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是电视都是教育电视,二者间唯一的不同是所教导的内容。这句话是谁说的关系不大,但没有谁怀疑这句话的正确性。……一个人可以从传媒学到成为社会一分子所需要的技能、价值和信念。”[1]这是传媒对人的社会化影响的简约表述。
一、人的社会化概述
根据社会学基本原理,人的社会化,指作为个体的“生物人”成长为“社会人”、逐步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这一过程的结果,从社会方面看,社会文化得以积累和延续,社会结构得以维持和发展;从个人层面看,人的个性得以形成和完善,社会角色得以确立,而社会角色是社会组织、社会结构的基础。换言之,社会化对个人来说是将社会的文化规范内化并形成独特的个性的过程;对社会来说,是将一个生物学意义上的自然人教化、培养为一个有文化的社会人、以更好地符合社会需要的过程。
从时间上来说,社会化是人终生持续的过程。在此意义上,社会化可以分为初级社会化、次级社会化和再社会化几种类型。初级社会化,即个人学习基本的生活技能,掌握基本生活规范,能在社会生活中担当基本角色的过程。它是人的社会化的关键、基础阶段。次级社会化是个人在初级社会化基础上继续深入社会化的过程。再社会化指个体在社会情境或社会角色发生重大变化时(如职业变动、职位变动),为适应新情况而在生活习惯、行为准则、价值观念等方面作出重大调整和进行重新学习的过程或社会化失败、反社会化中断以后而进行的社会化过程。
从人在社会生活中的基本需求角度看,社会化的内容包括:掌握生存技能、谋生本领,内化社会规范、价值观,明确生活目标,培养社会角色等。按照人的生活领域来划分,社会化的内容包括:政治社会化、道德社会化、性别角色社会化、法律社会化等方面。
人的社会化过程是个体主动参与的过程,也是各种外在影响因素有意识地教育、熏陶的结果。家庭、学校、同辈群体、传媒是社会化的几种重要影响因素。以下讨论传媒对人的社会化的影响,主要侧重于传媒对政治社会化、道德社会化、性别角色社会化的影响。
二、传媒对人的社会化的影响
现代社会是信息社会,作为信息载体的传媒是十分重要的社会化手段。尤其是随着电视、网络的迅速普及,各种信息在社会中的传播速度、传播容量和传播范围都达到了以往的时代无法比拟的程度,成为人的社会化强有力的影响因素。传媒通过新闻报道、舆论宣传、知识教育、生活娱乐等方式,为受众理解和接受社会主导价值观、社会规范和行为方式等提供了前提条件。
当代社会,传媒在人的社会化方面的影响显得日益重要。这种影响表现为:形式上的多样性、内容上的丰富性和受众的广泛性、差异性。从年龄角度看,以电视为例,通过看电视,未成年人可以学习基本的价值观、行为模式、时尚追求等;青年人可以了解走上社会必需的一些基本知识,如对自我同一性的认识,对自己谋生环境、趋势的认识,对爱情婚姻的观念等。老年人有他们自己退休后的精神需求,也可以通过传媒得到满足。
湖南卫视“超级女声”在全国的走红,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对一些青少年的人生观产生了重要影响。传统的价值观反对一夜成名,崇尚“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通过一点一滴的辛勤耕耘,学业有成,从而在社会上谋得一份好工作,获得一个好地位。但近年来,传媒的各类选秀活动推出了很多一夜成名的明星,她们对青少年的价值观有明显的示范效应。2005年,某“超级女声”在大赛中获胜后,她的母校报名者比往常增加了很多。以下是相关报道:
昨天,背着10多公斤的琵琶,坐了两天两夜的火车硬座,来自沈阳的一对“笔迷”母女一脸憔悴地赶到了周笔畅所在的院校——-星海音乐学院。看到人头涌动的报名队伍,小“笔迷”、20岁的马晶晶头都晕了,靠在妈妈的肩膀上小憩,欲等待人潮散去再报名。
“超级女声”不但造就了一批乐坛新星,也提高了她们所在的音乐院校在全国的知名度,为本来就在升温的“音考热”加了几把火。星海音乐学院昨日进行2006年招生现场确认工作,首日就吸引了3200多名考生从全国各地蜂拥而至报名。
不少报名的学生及校方都表示,受“超女”效应的影响,今年音乐学院报名的情况比往年更加火暴。[2]
以下着重剖析传媒对政治社会化、道德社会化、性别角色社会化的影响。
(一)传媒对人的政治社会化的影响
政治社会化是社会个体在社会政治互动中接受社会政治文化教化、学习政治知识、掌握政治技能、内化政治规范、形成政治态度、完善政治人格的过程,是社会政治体系自我延续机制的体现。政治社会化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及其政治制度的稳定,以及公民政治参与能力的高低,政治社会化研究是社会学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
政治社会化的实质是政治意识积累、传播和延伸的过程。政治知识、政治信仰、政治价值和政治情感等政治意识并不是人们与生俱来的,而是通过长期、持续的政治教育和政治熏陶被社会成员习得的。有效的政治意识传播不断内化为社会成员的政治心理,使特定的政治文化扎根在他们的心理结构之中,世世代代延续下去。西方资本主义制度历经数百年而不衰,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统治者利用传媒把一整套资产阶级意识形态普及到了全社会。这个主题是法兰克福学派成员关注的经典问题之一。
传媒对人的政治社会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传播政治知识,影响受众的政治认知
当代社会,传播知识是传媒的一项基本功能。传媒传播政治知识主要是通过报道政治事件、采访政治人物和宣传政治主张而实现的。通过政治传播,潜移默化地影响受众对政治的认知,有利于人的政治社会化。受众对政治形势和事件的了解、对政治人物的了解主要源于从传播媒介上得到的信息。
2.塑造政治人格
政治人格的形成是个体政治成熟的标志,它意味着进入社会的成员已具备了应有的政治素质,由“自然人”转变为“政治人”。政治人格是经过长期、持续的政治社会化过程而完成的。
传媒对政治人格的形成起着催化的作用,其政治倾向和价值标准会对受众的政治观念、政治态度产生深刻的影响,从而巩固他们的政治信仰。换言之,传媒在传递政治信息的同时也在传递着一定的政治倾向。在对具体事件的报道和评价中,其语言表达及判断是非的标准都隐含着某种倾向性,从而引导着人们的认识。特别是主流媒体,它们在公众心目中享有较高的声誉,代表着社会的发展方向,其立场和态度往往会改变受众的立场和态度。依靠这种机制,传媒促使外在的政治文化不断内化为社会成员的政治心理,沉淀为社会成员深层心理结构,形成政治人格。
3.引导受众的政治观念
马克思主义认为,传媒具有意识形态属性,是意识形态斗争的工具。一国的传媒总是与该国的政府保持高度的一致,政府通过传媒来建立价值观优势,营造有利于提高本国影响力和竞争力的舆论环境,以引导受众的政治观念。
(二)传媒对人的道德社会化的影响
道德社会化指个体将特定社会所肯定的道德准则和道德规范加以内化,形成合乎社会要求的道德行为的过程。
当代社会,传媒在整个社会道德社会化体系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成为与家庭、学校、同龄群体并重的道德社会化影响因素。
传媒通过以下两种途径影响人的道德社会化。
(1)在新闻或其他信息的选择、加工和刊播过程中安排道德规范、道德评价标准、主流价值观等道德内容,通过道德典范及其先进事迹的大规模正面报道,为受众确立模仿学习的榜样,以榜样的力量带动良好道德环境的建设,这是从正面对公众进行社会道德的宣传教育,期待引出正面的道德教育效果。但究竟这类传媒内容的影响程度如何,则是需要进行深入研究的。
2008年5-6月中国传媒的赈灾报道是传媒道德社会化作用的很好例证。汶川地震发生后,传媒用大量的篇幅报道地震灾害救援、救助、救治观念和动态情况,营造了全国人民共有的一种悲情与大爱气氛,大大激发了国人的道德良知和情感,唤醒了深藏于他们心中的同情心,人们纷纷捐款捐物、无私地支援灾区。“那一刻,我们都是汶川人”这句话集中表达了人们心系灾区的道德情怀。
(2)通过传媒特有的“谴责机制”,揭露背离社会道德规范和主流道德意识的行为,形成广泛的社会舆论,迫使违反道德规范者在强大的社会压力下纠正其行为,也给其他受众以警醒和提示。这是从反面对公众进行道德社会化,引导公众形成正确的道德认知和道德态度。
当然,不恰当的传媒内容对道德的破坏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事实。
2006年,北京市丰台区人民检察院办理了一起抢劫案件,犯罪嫌疑人李某、宋某和寇某三人系黑龙江来京务工人员,其中寇某犯罪时年仅15岁。2006年2月的一天,三人经预谋在北京方庄麦当劳餐厅门前,趁被害人打开汽车车门毫无防备时,将其强行挟持在后座上;在汽车行驶途中,从被害人手包内抢得人民币2100元及手机一部;并将被害人价值人民币17万元的轿车藏匿于嫌疑人李某的亲属家中,三人再次伺机作案时被抓获。经搜查,三人随身携带为实施犯罪用的手铐、眼罩以及印有“百年好合”字样的用来遮盖车号的贴膜。令人震惊的是,三名犯罪嫌疑人在接受讯问时供认,他们是因为受到了目前收视率极高的某法制节目的启发,便模仿节目中报道的抢劫作案手法,预谋分工、准备工具,实施了犯罪行为。在我国,近年来,某些电视台的法制节目为了追求新闻的真实性和视觉冲击力,在屏幕上大量安排案发现场的镜头,其中有残忍的凶杀场面、有被害人家属悲痛欲绝的表情、有犯罪嫌疑人被擒拿后的垂死挣扎……还有诸如扫黄打非、整顿市场、强制拆迁、解救被拐卖妇女和儿童的详尽执法过程。这些报道的内容无疑是真实的,但是让人看后感觉不舒服,因为节目中过度渲染了暴力、血腥、悲痛、情色和抗争,收视率尽管上去了,但是留下了很多负面的影响。这类法制节目看多了,很容易误导观众,让人误以为我们这个社会治安混乱、暴力横行和充斥犯罪,更重要的是,还会起到犯罪手段的示范作用。[3]所以,传媒内容与道德、法律的契合关系是传媒业界要认真考虑的问题,这个问题直接影响着道德社会化及法律社会化的成败,同时也影响着受众对环境的认知是否恰当。在这方面,中央电视台的《今日说法》栏目是很成功的。
(三)传媒对人的性别角色社会化的影响
性别角色社会化指个体形成与社会对不同性别的期望、规范相符的角色意识并进行相应的角色实践的过程。性别角色社会化的结果是:使人们按照社会所规定的男女性别角色的要求来支配自己的行为。这里,性别角色是指:由于人们的性别不同而产生的、符合于一定社会期望的品质特征,包括男女两性所持的不同态度、人格特征和社会行为模式。性别角色是由社会构建的。父母及社会对未成年男女的差别对待和未成年人本身对符合自己的性别角色模式的认同,是青少年性别角色社会化的关键。
传媒中隐含的性别倾向、性别观念在一定程度上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受众。特别是对于未成年人而言,传媒在观赏趣味、模仿取向和价值判断等方面在相当程度上塑造了他们的性别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