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为顺应国际形势发展的需要,在积极倡导终身教育体系构建之际,还提出了一项具有中国本土特征的制度创新——终身学习“立交桥”的构想和学分银行制度。这一提法首次出现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并被作为我国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换言之,终身教育体系构建的关键是整合各种教育资源,而资源整合的困难在于无法打破因制度化瓶颈造成的教育封闭,以及互相割裂难以融合的困境。“立交桥”的架构就是要打破这一弊端,即通过学分银行的建设,实现教育资源的横向融合和纵向沟通,以期为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提供实践基础。
(一)国家资历框架和学分银行的探索
国内学分银行实践最初源自农民教育领域,2004年3月,教育部印发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计划》,提出“大力推进学分制改革,探索和建立‘学分银行’制度,形成学分互认机制,为学习者跨地域、转专业、分阶段参加学习或培训创造条件”。建立学分银行的初衷是为农民培训和教育提供方便。同年8月,教育部颁布了《关于在职业学校逐步推行学分制的若干意见》,探索和建立职业学校学分累积与转换信息系统(学分银行)。在政策推动下,2004年9月1日起,全国千余所职校尝试开展“学分银行”项目。2005年,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意见》,提出“改革中等职业学校教学管理制度,逐步实行学分制,建立‘学分银行’,允许学生半工半读,分阶段完成学业”。因此,职校层面“零存整取”式的学分银行获得发展。
2010年,国务院颁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构建灵活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搭建终身学习‘立交桥’。促进各级各类教育纵向衔接、横向沟通”,“建立区域内普通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之间的沟通机制;建立终身学习网络和服务平台;……建立学习成果认证体系,建立‘学分银行’制度”。将学分银行的范围从职业教育扩展到整个终身教育体系,也将学分银行的功能从“零存整取”的学制改革转移到不同教育体制的沟通及学习成果认证体系的改革试点上来。
2012年6月,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国家开放大学前身)“国家继续教育学习成果认证、积累与转换制度的研究与实践”获教育部批准立项。此项目属广播电视大学向开放大学战略转型的重要改革举措之一,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依托该项目正式开始探索与实践面向全国的学分银行制度。目前,国家开放大学设立了专门的学分认证机构,在“框架+标准”的技术路径指导下,与行业合作研制学习成果认证单元标准,引入20多个非学历教育证书与开放教育17个专科专业横向融通,19个高职专科专业与13个开放教育、网络教育本科专业纵向衔接。目前,中国邮政集团公司培训中心、中国汽车维修行业协会、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和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4个行业的129条认证单元已通过审定。铸造、信息安全、物流、社会工作、养老、化工、机械、软件、建筑等20多个行业也已初步形成560余条认证单元。[13]
2013年,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提出试行普通高校、高职院校、成人高校之间学分转换,拓宽终身学习通道。2014年8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上,要求构建衔接沟通各级各类教育、认可多种学习成果的终身学习“立交桥”。2015年11月,教育部印发《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提出专科高职院校要逐步实行学分制,开展不同类型学习成果的积累、认定,建立全国统一的学习者终身学习成果档案(包含各类学历和非学历教育),设立学分银行。2016年1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办好开放大学的意见》,进一步提出要建设“学分银行”,实现学习成果积累和转换。2016年颁布的国家“十三五”规划提出建立个人学习账号和学分累计制度,畅通继续教育、终身学习通道,制定国家资历框架,推进非学历教育学习成果、职业技能级别学分转换互认。从而首次在国家层面提出制定国家资历框架。这既是教育国际化发展的需要,也是我国教育实践发展的需求。2017年1月颁布的《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再次提出“制定国家资历框架,建立个人学习账号和学分累计制度”“建立多种学习成果认证平台”“推进国家学分银行建设”等任务要求,这将进一步推进我国学习成果认证制度建设。
(二)地方学分银行的实践
2010年底,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开展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的通知》,将北京市、上海市、江苏省、广东省、云南省、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作为开放大学试点省市和学校,进一步“探索开放大学建设模式,建立学习成果认证和‘学分银行’制度”。在这样的政策推动下,各地方纷纷开始依托开放大学或广播电视大学探索地方学分银行建设,学分银行实践进入井喷期。
上海市终身教育学分银行作为我国第一家省级学分银行,始建于2010年8月,2012年7月开始正式运行。机构包括22个分部、68个高校网点、40个开放大学分校。仅一年间便达到学分银行开户数339 609,其中学历教育开户数176 945,文化休闲教育开户数162 664。其以对学习者终身学习成果的认定与学分转换为核心功能,建立了中国第一个继续教育学分认定、积累和转换制度;以学习者终身学习成果的认定与学分转换的实践,搭建了我国第一个终身学习的“立交桥”,实现了不同学习成果的互认与衔接。
随后,云南省、江苏省、广东省、福建省、浙江省相继成立终身教育学分银行。终身教育学分银行一般定位于面向当地居民以终身教育学分认定、累积和转换为主要功能的学分管理服务机构,其目的是为学习者搭建终身学习“立交桥”,拓宽终身学习通道,推进全民学习和学习型社会的发展。因此,其主办单位一般为各地区教育主管部门,其组织机构和运作方式也基本相似,由所在地开放大学负责具体实施与运行,各类教育机构作为网点或合作单位加入学分银行,为学习者提供学习成果的认证、积累和转换。
截至2017年初,我国各种类型的学分银行已有30余家,教育类型涉及终身教育、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市民教育、农民教育、职业教育。
典型案例:上海市终身教育学分银行
2012年7月24日,全国首家省市级学分银行——上海市终身教育学分银行正式挂牌成立。上海市终身教育学分银行定位于面向上海市民,以终身教育(学历教育、职业培训和社区老年教育等)学分认定、积累和转换为主要功能进行学习成果的管理与服务。其目的是为学习者搭建四通八达的终身学习“立交桥”,以推进上海市学习型社会的建设。上海市终身教育学分银行具备以下两方面的功能。一是终身教育学习成果的认证管理中心,包括:①认证功能,即认证学习者获得的终身教育各类学习成果;②积累功能,即建立面向全市市民的个人学习档案库,积累学习者的终身学习成果;③查询功能,即提供个人学习档案的在线查询等服务;④证明功能,即提供学习者个人成绩证明等服务。二是终身教育学习成果转换服务平台,包括:①标准指导服务,即建设学习成果认定转换规则和标准,提供学分认定转换指导服务;②信息公告服务,即各高校等教育机构在学分银行网上平台公告学分认定转换规则、认定的证书与课程等信息,方便学习者申请学分转换,提供学分认定转换信息服务;③成绩信息服务,即学分银行个人学习档案成绩证明可作为高校等教育机构学分认定依据,提供学分转换成绩证明信息服务;④转换平台服务,即提供学分认定转换申请、审核和成绩存入等平台服务。其学分涉及学历教育、职业培训和社区老年教育(社区教育、老年教育等)三类。其中,部分职业培训证书可转换为学历教育学分,社区老年教育学分还无法转换为学历教育学分。[14]
上海市终身教育学分银行的学分认定、积累与转换制度如表6-1所示。
表6-1 上海市终身教育学分银行的学分认定、积累和转换制度
续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