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习型组织建设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90年代,最初是从创建学习型企业开始的。1994年,彼得·圣吉学习型组织管理理论被引入中国,正好遇上了中国企业改革浪潮以及所涌动出的对企业管理理论的热切渴望,在中国各企业掀起了建设学习型企业的热潮。21世纪初,我国提出建设学习型社会目标,并将学习型组织建设作为学习型社会建设具体任务之一,学习组织建设由自发转为政府推动,学习型组织创建范畴也扩展到企业之外的各级各类组织。
(一)起步阶段(1994年—21世纪初)
标志:1994年10月彼得·圣吉的《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中文版在中国出版。
1993—2003年是我国开展国企改革的攻坚阶段,转变企业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该阶段的主要任务[44],结合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知识经济理念的兴起[45],成为学习型组织管理理论在中国企业中快速传播的重要社会背景。1994年10月彼得·圣吉的《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中文版在中国出版,点燃了中国学习型企业建设的火苗,于是中国企业开始自发组织学习这本书,并逐渐在企业内开展建立学习型组织的试点工作。1996年中美合资施贵宝制药有限公司和江淮汽车集团公司开始了创建学习型企业的探索。随后,以上海地区的企业为主和全国许多地区的个别企业,开始了企业自发的探索性创建活动。在企业自行摸索中,一些民间团体在其间也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如:1996年7月由上海市成人教育协会、同济大学、宝钢等单位共同组建的“学习型组织研究推进中心”,随后在上海市经委的支持下,经市教委、科委和工商局批准,正式注册成立的上海明德学习型组织研究所,通过在全国开展讲座、出版教程、深入企业开展行动研究等方式,加速了学习型组织创建在中国企业的传播。[46]
(二)全面推进阶段(21世纪初—2010年)
标志:地方政府提出“建设学习型城市”目标、中央政府提出“建设学习型社会”目标。
自2000年前后上海、北京、大连等提出建设学习型城市目标,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将学习型社会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学习型组织创建工作由个别区域内企业的自发探索逐渐转为政府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进。
地方政府结合学习型城市建设目标,通过推出地方性政策以及组织专家开展学习型企业评估等方式,率先启动了当地的学习型组织建设推进工作。比如:常州市经贸委2002年颁布了《常州市建设学习型企业实施意见》,提出“到2005年有20%左右的规模企业达到学习型企业的要求”;北京市教委2001年制定了《北京市发展企业教育 创建学习型企业先进单位评估指标体系》,包含培训管理系统、培训保障系统、培训实施系统、培训成果效益、特色加分等五个一级指标。
国家层面也颁布了重要的政策文件,推动学习型组织建设。2004年1月,中华全国总工会、中央文明办、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教育部、科技部、人事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全国工商联联合印发《关于开展全国“创建学习型组织,争做知识型职工”活动的实施意见》,提出努力建设各类学习型组织,为职工创造更多的学习机会和成才机会;成立了由上述发文单位主管领导组成的“创建学习型组织,争做知识型职工活动领导小组”;开发了“学习型组织考核评价要素指标”,对每年评出的成绩特别突出的10个全国学习型组织标兵单位和10名知识型职工标兵,分别颁发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和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以激发国内企业创建学习型组织的动力。2006年6月,财政部等十部委联合印发《关于企业职工教育经费提取与使用管理的意见》,进一步强调了“一般企业按照职工工资总额的1.5%,高技术企业按2.5%提取教育培训经费”的规定,并明确了经费的列支范围、监督机制等,为学习型组织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经费保障。
为了推动学习型城市工作的全面开展,2005年开始,部分城市率先掀起实施学习型城市的“奠基”工程,即把各类学习型组织的创建作为学习型城市建设的基础工作来抓。包括单位型的学习型组织的创建,如学习型企业、学习型政党、学习型政府、学习型机关、学习型学校、学习型家庭、学习型军队等的创建,以及地域型的学习型组织的创建,如学习型城区(县、市)、学习型街道(乡镇)、学习型社区(村落)、学习型小区、学习型楼组等的创建。
(三)内涵式发展阶段(2010年至今)
标志:2010年发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10年)》明确指出要加快各类学习型组织建设。
2010年发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是学习型组织发展过程中又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文件,它的出台标志着学习型组织创建由求规模、重形式的外延式发展进入求质量、要成效的内涵式发展阶段。该文件规划了2010—2020年中国教育改革发展要实现的愿景,其中第八章明确指出要加快各类学习型组织建设。此后,各地纷纷通过当地政府发文,制定各类学习型组织创建标准和评估质量体系,引领城市学习型组织创建工作由外延向内涵发展,逐渐走向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