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世界 我分析
电影《哈尔的移动城堡》的一个画面,苏菲在打扫卫生的时候把哈尔浴室里的魔法弄乱了。哈尔洗完澡之后发现自己漂亮的金色头发不见了,被他与生俱来的黑色头发取代,情绪崩溃瞬间成为一摊要溶化消失掉的灰色黏液,陷入了自我毁灭模式中。他说:“不美了,活着就没意思了。”
电影中的哈尔是一位年轻的超级魔法师,是一位有着金色头发的英俊美男子,他的出场永远是闪闪发光,可以掳获无数少女的心。可以说,哈尔是一个意象的代表:能力强大的具有颜值担当的并且是风度翩翩、十分有魅力的一个美男子。他象征着我们一般渴求的超强的能力与外表。用心理学的话来说是“理想的自我”。哈尔是极为追求完美的,同样也是极其在意他人对自己的看法的,因此他看起来很优秀。然而一切的一切不过是他在掩饰着他华丽的外表之下,那个容易焦虑特别脆弱的真实自我,他有一个极为缺乏安全感的内在自我(可称之为内在孩子)。这个自我很难被我们自己完全认知。原因在于,我们在最初展露自己真实人格的过程中发现,“真自我”经常会与社会的期望、价值、标准相悖。同样,大学时代是自我意识发展最快的时期,也是自我意识问题出现最多的时期。在这个时期大学生们有着自己的鲜明特色。
一、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特征
由于大学生所处的生存环境、知识背景与其他同龄人不同,其自我意识的发展出现许多不同的特点。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水平,一般以其自我意识中各要素是否协调发展为主要评价指标。如果各要素发展协调一致,自我意识的发展水平就高;反之,自我意识发展水平就低,或有可能出现障碍。我们从大学生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调控等要素的发展,来分析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特征。
(一)自我认识自觉、符合实际,具有客观性
为认识自我,大学生不仅积极主动地把自己和周围的同学、教师或心目中成功人士、英雄人物,特别是社会推崇的优秀的同龄人进行比较,而且还经常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和经验,对自己的思想、学习、工作、品德、成长等情况进行独立的分析和判断。同时他们对心理学的讲座、书籍、调查与测试等表现出较高的热情。如针对生理自我,他会自问,“我的身体健康吗”“我的容貌端正吗、身材优美吗”。针对社会自我,他会反思,“别人尊敬我吗”“我在群体中的作用和地位如何”。针对心理自我,他会自思,“我有科学的思想和追求吗”“我有风度吗”等。通过对上述种种问题的不断反思反省,借助于各种知识和社会生活经验的积累,大学生就对自己逐步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丰富的、客观的认识。有关研究表明,大学生的自我评价有较强的独立性,而且还富有理论性和辩证性。也就是说,他们能从理性上辩证地看待和评价自我,能从多个视角对自己的缺点、性格品质、道德品质、同学关系、理想信念、能力才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进行动态的认识和评价。
(二)自我体验敏感、强烈,具有丰富性
大学生的自我体验是在自我认识和评价的基础上产生的。青年时期大学生自我体验总体上是比较丰富的。如自己是乐观还是悲观、愉悦还是苦闷,这是积极和消极的情绪体验;喜欢还是讨厌、满意还是不满意,这是肯定和否定的情绪体验。又如大学生的独立与依赖、自尊与自卑、封闭与开放等情绪体验,表明大学生的自我体验是多种多样的、复杂的。众多调查资料显示,大学生自我体验的基本格调是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
一项关于大学生自我体验的调查显示,大学生自我体验的基调主要倾向于热情、憧憬、自信、舒畅、紧张、急躁,并且深层次的评价和与社会相联系的评价越来越多,其自我体验更多地与自己的个性品质、社会荣誉、自我在社会中的发展前途等联系起来。另外,大学生的自我体验有时还带有一定的直觉性和情境性。如大学生有时从顿悟和苦思冥想中产生自我情绪体验,有时容易受到小说、电影、美术等文艺作品和突发事件的影响。此外,多数大学生都喜欢自己、满意自己、自尊、自信、好强。对所有涉及“我”的以及与“我”相联系的事情都非常敏感,对立能产生较强烈的情绪、情感反应。
(三)自我调控主动、持久,具有积极性
自我调控能力的养成,是大学生自我意识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大学生的理性认识增强,各种经验增多,在行为过程中常能以社会规范、社会期望和内心信念要求自己,自我控制意识明显提高。
大学生在自我调控方面不仅积极主动,而且能够按照一定的标准和要求长期有效地控制自己的心理、语言和行为,使之服务于理想自我的实现。在以自主学习和自理生活为主的高校环境中,大学生能够科学合理地安排学习、组织活动、料理生活、解决问题,能制订一些相应的计划并自觉付诸行动实施,很少需要他人的督促。
大学生自我调控能力的明显提高,主要表现在自我意识的自觉性、坚持性、独立性和稳定性等方面都有较大的发展。一方面,一些大学生强烈要求独立、自立和自制,渴望摆脱父母、老师的束缚,不喜欢过多地干预、指责、干扰和控制他们的言行。如激烈地阐述自己的主张;喜欢独立思考,不喜欢别人的管教和指点;希望自立自治;乐于自己组织自己的活动;聚在一起探讨问题,交流思想,更新认识,探索人生的奥秘。但另一方面,他们乐于接受新思想,喜欢与别人相处。这些都说明他们自我控制能力的发展具有积极心理特征。
(四)自我形象设计强烈、丰富,具有完善性
多数大学生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了信心、希望,有着对未来美好的向往和梦想,希望能过上一种自由自在的、符合自己愿望的生活,因此许多大学生都有非常强烈的自我设计的欲望。如有人曾对合肥市200名大学生进行调查,发现45%的大学生的愿望为“力争第一”“名列前茅”,而“及格就行”的大学生只占15%。这说明大学生希望自我设计、自我奋斗。在一项关于“需要”的调查中发现,大学生们把“成功与自我实现的需要”放在首要位置,他们渴望自己有所创造、有所建树,向社会展现自己的存在[1]
多数90后大学生向往摆脱过去简单符号化的外在个性,转为更为深入地理解和探索自己——从情绪性格,到观点看法,再到兴趣爱好与天赋,人生诉求。他们向往的,不是做一个与别人相比与众不同的人,而是发现自己天赋,围绕兴趣爱好展开生活,甚至能做匹配工作,同时通过独立思考和体验形成自己的判断和原则,做一个自我认可的不普通的普通人。在具体实践上,他们自身体和时间开始实践自我规划和管理的种种技巧;勤于记录和讲述自己的日常生活以获得自我的关照;他们热衷于通过沙龙、旅行等方式去亲身探索体验以打开自己的眼界;他们也积极探究包括宗教信仰、心理学等在内的方式来获得第三方的自我认知系统。
当然不同年级大学生的自我意识也会有普遍的发展规律。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并不是明显地随着年级而上升的,而是略呈不均衡状态。基本趋势是一年级自我意识水平最高,四年级次之,二三年级最低。大学二年级末三年级初是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转折年级”。因此,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发展是“不断设计—矛盾冲突—趋于完善”的形态。
二、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冲突
(一)“主观的我”与“客观的我”之间的冲突
自我认识包括自我观察、自我分析、自我概况、自我评价等。其中自我评价是核心,是对“自我”各方面进行评估。从自我认识来讲,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冲突主要表现为高估自我和低估自我两个方面。一方面,生活中,不少大学生经常把自己看作是有价值的、令人喜欢的、优越的、能干的人。例如,他们认为自己的外貌是漂亮的,品德是高尚的,人际关系是融洽的,聪明才智是远远未发挥出来的等。相反,他们拿显微镜看他人的短处,把别人看得一无是处。这种“我好—他不好”的人际交往必然造成人际关系紧张。另外,高估自我的人还容易产生盲目乐观、骄傲自满的情绪,认识问题往往带有一定的偏激和固执,且行动目标往往力不能及,在实际行动中遭遇失败和冲突,从而引起情感损伤,严重时还会导致自我扩张的变态心理。另一方面,有些大学生对自己的评价乏信心,自我厌恶,自我绝望,甚至自杀。他们人际交往的模式是怀疑自己的各种能力,限制自己对未来事业及美好生活的憧憬,从而引起严重的情感挫伤和内心冲突。
(二)“独立的我”与“依赖的我”之间的冲突
大学生进入大学阶段便开始独立生活,摆脱了家庭的束缚,有了更多的自主空间。他们一方面渴望独立,以证明自己已经长大;另一方面在心理上又对父母、朋友存在深深的依赖,这两方面相互纠缠便构成大学生自我意识冲突的主要根源。
(三)“理想的我”与“现实的我”之间的冲突
所谓“理想的我”,就是个人理想中的自己,包括自己希望达到的理想标准,以及希望他人对自己产生的看法等。理想的我是完美的、理想化的,而现实的我则是现实中的自己以及别人对自己的实际看法和评价。大学生一般充满理想主义色彩,对自己要求甚高。然而,理想的我与现实的我之间一般都有较大差距,这种差距在一定程度上有积极意义,但当二者发生冲突难以调和时,就会带来很多痛苦与烦恼,进而诱发心理失调,甚至导致自我意识分裂,引起抑郁等一系列心理问题。
(四)“开放的我”与“封闭的我”之间的冲突
大学生一方面渴望与人交往,渴望友谊与理解,并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可,希望有人分享自己的欢乐和痛苦;另一方面出于自我保护的需要,或出于其他一些因素的影响,又把自己的内心紧紧封闭起来,与人交往保持一定的距离。这种渴望理解但又惧怕别人看出自己内心的矛盾冲突,使大学生内心备受孤独的煎熬。
(五)“逆反的我”与“顺从的我”之间的冲突
从自我控制来讲,大学生自我意识的矛盾主要表现为逆反与顺从两方面。逆反心理是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中的一种非理性的产物,其具有以下特征。①盲目性。一些大学生凡事不管正确还是错误,都盲目抵制,反其道而行之;无论是可行还是不可行,只要我想干就干,就随心所欲,不考虑后果,表现出很大的盲目性。②抵触性。大学生的逆反心理与社会的某些行为规范、道德要求不相容,会产生应付、抵制、消极对抗的态度。③放纵性。具有逆反心理的大学生往往听不进别人的忠告、劝阻、批评,我行我素。④极端性。逆反心理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极端性的表露,一些大学生对待别人要求自己做的事情,常常是你让我干,我偏不干。与此相反,有些大学生性格内向,独立能力差,无主见,甘当配角,缺乏独立意识和对问题的独到见解,具有趋同性和顺从性。这类大学生容易接受暗示和受人指使,容易轻信谣言和诽谤,在紧急和困难情况下,常常惊慌失措。大学生由于心智尚未成熟,容易走上逆反或者顺从的极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