参观实习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以及利用录像、图片、实物等多种多样、生动活泼的直观教学方法。

中国老年大学协会组织各地会员校相互协作,通过教学实践不断总结经验,进行理论研究,探索老年教育规律,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增强了学校的凝聚力,使老年教育得到长足发展。

(四)普及提高阶段(1996年至今)

随着我国法治建设的加强和老龄事业的发展,199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公布实施,为老年教育事业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199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第三十一条规定“老年人有继续受教育的权利”,老年人受教育作为公民的权利受到了国家法律保护;并规定“国家发展老年教育,鼓励社会办好各类老年学校”,表明发展老年教育事业的主体是国家,是国家意志的体现。

1999年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印发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成员单位职责的通知》规定,今后文化部将全面负责全国老年非学历教育工作,指导各级各类老年大学的工作,明确了老年教育的政府管理、指导部门为文化部。这时,全国老年大学(学校)已经发展到17 000余所,在校学员达130万人。

2001年6月22日,中共中央组织部、文化部、教育部、民政部、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联合下发了《关于做好老年教育工作的通知》,在肯定多年来各有关部门积极兴办各类老年大学、取得显著成绩的同时,要求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积极兴办各类老年大学、进一步采取措施巩固老年教育事业取得的成果,文化行政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认真学习和借鉴各单位发展老年教育事业的成功经验,尽快制定老年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和远景目标,进一步加强领导、科学指导,逐步规范老年教育的发展。这一通知不仅说明各级政府对老年教育有加强领导的责任,同时规定政府有关部门对老年教育有统一规划的任务。通知下达后,各地各级政府贯彻通知精神,认真研究,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分别制定出老年教育发展规划,有的地区还明确提出学员入学率的具体指标,有力地推动了老年教育事业的发展。

2003年,全国老年大学(学校)发展到26 000余所,在校学员超过230万人。许多老年大学已发展成为多学科、多层次、多学制的综合性的老年教育基地。2005年5月13日,西藏老年大学挂牌成立。至此,我国所有地区均已建立了老年大学。

2007年以来,全国各地用科学发展观统领老年教育事业,把老年教育纳入了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轨道,老年大学迎来了第二次发展和创新的**。许多地区教学环境有了新的改观,建起了高标准的教学楼,引进了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展现了老年大学的勃勃生机。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07年,我国老年大学(学校)已发展到32 697所,在校学员已达330余万人。其中,具有一定规模、拥有较为完善的教学设施,教学管理较为规范、办学质量较高的有3 000所左右。中国老年教育已经形成了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多学科、多功能、开放式的经验与教学管理体系。

2008年,北京东方妇女老年大学成立。至此,全国老年大学(学校)共有36 205所,在校学员达408.9万人。在这个老年群体中,倡导讲政治、讲文明、讲科学,更新知识,增长技能,培养高尚的情操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在不断提高自身生活质量的同时,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再做贡献。这个群体不仅受到老年人的欢迎,也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赞许和社会的好评,同时在国际上赢得了良好声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