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教材改革的舆情传播特征既与政策类舆情传播有相同点,又有自身特色。除了传播内容同质化、传播形式多样、网民积极参与之外,官方发布权威消息远滞后于非官方的小道消息,且在对舆情做出迟到长达3个月的回应之后引发了次生舆情。官方的发言从一开始不占据主导地位,演变到回应不当,使舆情陷入二次尴尬境地。
(一)舆情整体平稳,两次波峰峰值突出且相隔时间久
如图2-3-1所示,舆情传播过程有两次波峰。第一次波峰集中在8月31日。因为9月1日是全国中小学开学的日子,该政策的发布关系到全国范围内中小学生的教育问题,且改革内容涉及面广。广大网民主要围绕教材改革的创新点,老师、家长如何与学生配合共同适应新教材的节奏,历史教材中部分章节的调整等,由此引发大规模讨论。
图2-3-1 统编教材改革政策舆情趋势图
数据来源:新浪微舆情系统全网数据搜索
第二次舆论大规模爆发是在12月15日,引爆舆情的事件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回应网民对初中历史教材中删去卫青、霍去病等英雄人物这一做法的质疑。9月1日新版历史教材就已投入使用,彼时已有部分网民发现在编排历史教材时卫青等英雄人物被删去,但是相关部门并未迅速捕捉舆情并及时回应,导致舆情潜伏至12月彻底爆发,人教社被迫做出回应,而回应内容并未明确责任或是整改方向。网民对人教社的模糊回应并不买账,由此引发第二个波峰。
改革政策发布后相关部门并未对舆情做出及时回应,反而是在舆情爆发3个月之久才发声,次生舆情主要围绕官方的不确切回应展开。人教社官方微博对历史教材中删去卫青和霍去病的做法回应中,并未说明将卫青、霍去病内容安排在高中阶段是针对网民质疑所做的临时调整,还是编写组对删去英雄人物相关章节的补救措施,这又给了部分网友一定的猜想空间。
(二)政策相关信息发布不及时导致民间舆论场嘈杂
如图2-3-2所示,从2012年开始部分统编工作到2017年启用统编教材,编写教材的过程中相关部门未印发明确的改革文件,或者向民众传递改革通知。教育政策的改革涉及面广,相关部门的工作开展宣传不到位会直接影响舆情走向,网民的参与度大打折扣的同时也会拖缓改革效率。
图2-3-2 统编教材阶段性规划表
教育改革涉及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在进行大规模教育改革之前要明确改革的目标,制定完善的推进方案,及时对外汇报阶段性成果,不仅可以让网民更有参与感,而且可以提升改革的质量,分流可预测的舆情声量。教育部统编教材改革始于2012年,但在教育部网站却未搜索到相关通知或者具体的文件,后续的报道中对制定改革初期的政策性文件也未涉及。网民在接收改革信息时已是改革完成时,虽然改革内容关乎你我,但改革的全过程民众却不曾参与。改革过程中的信息不透明公开势必会引发民众的不满情绪,长此以往会对未来社会的发展造成消极影响。
(三)媒体传播过程中的目的性和针对性不强
如图2-3-3所示,传播过程中主题内容为“9月1日启用道德与法治、语文、历史统编教材”的观点占据整个传播过程主要观点的99%,而内容为“全国中小学9月1日启用语文等统编教材”的观点占据1%。从传播内容分析来看,主要是传统意义上的转发为主,而各大媒体的定位不同,受众也各不相同,相同的传播内容在传达的过程中,应该依据受众的定位对传播内容进行加工,有针对性和目的性地传播政策。反之,则会大大降低传播效率。
图2-3-3 统编教材改革政策论坛观点分析图
数据来源:新浪微舆情系统全网数据搜索
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在对教育部统编教材改革进行相关报道时依然停留在传统单一地转发权威报道,未对政策进行加工和深入解读。新媒体兴起已久,而相关部门发布消息的渠道依然保守,不具创新性。据微舆情统计2017全年微博数据,可以看出各大官方微博多以转发人民日报官方微博对统编教材的报道居多,从中央到地方在对改革内容进行宣传普及的过程中不具备针对性。受众在接收消息时,不论作为官员还是普通老百姓收到的信息量是相同的,这就大大降低了传播效率,导致信息未能有效并具有针对性地抵达目标人群。
(四)传统媒体引导与新媒体跟进共同促进了政策的传播
如图2-3-4所示,媒体活跃度中,排名前三的分别是新浪微博、微信和新浪博客,其中微博发挥了主力军的作用。新媒体不同于传统媒体的特质就在于其灵活性高,无门槛,互联网时代每个人都是发言人。每个人都可以在平台发出自己的声音,表达自己的见解,意见领袖在自媒体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对舆论走势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图2-3-4 统编教材改革政策媒体活跃度占比图
数据来源:新浪微舆情系统全网数据搜索
教育部在8月28日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义务教育统编三科教材的情况。到8月31日,话题热度呈直线上升的趋势。各大主流媒体、“两微一端”纷纷对即将投入中小学正式使用的“部编本”教材进行转发报道。其中微信、微博、知乎等网络平台发挥了主力军的作用,根据平台定位特色不同,传播过程中的情感倾向也有所侧重。例如,人民网在8月29日的一篇名为“9月起全国中小学3科使用统编教材”的报道中,主要介绍了统编教材的战略布局及阶段性目标和成果。而微博作为较为活跃的自媒体社交平台,网民的关注焦点集中在改革内容的删减,质疑与不理智的反对声音居多。知乎则以深度解剖印证微博观点为主,如统编教材将“五胡乱华”的说法称之为“北方游牧民族内迁”的做法,引发知乎网友搬出权威解释并配以图文并茂的方式使网民了解历史。
(五)改革内容引发网民兴趣,网民参与舆情讨论积极性高
如图2-3-5所示,网民围绕教材从多方面展开讨论。网民针对历史教材改革中,初中教材删除卫青和霍去病等英雄人物的做法表示不满,由此引发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回应。此外还有语文教材中有关“鲁迅文章大撤退”的不实谣言的传播等。这从侧面反映了网民对教育政策改革的关注度,以及对改革内容的把握是非单向的,而是多方考虑,体现了一种全局意识。
教育部的统编教材改革与每个人息息相关,网民在政策改革发布时的关注度较高,且积极发声,各抒己见。据统计,网民观点中持积极态度居多,也有少部分网民持消极态度。教材改革的主题是针对中小学生,中小学生作为改革的直接利益相关者基于年龄原因其实并未参与到舆情的讨论中,反而是活跃在各大网络平台的成年人对改革的认知占据舆情的很大成分。这也从侧面反映了网民对政策类改革的关注度较高,展现出积极的参政议政意识。引发热烈讨论的同时也印证了教材改革的传播效果有值得肯定的部分。
图2-3-5 统编教材改革政策关联词分析图
数据来源:新浪微舆情系统全网数据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