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育网络舆情领域,很多地方和部门形成了一套自己的处理应对方式,但是离建立成系统、全面、精细、高效的舆情干预机制还有一段差距。我们针对舆情干预机制提出几点可操作性的建议,以期提高干预机制的舆情干预的能力。
1.从单方面处理转化为引入第三方干预机制
在敏感和争议较强的教育网络舆情事件中,如果能得到与该事务没有利害关系、在社会上享有公信力的第三方以客观、超然和权威的态度发声,就有利于澄清公众的疑虑,还原事实的真相,减轻舆论压力。参与舆情处置的第三方是多样的,包括政府部门、专业机构、权威人士等。但是在实际操作中,第三方的舆情处置存在一些问题,主要集中在其是否真正独立,因此依旧遭到质疑。例如,2017年9月,广西大学有部分学生反映宿舍甲醛超标,校方称已请第三方检测机构检测宿舍,但此次进行检测的第三方机构与进场前负责检测的机构为同一家公司,这样的检测结论难以服众。因此,在选择第三方时,关键在于保证其客观、公正,且在社会上享有较高的公信力。
对于干预的相关主体而言,无论在何种情况下引入第三方干预机制都是有益处的:当事件的真实情况对自己有利时,借用第三方发布结论,避免自说自话;相反,当真实情况于己不利,或者自身确实存在被舆论所指认、质疑、批评的某些问题时,应积极配合第三方的干预,联合第三方发布整改与预防举措,增强相关声明的权威性,这体现出相关主体较强的社会责任感,有利于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增强公众认可度。
2.从应急性舆情工作转化为建立常态化的舆情工作机制
通过观察以往的教育网络舆情事件不难发现,在面对一些突发事件时,相关主体的应对稍显匆忙和滞后,舆情干预效果并不理想。其中一个原因是,舆情工作往往只被作为一个应急性工作,而非持续性工作,导致面对突发事件时准备不足。因此,舆情干预工作的关键是要建立一个常态化的工作机制。
首先,通过舆情监测系统建立长效的监测预警机制,保证工作稳定、持续展开。对网络舆情进行分类、分级和定位,实施全方位动态监控,及早发现倾向性、苗头性问题,开展专题性、综合性分析,研判舆情走向、发展趋势和网民关注点、关注热度,制订不同层级和部门的专项应急预案。其次,建立专业舆情工作团队,提高舆情引导素质。要加强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把有效应对网络舆情列入相关部门的培训课程,同时加强新闻发言人队伍建设,让主流、权威、可信、具有亲和力的声音占领舆论高地。最后,及时主动回应网民的不同声音。面对舆论热点问题,一味回避不但不能解决问题,反而容易激化矛盾,因此,只有直面舆情风暴,快速做出回应,将真相公之于众,才能有效化解负面舆情。相关部门要以积极、公平、公正的态度及时回应网民关切,严肃处理相关责任人,通过传播理性观点防止事态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