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人相和,除了“宽以待人”外,还要“严以律己”,尤其是在与人发生矛盾后,更要反求诸己,坚持积极的调和与沟通。在人际交往中,有时难免会与人发生矛盾,矛盾的发生本已危及“和”的存在,若再不采取得当的措施,就可能将辛苦建立起来的和睦人际关系毁于一旦;假若补救措施得当,也可能化干戈为玉帛,恢复或重新建立和睦的人际关系。那么,与人发生矛盾后应遵循什么原则呢?中国人一贯主张应遵循调和沟通的原则。而为了尽快恢复或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以便减轻或消除由不和谐人际关系给自己心灵带来的压力与紧张,在调和与沟通的过程中,大多数中国人又倾向于将引起矛盾的过错归因于自己,认为只有这样做才可证明自己诚心修好的心意,也容易得到他人的谅解,从而使矛盾尽快化解。这就是俗话讲的“正人先正己”与“严以律己,宽以待人”的道理所在。用先哲的话讲,即如《论语·卫灵公》说:“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人与人之间产生矛盾时,要求责于自己,而不是从对方身上挑毛病、找借口,这样就能远离怨恨,人际关系也就趋于和谐了。朱子《论语集注》说:“责己厚,故身益修;责人薄,故人易从。所以人不得怨之。”责己厚、责人薄,本身就是一个道德提升、修身养性的途径。人们常说“小人无错,君子常过”,“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等。这看似矛盾颠倒的两句话,实则包含了儒家推崇的反己修身的君子之风。因为遇事以后,小人从不会认为自己有过错,第一反应是寻他人之过;而君子恰恰相反,总会先从自身找原因,因此看起来常有过错。《礼记·坊记》说:“君子贵人而贱己,先人而后己。”凡事看重别人,先去顾及别人的感受,这样人们相互之间就能多些宽容与谅解,社会自然也就会温馨和谐。如果矛盾产生后,只盯着对方的不是,而不反躬自省,从自身寻找原因,结果只有增加怨恨、激化矛盾。这些都是强调正己为先原则在化解矛盾中的重要性。“求诸己”的做法一般有以下方面。
(一)尽量减少冲突的发生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不鼓励以正面攻击行为来解决人际关系中所引起的不满。因此,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如何控制人际冲突成了一大难题。俗话说得好,控制不了别人,但可以控制住自己。这方面的做法可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事先确立好处事的原则
无规矩不成方圆,事先立好规矩,大家循礼而行。有亲缘关系,就按亲情交往;没亲缘关系,就按公理交往。例如,黄光国提出的心理“区隔”策略的运用就能有效避免双方出现正面冲突。心理区隔策略的使用范畴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对“事”的区隔,一种是对“人”的区隔。就对“事”的区隔而言,其策略是严格限制自己:对于某些生活领域中的事物,必须以公平法则和别人交往,对于这些生活领域之外的事物,则可以人情法则和他人来往。使用这种方法规避人情时,其原则是,坚持以公平法则来处理自己只拥有支配权的资源;对于自己拥有所有权的资源,则可以用人情法则来处理。譬如,公务员在处理公务时,诉诸法律权威,强调“公私分明”的原则;在私人事务上,则重视人与人之间的人情关系,以保持人际关系的和谐。[37]此外,中国人也讲究“亲兄弟,明算账”,其目的是将经济**换与社会**换分开。否则,不但经济账算不清,甚至连兄弟也做不成了。这方面的例子不胜枚举。例如,在中国农村,兄弟分家一直是个棘手的问题。在分家时,兄弟二人顾及兄弟情分,不便明明白白地制定分家产的原则,而一厢情愿地以为,做哥哥的一定会让着点做弟弟的,反之,做弟弟的一定也会让着些做哥哥的。如果事与愿违,兄弟二人心中定会感觉非常失落,进而反目成仇。不但农村兄弟分家如此,在现代中国的一些家庭式企业里也存在类似的问题。因此,为了兄弟照样做,又能将账目算得清,最好的办法就是按“亲兄弟,明算账”的法则处理人际关系。[38]
2.采取间接的手法来表达不满情绪
当对对方的言语或行为不满时,人们尽量为双方都保留面子,做到点到为止,或宁可选择事后“各做各的”的“阳奉阴违”的办法,也不要发生正面冲突。所谓做人做事要“给人留有余地”,就是指凡事不要做绝,要给对方留下一定甚至足够的可以用作回转空间的做法。俗语说得好,“人要脸,树要皮”“打人莫打脸,骂人莫揭短”“君子不羞当面”“得饶人处且饶人”“不要强人所难”等,这些都是给别人留有余地的做法,也是有教养的人所奉行的待人原则,这样做的结果往往不会伤及别人的面子。
3.通过“中间人”来交涉,减少正面冲突
为了避免正面冲突,事先找个中间人打听虚实,然后再做打算,这也是中国人为了避免人际失和而常用的一种方法。例如,甲想向乙借钱,又担心自己向他开口时他会拒绝(这种事情一旦发生,中国人通常会觉得很丢面子而导致关系破裂,甚至亲人反目),于是先请丙去探探乙的“口风”,若丙回来说乙愿意借,然后甲再向乙开口借钱;否则,最好就不要向乙提借钱一事,要不然既丢面子,又自讨没趣。
(二)坚持正己为先的原则
当人际交往中出现矛盾的时候,我们该如何处置呢?是从自身寻找原因,还是一味去追究别人的过错呢?中国传统思想一向强调“为仁由己”,突出强调个体的道德自律。例如,儒家强调,“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大学》)。在道德上,中国人先己后人,“正己而不求于人”,要做到“上不怨天,下不尤人”(《中庸》)。在分歧出现的时候,孔子明确告诉人们,应先从自身去反省,而不是去“怨天”“尤人”。在行为归因中,中国人提倡把矛盾引起的原因或过错归咎于自己,认为这样做能证明自己负责任或表示与他人和好的诚意。孟子说:“有人于此,其待我以横逆,则君子必自反也:我必不仁也,必无礼也,此物奚宜至哉?其自反而仁矣,自反而有礼矣,其横逆由是也,君子必自反也,我必不忠。”(《孟子·离娄下》)若他人待我蛮横粗暴,君子首先就会反思自己,有没有以仁礼待他人。总之,“反求诸己”就是教人遇事要返还己身,先从自身找寻问题的症结所在。这种“严以律己,宽以待人”“正人先正己”的宽大胸怀往往在人际交往中能使矛盾尽快解决,也能获得人们的赞赏和肯定。因此,“正己为先”也是人际交往中的一个重要原则。
(三)要经常反躬自省
应该指出的是,现实的社会生活是复杂多变的,在各种利益与**面前,人稍不留意就有犯错误的可能,而一犯错误就有可能威胁到人际关系的和谐。因此,人际交往中的道德修养过程是一个自觉发现自身的过错,并能不断改正错误的过程。为了及时改错,人们就需要经常反求内心,从自身做起、自我省察。这正如孔子的弟子曾参所说的:“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可见,在为人处事中,修身的基本要求就是要经常反躬自问,从自己的方面找原因。在此,反省的主体是自我,反省的内容则是对他人的社会责任。孔子说:“过而不改,是谓过矣。”(《论语·卫灵公》)人难免犯错误,有过错不是过,有过错却不改正,这才是过。而对于统治者来说,治国出现弊端,则必须首先从自身寻找原因,总结经验教训。孟子说:“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孟子·公孙丑上》)这是说,不管是与人交往的小事,还是治理国家的大事,行为若达不到目标,就要在自身寻找原因。
(四)掌握一些失和的预防与补救技巧
在有些情况下,有些事情不得不说或不得不做,但难免会有意或无意地得罪他人,这时可在说或做之前,做一些事先避免失和的行为,即预防性措施,具体如下。
1.声名性行为
通常预期一项得罪人的行为将无法避免时,以声明在先的方式,解释或否认自己行为可能带来的不良后果,礼貌性地预先道歉,或指明观察者可能会有的误解及取得观众事先的谅解等,如“本人事先声明,我们是对事不对人”或“就事论事”。
2.按规矩办事
这主要发生在人情与法则相冲突的人际困境中,是个体难以决策的有效方法。这时若按规矩办事,自可免除事后的失和。如事先制订好相关规矩或规章制度,行动时大家都遵守规则,这样互动双方都会降低失和的压力。
3.加强社交能力
适当地学习各种整饰人际关系的策略与技巧,加强与他人的交流与沟通。逢人见面多打招呼,说话客客气气,俗话有“礼多人不怪,油多不坏菜”。一个左右逢源的人总能将人际关系处理得非常顺溜。
4.自我防卫
这是一种消极的逃避方式,指事先避免社会接触,在一些难免会得罪人的场合不露面或少露面;或在一些场合不乱说话、不乱行事,对任何意见都不表达自己的真实看法,失和威胁就不会存在了。
5.逢迎他人
讨好对方,给对方好处是极有利的投资。所以,曲意逢迎,甚至虚与委蛇,其目的无非是想与对方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从而获取更多的资源回报。俗话说得好,“伸手不打送礼人”“伸手不打笑脸人”。
在人际失和后,事后尽快做出一些挽回的行为(补救性措施)也相当重要。当然,欲补救失和,此时面临的压力,加上对行为后果的承担和受到的情绪干扰,处理起来倍增辛苦,具体如下。
1.补偿性行为
及时给予形式上的道歉或物质上的赔偿以及其他远期性的赎罪行为,如重新努力或检讨改进,亦可挽回失和,常见的如“负荆请罪”“登门道歉”。
2.请和事佬
这在中国是最好的办法之一。在面临僵局时,人们找个有一定权威的第三方介入事件,以帮忙调停矛盾。
3.自我防卫
这里是指想办法掩饰已经发生的事,必要时全盘否认,也可以用遗忘来处理。自我防卫通常指寻找合理的借口,或重新界定事情的状况。如有其他事情耽搁,或强调不可避免性,如“我那天酒喝多了,说了些不该说的话,您别往心里去”“路上堵车”;也有自我贬低或自我嘲弄一番的,如“大人不记小人过”,以博得对方的宽容与谅解。
正所谓“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总的来说,要想获得和谐的人际关系,正道是,首先要注重养德,即塑造个体良好的道德品质与性格特质;其次要加强修身,即培养个体良好的待人接物的行为与方式。做到做人知礼守礼,做事真诚待人,处事善行中庸,遇事多求诸己,积极进行人际交往,不断提高交往的能力和素质,这样才是实现真正和谐人际关系的关键路径与策略。作为新时代的中国人也应该多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继承与弘扬中华“和”文化的精华,并顺应社会发展的潮流,培养适应现代社会的新式人际和谐方式,以一种更清晰、更理性、更自觉、更积极的姿态,在社会现代化进程中找到一种适宜的存在方式,健康而又幸福地生活在当下社会。
[1] 钱穆:《民族与文化》,6页,香港,新亚书院,1962。
[2] 孙隆基:《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27页,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3] 李振纲、方国根主编:《和合之境——中国哲学与21世纪》,166—167页,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4] 杨中芳、彭泗清:人际交往中的人情与关系:构念化与研究方向》,转引自杨国枢、黄光国、杨中芳主编:《华人本土心理学》,470—504页,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8。
[5] 黄囇莉:《华人人际和谐与冲突:本土化的理论与研究》,99—107页,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7。
[6] 方克立:《关于和谐文化研究的几点看法》,载《高校理论战线》,2007(5)。
[7] 汪凤炎、郑红:《中国文化心理学》(第五版),160页,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5。
[8] 陈科华:《“和同之辨”及其对当代和平理论构建的意义》,载《求索》,1999(4)。
[9] [英]罗素:《中国问题》,167页,上海,学林出版社,1996。
[10] 李庆善:《中国人新论——从民谚看民心》,77页,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
[11] 张志学、姚晶晶、黄鸣鹏:《和谐动机与整合性谈判结果》,载《心理学报》,2013(9)。
[12] 参见《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指导意见》(国卫疾控发〔2016〕77号)。
[13] 金勇、郭力平:《心理健康观的历史演进》,载《心理科学》,1998(5)。
[14] 阳泽、张向葵:《现代中国人心理健康和谐观的理论构念》,载《心理科学》,2007(3)。
[15] [日]涩泽荣一:《论语与算盘——人生·道德·财富》,17—18页,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6。
[16] 孙隆基:《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167页,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17] 杨中芳、彭泗清:《人际交往中的人情与关系:构念化与研究方向》,转引自杨国枢、黄光国、杨中芳主编:《华人本土心理学》,470—504页,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8。
[18] 汤爱萍:《尚和心理与和谐社会》,载《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学报》,2005(3)。
[19] 李振纲、方国根主编:《和合之境——中国哲学与21世纪》,166—167页,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0] 翟学伟:《关系与谋略:中国人的日常计谋》,载《社会学研究》,2014(1)。
[21] 汪凤炎、郑红:《中国文化心理学》(第五版),162—166页,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5。
[22] 王国华:《相亲与相敬》,载《意林·作文素材》,2017(8)。
[23] 汪凤炎:《“和”的含义及其对当代中国德育的启示》,载《中国德育》,2009(3)。
[24]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62—63页,重庆,重庆出版社,2009。
[25] 杨中芳、彭泗清:《人际交往中的人情与关系:构念化与研究方向》,转引自杨国枢、黄光国、杨中芳主编:《华人本土心理学》,470—504页,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8。
[26] 卢梭:《爱弥儿》,356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
[27] 孙隆基:《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167页,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8]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62—63页,重庆,重庆出版社,2009。
[29]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62—63页,重庆,重庆出版社,2009。
[30] 李振纲、方国根主编:《和合之境——中国哲学与21世纪》,166—167页,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1] 邬欣言:《生活中的社会学》,90—91页,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12。
[32] 梁兴嗣撰:《千字文释义》,汪啸尹,纂集,29页,北京,中国书店,1991。
[33] 杨伯峻译注:《论语译注(简体字本)》,159页,北京,中华书局,2006。
[34] Hwang,K.K.,“Face and Favor:The Chinese Power Game,”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1987(4),pp.944-974.黄光国、胡先缙等,《人情与面子:中国人的权力游戏》,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35] 叔本华:《叔本华论说文集》,500—501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36] Hall,E.T.,The Silent Language,New York,Doubleday,1959.
[37] Hwang,K.K.,“Face and Favor:The Chinese Power Game,”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1987(4),pp.944-974.黄光国、胡先缙等:《人情与面子:中国人的权力游戏》,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38] 汪凤炎、郑红:《中国文化心理学》(第五版),209—211页,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