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网络舆情发展报告2017

三、统编教材改革舆情引导建议

字体:16+-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明确提出教材建设是国家事权,要健全国家教材制度,成立国家教材委员会。我们当今生活在信息化时代,新闻媒介作为党和人民的耳目喉舌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社会舆论是公众情势的晴雨表,显露出某一社会群体在特定时期内的共同心理诉求,由于个体的成长环境、所受教育、利益侧重点不同,针对同一件事的评论也各不相同。而善于运用媒介,是我们国家打造服务型政府有利的左膀右臂,正确引导舆论也是政府急需解决的公关问题。本文针对教材改革中出现的舆情表象,对舆情传播过程提出几点建议。

(一)先发制人,主动占据舆论高地

政策改革的特点在于面对的受众广,政策的发布具有权威性。而结合本次教材改革:首先,改革的发布不及时,媒体和网民接收到的消息非来自官方发言或者国家面向人民统一公布的法律法规、文件通知等,最早的相关信息报道均来自地方的部分关于教材改革的报道;其次,在推进教材改革的进程中,相关部门未做到信息的及时公开,网民第一时间接触到改革政策时,改革进程已过半;最后,改革政策中民众的参与度不够,只有极少数的教师、专家等参与到改革的全过程中。

相关部门要做到先发制人,及时发布第一手资料,保证信息的完整和及时,主动占据舆论高地。站在新闻传播学的角度分析,网民对信息的传播都存在着“第一印象”,也就是受众对第一时间接收到的报道会有一种先入为主的想法,这种想法一旦产生,即使接收到的信息是有失偏颇的,媒体也很难通过后续的真实报道对其修正。相关部门要发挥主动引导权就应该第一时间发布权威报道,掌握舆论主导权。此外,在政策发布时要出台相关文件或者通知,加大宣传力度,扩大影响范围,使改革的声音贯穿民生。网民在政策发布的同时对教育政策改革有预判,这样在实施改革政策时才会有效控制舆情的进一步扩散。

(二)主动出击,畅通政府和网民的沟通渠道

政府在宣布统编教材于9月1日投入中小学校使用以后不是职责的完成,而是新的职责的开始。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速度较快,一条消息可以在短时间内瞬间转发过万或者更多,这是基于新时代的大数据背景下的必然产物。政府更要与时俱进,要在以往的角色上有所突破,不能仅仅停留在传统的上传下达上,更要实时关注政策发布后网民的反应。次生舆情事件中第二个波峰的主要原因就在于在舆情爆发之处,网民缺少一个高效的政府与民众的沟通渠道,导致了二次舆情爆发后的应急补救。

相关部门要在舆情爆发后主动出击,发挥人文关怀,保持政府和网民沟通渠道的畅通。社会舆情的爆发是民心的公示栏,政府部门可以借此机会深入了解民心所向。政府部门能够做的是尽可能全面详尽地公开掌握的一手资料,进一步完善民众抒发意见的沟通渠道,如开通政府邮箱、增设民意反映部门等。加强政府和民众的沟通不仅有助于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而且有利于政府部门的廉政建设,促使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政府要树立权威不能依靠对消息的管控,而是要及时公开政务信息,建立起长效的舆情监督机制,在及时为民众答疑解惑中建立起信任。

(三)有备无患,增强舆论引导的可控性和预见性

传统的政府扮演角色基于网络不发达时代,信息传播也比较闭塞,因此很难引起大范围舆论。而新时代互联网高速发展的今天,每个人都是发言人,每个人都有权利对自己关注的领域或事件发声,政府的角色就要适应时代变换。互联网+的时代已经来临,政府发布消息的渠道也在增加,如此次的教材改革事件最早的发布者并非来自官方,这既是互联网时代的优点,又为政府部门的舆情工作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政府部门要加强对舆情的控制,进一步对舆情的发展趋势做出分析预判。政府部门不仅要追踪舆情信息,还要分析舆情的未来走向及阶段性特点,寻找科学的解决方案,化解负面公共舆论的影响。政府部门可以借助相关的舆情检测软件,或组建专业的舆情团队,对舆情进行动态监控。首先,针对监测过程中第一时间发现的负面舆情及时发布预警;其次,借助软件对舆情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准确研判舆情发展趋势;最后,对舆情演进过程中出现的重大事件、时间拐点重点挖掘,及时处理,有效控制舆情的进一步扩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