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健康(王小钧版)

第二节 大学生人际关系中常见的问题及其表现

字体:16+-

一、孤独

有调查显示,当今65.85%的大学生都会有某种程度的孤独感;而4.19%的同学则有较深的孤独感。孤独感是因为有些同学在学习、生活中所遇到的困难长期以来得不到解决,学习生活中很难得到他人的关心,这也表明他们的人际关系并不融洽。孤独的主要特点是寡言少语,在人际交往中不主动,缺乏热情。从心理学的角度讲,人际交往中的孤独是一种封闭的心理障碍,更多的是由于个体偏于内向的性格造成的。这样的人往往把自己真实的思想、感情、欲望掩盖起来,过分强调自我克制。从孤独者的内心来说,他们对人际交往缺乏兴趣,不知如何去找知音或根本就不想找,是一种心灵上的孤寂。对于他人来说,这样的人难以接近,与之交往不是很累就是无效,久而久之,便与之保持心理距离,其结果就是孤独者更加孤独。

在交往中常见的有三种类型:一是怪僻型,这种人有一些与众不同的特殊习惯,别人难以接受他;二是清高型,这种人孤芳自赏,自命清高,总觉得别人都是低级无聊、庸俗浅薄的,不值得交往;三是内向型,这种人胆小怕事,敏感多疑,内心体验深刻,情感脆弱,易受伤害,因而宁愿孤独、寂寞,把烦恼深埋于心也不轻易与他人交流。

二、羞怯

图7-3 羞怯

羞怯主要来源于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害羞,一是胆怯,是指一个人过多地约束自己的言行,以致无法充分地表达自己正常交往的心理状态。羞怯者对自己的一言一行非常重视,这种心理状态导致了他们在与人交往时,特别是陌生的场合,生怕被人笑话,因此表现得不自然,心跳、脸红,久而久之,便不敢与人接触,羞于在公开场合讲话,甚至导致社交恐惧症。有社会交往恐惧心理的人与他人交往时感到紧张、害羞、拘谨及尴尬、害怕,外部常常表现为面红耳赤、语无伦次、冒冷汗、身体发抖等。一般情况下,很多大学生与陌生人交往时,多少都会存在一些害怕、担心甚至恐惧心理,但这并不影响正常交往。社会交往恐惧心理强烈则会妨碍与他人的交往,影响人际关系的建立和个性的健康发展。羞怯心理主要表现为四种。

(1)自卑性羞怯。这种人往往对自己的现状比较悲观,认为自己在许多方面不如别人,因而害怕与人交往,尤其害怕与那些自认为比自己强的人交往,怕他人瞧不起自己。

(2)敏感性羞怯。有的同学在交往中总感到别人在注意自己,常担心自己被别人否定,因此觉得紧张、不自在,以致手足无措,有时甚至语无伦次,无法安下心来做事。

(3)挫折性羞怯。有两种表现:一种是反射性羞怯,比如在大庭广众面前受到冷遇,以后遇到类似情况就会有羞怯感;另一种是演化性羞怯,比如和陌生人交往中曾碰到过尴尬情况,而后与所有陌生人打交道时都会紧张。

(4)习惯性羞怯。一般是由孩提时代的羞怯形成的习惯。

三、嫉妒

大学生嫉妒心理是指与他人比较,发现自己在才能、名誉、地位或境遇等方面不如别人而产生的一种由羞愧、愤怒、怨恨等组成的复杂的情绪状态。嫉妒心强的个体,通常表现为对他人的长处、优势、荣誉和成绩十分不满,抱有憎恨情绪,对其冷嘲热讽,甚至采取不道德行为。嫉妒者当看到与自己有某种联系的人取得了比自己优越的地位或者成绩时,便会产生一种嫉妒心理;当对方面临或陷入灾难时,就隔岸观火,幸灾乐祸;甚至借助造谣、中伤、刁难、穿小鞋等手段贬低他人,安慰自己。嫉妒是一种非常有害的心理,是一种消极的心理品质,会影响个体的身心健康、工作效率及人际关系,阻碍和谐心态的构建。嫉妒是妨碍大学生建立和谐人际关系的主要问题之一。

图7-4 嫉妒论

专栏

嫉妒的类型

社会心理学中的嫉妒理论将嫉妒分为两类,一类是怀疑性嫉妒,一类是反应性嫉妒。

1.怀疑性嫉妒

怀疑性嫉妒是一个人在人际关系中由主观推测而产生的嫉妒。有如下表现:第一,焦虑、害怕、怀疑和难过,常常因为猜测或想知道别人做了些什么或打算做什么而极度担忧,并表现出不可扼制的嫉妒,似乎是别人侵犯了自己拥有的权利。第二,被不信任的念头所困扰,表现出极度的不安。第三,具有强烈的打探和跟踪倾向,为证实自己的怀疑不遗余力地寻找线索,或尝试控制别人的行为。第四,对任何唤起嫉妒的事件表现出高度敏感的情绪反应,并形成相应的应对策略。怀疑性嫉妒的人即使在别人没有做出什么威胁行为的情况下,仍然会体验到嫉妒。因为嫉妒者是通过想象来证实怀疑,因此,怀疑性嫉妒者不放过任何可能导致嫉妒的暗示。

2.反应性嫉妒

反应性嫉妒是由真实事件唤起的嫉妒。对于生活在现实社会中的大多数人来说,当人们之间的关系严重地违反了承诺并带来不安时,就会在自己的认知系统中对关系的发展进行广泛的重新评估,并产生与评估相适应的嫉妒反应。通常,反应性嫉妒比怀疑性嫉妒的自控程度高。

资料来源:曹蓉,王晓钧.社会心理学嫉妒研究评析[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5:154~159.

四、多疑

多疑是指个体在人际交往中凭主观推测而怀疑他人的不信任的复杂情感体验。有多疑心理的人总是觉得别人都在注意他,时刻在挑剔他、议论他,说他坏话,跟他过不去,专门与他作对。如果说在与陌生人初次交往时,保持必要的戒备心,那是可以理解的,但有的大学生疑心很重,对别人的言语和行为常疑神疑鬼,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时常引起不必要的人际冲突。这样的同学喜欢对人际交往做出悲观的推测,似乎天下人都不可信任,因而顾虑重重,甚至形之于色。多疑是大学生之间正常交往的障碍,它不仅使大学生之间关系松散,产生裂痕,甚至会发展到对立。在一个多疑的人面前,人们往往觉得手足无措,不知怎样做才不会使对方多心。由于自我封闭阻隔了与外界的联系,妨碍感情交流,这种人往往会由怀疑别人发展到怀疑自己,从而失去信心,变得自卑、怯懦、消极、被动,会使自己陷入自我封闭的境地,人际交往发展也受到很大的影响,对自己的身心健康发展很不利。因此,大学生必须注意克服多疑的毛病。

五、自卑

所谓自卑是指个人由于生理或某些心理缺陷而感到低人一等,因而轻视自己,并由此感到惭愧、羞怯、忧郁、悲观、畏缩,不敢与人交往,人为地把自己孤立起来。自卑分为浅层自卑和深层自卑。浅层自卑表现在个体感受到别人看不起自己,而深层自卑的个体会产生自己看不起自己的想法,缺乏自信。有自卑倾向的同学在与人交往中对别人的言谈举止特别敏感,容易从他人的言行中发现对自己不利的评价。他们处事过分谨慎,为减少挫折,尽力避开人群,凡事靠边站,这种心理使他们的社交圈子变得很小,对于一些大型活动唯恐避之不及。自卑的大学生会逐渐变成群体中的边缘人物,会更加难以融入其所在的社交环境。

六、自负

自负的大学生在行为中往往表现出目中无人、自高自大、争强好胜、固执己见的特点。在大学共同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中,自负的学生一般都片面强调自我需求的合理性,不顾及他人的需求和感受,让别人围着自己转,在同学中显得十分霸道,表现极端自私和自以为是,不高兴时会不分场合地乱发脾气,高兴时则手舞足蹈,完全不考虑别人的情绪和感受。自负心理往往会使大学生陷入自我感觉良好却已彻底孤独的境地中。人们都讨厌同这种类型的人交往,因此,自负的人最终会在人际交往中成为“孤家寡人”的失败者,会遭到他人的疏远和孤立,无法与人建立亲密的关系,很难与人友好相处,难有知心朋友。

专栏

心理学家弗吉尼亚·萨提亚提出的五种代表性的沟通模式

心理学家弗吉尼亚·萨提亚(Virginia Satir)认为世界上不同种族的人的沟通模式都是共通的,主要有五种代表性的沟通模式。一个人的沟通模式往往与其从小成长的人际环境有密切关系。

1.讨好型。最大的特点是不敢说“不”,凡事均“同意”。忽略自己的需要,总是去迎合别人,甚至委曲求全。行为表现是软弱、依赖,活得很累,不快活。

2.责备型。眼中只有自己,总是指责他人的错误,但他们指责别人时也伤害了自己。在他们暴力、愤怒、咆哮的背后,常有一颗孤单无助的心。

3.超理智(电脑)型。忽视他人和自己,只在意环境;非常坚持原则、固执、客观且不谈情感;经常双手交叉在胸前,头仰天,鼻朝上,以“理性”来保护自己,压抑自己的真实情感。

4.打岔型。说话不切题,兜圈子,全然不顾及他人、自己和环境。活泼、开朗,是个“开心果”,可是也很容易说错话。而且,由于没有规律、缺乏目标、活动过多,经常会给团体带来不良影响。

5.表里一致型。既有自我的位置,也很替对方着想,还考虑到环境的因素;处理人际关系时既客观公正,又有浓浓的人情味;坦诚沟通,彼此不会感到威胁,所以不需要自我防卫。

不管你的沟通模式是什么,你的家庭又给了你怎样的影响,重要的是,只有当你意识到这些沟通模式时,才会加深对自己的了解,才可能主动去挖掘自身内在资源,不断增强内在自我的和谐,从而与别人有更真诚的交往。从信息扩散来看,如果一个人拥有像友好、真诚、合作、尊重、信任、助人、自信、赞扬、礼貌等具有亲和力的、正性的人际认知的概念,他的人际交往就会比较成功;而一个人如果拥有太多像虚荣、自私、怀疑、敌意、自卑、嫉妒、孤傲等负性的人际认知的概念,当然就很难与人交往,因为这些概念都是狭隘的、自私的、排斥的。

资料来源:边玉芳.大学生心理健康[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