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青春的岁月留痕:一位小学教师的成长手记

迟到了多少年——感悟李镇西老师的《与青春同行》

字体:16+-

2010年7月29日 星期四

曾经有老师说:坚持写,你就是未来的李镇西。殊不知,在我的内心深处,从未有过这般豪情壮志。写,只是因为自己觉得快乐。然而老师的话,还是激起了我对李镇西的兴趣,于是火速在当当网上买下了他的书——《与青春同行》。

说来惭愧,对这些专家的书,自己竟然从未涉猎,一看,竟然再也合不上,从晚上十点到深夜两点,我一口气读完了这本两百多页的书。最深的感叹是:我为什么迟到了那么多年?我究竟迟到了多少年?

1982年,李老师开始阅读苏霍姆林斯基,那时我还没出生;1983年,李老师开始开始阅读陶行知,那时世界上有了我。这些,迟到了不怪我,但我至少迟到了九年。至少在我加入教师这个行列时,这些书籍都是需要学习的,而惭愧如我。至今,两位大家的书我竟然也一本未读。而对李镇西老师的这本书,至少也迟到了五年,因为2005年这本书就已经出版。这个暑假,我在贪婪地阅读,经常我就问自己:前几年,我都做什么去了?似乎在阅读的过程中,在和“大家”们的“谈话”中,我才渐渐领悟到教育的真谛,我感觉到了一个教育的新我,正在破茧而出。

本书的序言,让我感触颇深。序言题目是:在反思中成长。我之所以最先购买这本书,是因为这不单单是李老师的教学专著,更是他成长的心路历程,我想了解,李老师究竟是如何成长起来的,而他就介绍了一个主题:反思。

他认为,对一个教师来说:推动其教育事业发展应该有两个轮子,一个叫作“情感”,一个叫作“思考”。对于前者的意义,不言自明,关键是后者,如何成长为一个反思型教师,以他的经历和切身体会,至少应该具备四个“不停”:不停地实践、不停地阅读、不停地写作、不停地思考。

不停地实践,全身心地投入课堂中,投入学生中,踏踏实实地做好每一件日常工作。既不重复别人也不重复自己,每一阶段都要有创新,都要有超越。

不停地阅读,反思型教师是终身学习的身体力行者,他把阅读当作洗脸刷牙一样的必不可少的生活内容。阅读,一是专业性,教育名著、教学专著、教育教学报刊等,都是阅读的对象;二是人文性,政治、哲学、经济、历史、文学等,徜徉于人类精神文明的长廊,在触摸历史的同时憧憬未来,在叩问心灵的同时感悟世界。

不停地写作,搜集和积累教育矿藏,总结提炼教育智慧、教育艺术。注重日常性、叙事性,每天写,记录原汁原味的教育案例,让自己的教育故事保留鲜活的气息,让心灵的泉水自然而然地流淌出来。

不停地思考,把自己当作研究对象,揣摩、琢磨、体验、品味着自己和教育水乳交融的日常生活,关注、研究、咀嚼、审视别人的教育实践和教育思想。

合上书,我静静地坐着,闭上眼,想象着李老师的一路走来。在现在的鲜花和掌声背后,我更多地看见了他的艰辛,书山跋涉,学海泛舟,躬身实践,一路欢歌一路汗水。

学习魏书生,不做魏书生,这是李老师的话。那么我要说:学习李镇西,不做李镇西。在迟到了五年之后,在迟到了九年之后,在迟到了很多年之后,我现在开始起跑。哪怕是一路艰辛一路泪,也更要风雨兼程,因为已经迟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