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健康(第2版)

第二节 大学生的情绪特点

字体:16+-

——与你的情绪对话

大学期间,赵小健是一个品学兼优的学生,也是一个非常热心于集体活动的人,老师和同学都给予他高度评价,认为他是一个热情肯干,有能力的人。但由于考研时没有发挥好,他意外地没有考上研究生,即将大学毕业的他对将来的路感到彷徨。他看不清自己的未来,而他的女朋友即将去一个人才云集的大公司,移情别恋也不是没有可能……

当其他的同学都主动去投简历、联系工作单位时,赵小健成天借酒消愁,无论做什么都提不起精神,天天闷在宿舍里,甚至天天梦想着时来运转。最后他的同学几乎都找到了工作,而他仍然无所事事,烦恼一天天增加,赵小健感觉自己快崩溃了。

最后,赵小健主动去找了学校的心理咨询师,并在心理咨询师的帮助下走出了失败的阴影,重新振奋起来,终于在第二年的考研中取得佳绩。

故事中的主人公正是我们许许多多大学生的缩影。一个成绩优异、有能力的学生并不一定有健全的人格。如果在一帆风顺和赞扬中成长起来的青年碰到了意想不到的挫折,他很可能由自信变成自卑。这是青年早期个性稳定性较差的特点,往往是他们产生心理障碍的内在根源。

一、大学生的情绪特点

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向青年期的过渡时期,在生理发育接近成熟的同时,心理上也经历着急剧的变化,尤其反映在情绪上。相对于中学生来讲,大学生的情绪内容趋向于深刻和丰富,情绪的表达趋于隐蔽,情绪的变化也逐渐趋向于稳定。主要表现为:一是大学生随着自身的成长与发展,情绪状态逐渐趋于成熟,并接近成人;二是大学生在情绪上仍然存在许多尚不成熟的方面;三是大学生经常表现出一些特殊的情绪反应。具体来说,大学生情绪主要表现出以下特点。

(一)情绪的丰富性和狭隘性

进入大学后,学习、生活的环境改变了,视野扩大了,人际交往和信息交流的面拓宽了,这给大学生情绪体验开辟了新的天地。同时,随着大学生自我意识的不断发展,产生了许多新的需要,大学生的情绪活动也变得丰富多彩,如大学生已经具有了强烈的自我情感(自信、自尊、自负、自卑等)及对理想、事业、工作、学习、友谊、爱情等的高级情感体验,其强度比中学生更强烈,也比中学生更深刻。但是,大学生的所有情感体验,特别是高级情感体验尚存在一定的浅薄性和狭隘性。例如,有些大学生对理想、事业的追求仅仅是因为兴趣浓厚,对工作、学习的热情仅仅是为了追求个人荣誉和利益等。

(二)情绪的稳定性与波动性

大学生的情绪比中学生稳定。中学生的情绪往往受制于外部的刺激,刺激消失,情绪往往也随之消失,较少有情绪的积累。大学生则不然,他们的情绪一旦被激发,即使刺激消失,由此引起的反应也可以持续相当长的时间。这种稳定性给大学生带来了心境化的情绪特点,如一次考试的成功、一场球赛的胜利所引起的愉快的心理体验会在大学生心中持续一段时间,并扩散到其他事物上,仿佛一切都染上了快乐的色彩,“山含情、水含笑”,干什么事都兴致勃勃。相反,一旦染上忧愁的心境,则可能几天都闷闷不乐,干什么事都提不起精神。但是,大学生情绪的稳定性又是相对的,与成年人相比,其情绪的波动性仍很明显,表现为心境变化比较频繁,情绪的起伏性较大。诸如学习成绩的好坏、人际关系的变化、身体健康状况、朋友的来信等都可引起他们的情绪波动,其情绪时而高涨,时而低落,容易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大学生情绪的波动性与其心理发展尚未成熟密切相关。一方面,大学生的生理变化和社会需求都处在高峰阶段,他们会不断产生各种欲望和社会性需求;另一方面,由于生活阅历和知识经验的局限,大学生对社会的复杂性、对自己的欲望和行为的合理性缺乏深刻的认识,因而容易导致心理上的不平衡,反映在情绪上就表现出波动性的特点。

(三)情绪的强烈性与细腻性

大学生的情绪体验强烈,富于**。大学生的情绪具有强烈性、爆发性和冲动性的特点。他们对各种事物比较敏感,遇事容易冲动,或兴奋、激昂,或争吵、反抗,有时盲目狂热,以致做出蠢事、坏事。例如,发生在大学生中的斗殴、杀人或自杀事件,大多是起因于对一些小事处理得不冷静、不慎重,进而发展到激怒或绝望,最后导致意外事件的发生。但是,这种完全失去理智控制的**状态在大学生的行为中还是极其少见的。随着年龄的增长,大学生心理的稳定性、选择性和亲密性也在增长,其情绪体验又表现出细腻、理智的一面,特别是在同知心朋友、异性同学或所敬重的师长交往时,即使有令人不快的情况发生,他们也会冷静对待。

(四)情绪的外显性与内隐性

大学生对外界刺激反应迅速而敏感,喜怒哀乐常形之于色。所以,在一般情况下,情绪的内心体验与外部表现基本一致,情绪呈现出外显性的特点。例如,当所在班级、系或学校在文体比赛中获胜时,学生们常欢呼雀跃、欣喜若狂。但是,由于大学生自制力的增强以及思维独立性和自尊心的发展,其情绪的内心体验与外在表现有时并不一致,表现出内隐、文饰的特点。大学生不再像儿童那样天真直爽、表里如一。例如,有的学生明明讨厌某人,在外表上却装着若无其事甚至很亲热的样子;男女同学之间有时明明有好感,内心里很想接近,但出于自尊或其他原因,反而在行为上表现出庄重、冷淡甚至回避。大学生虽然在心理上存在这种闭锁性,但同时也存在希望被人理解的强烈愿望,他们的真心话和真情,在遇到知心朋友的时候,也会倾诉和表达出来。

(五)情绪的想象性

大学生的情绪常会有不现实的表现,即具有想象性的特点。例如,由于受环境不适应、学习落后、恋爱挫折或人际关系紧张等各种因素影响,他们常常会陷入某种想象的忧虑中,沉湎于负性情绪状态之中,而难以被愉快的情绪所感染。这与其情绪心境化的特点密切相关。

(六)情绪感觉的低次元与理性的高次元

由于大学生的整个身心仍处在迅速发展之中,情绪发展涉及的范围非常大,从低级的感觉到高级的理念,凡是对人具有一定意义的各种不同事物,都能影响大学生的情绪状态。具体说来,在大学生的心理结构中,既有儿童时期留存下来的未成熟的心理成分,又有成人期成熟的心理成分。这两种心理结构通过情绪表现出来时,前者表现为天真稚气,后者表现为老成持重。例如,有的女大学生看到小女孩玩洋娃娃,也忍不住要抱过来抚弄一番;男大学生看到小男孩打弹子球,也不免要玩上一会儿。但当遇到重大问题时,大学生有时却又能深思熟虑。

大学生情绪特点的群体差异性

20世纪90年代末对北京高校当时在校大学生心理状况的调查表明,北京高校大学生具有开放、活泼、富有**,多数学生的情绪状态相对比较成熟、稳定等方面的特点。但在不同的大学生群体中,也呈现出不同的情绪特点。

1.男女生差异

女生的情绪状态具有热情开放、富有**和幻想、敢想敢做等特点;但容易出现抑郁、焦虑、多愁善感等不稳定情绪。男生的情绪状态要比女生相对趋向稳定,主动和敢为性强,更有独立性和刚毅性;但当情绪冲动时,也容易出现情绪失控,行为过激。

2.年级差异

刚刚入学的一年级新生,往往对一切存有幻想,对各种知识领域都充满了疑问与兴趣,对自己的评价往往过于自负,对自己的自我认识和作用缺乏全面系统的分析,处于不定阶段。二年级是情绪波动较大的阶段,这突出反映在大学一年级的新鲜感已经**然无存之后,暴露出大学生在大学生活、学业、人际交往等方面所面临的矛盾冲突及造成的情绪困扰。从三年级开始,学生的情绪自控能力有所增强。他们对大学的生活环境已经基本适应,并具备了一定的情绪自控能力,情绪状态相对比较稳定。但到了四年级后,由于即将走上社会,人生将面临重要的转折,此时的情绪状态再次呈现出矛盾性和复杂性。

3.生源差异

来自农村的学生朴实,好学,意志力强;但由于进入大城市的生活环境,与都市文化形成一定的心理反差;不少农村学生是抱着上大学,跳龙门,在大城市找工作的想法来到高校;一些农村学生还面临着程度不同的经济负担;这些都会造成自卑、焦虑、忧郁、心理压力过大等情绪问题。城市学生绝大部分为独生子女,在情绪特点上,更加开朗、乐观,自我适应性较强,但同时存在的问题是,由于在家庭中备受关注,造成一些学生责任意识淡薄,学习缺乏动力,心态浮躁。

二、大学生情绪健康的标准

健康的情绪是健全人格的必要条件之一。一般而言,情绪的目的性恰当、反应适度,不带有幼稚的、冲动的特征,符合社会规范的要求,就是情绪健康的标准。作为大学生的我们,也应常常警惕自己的情绪是否健康。

心理学家瑞尼斯等人提出健康情绪的6项指标。

①发展出某些技巧以应付挫折情境;

②能重新解释与接纳自己与情绪的关系,不会一直自我防卫,能避免挫折并安排替代的目标;

③知觉某些情境会引起挫折,可以避开并找寻替代目标,以获得情绪满足;

④能找出方法,缓解生活中的不愉快;

⑤能认清各种防卫机制的功能,包括幻想、退化、反抗、投射、合理化、补偿,避免成为错误的习惯,以致防卫过度,造成情绪困扰;

⑥能寻求专家的帮助。

对大学生来说,健康的情绪具体表现为:一是积极的、正向的情绪占主导地位;二是情绪稳定;三是具有自我调节情绪的能力(及时整理情绪、合理地宣泄情绪);四是具有自我控制情绪的能力,能适时、适地、适度地表达自己的情绪。

关注自我的情绪健康,我们需要知道产生某种情绪的原因,与情绪“对话”是深入了解自我情绪的重要途径。这时,我们不妨问自己如下几个问题:

①我如何描述自己的情绪?

②是什么人(事)让我有这样的感受?原因是什么?

③我的情绪与事实成正比吗?

④这些情绪与过去的经历有关吗?

⑤我允许自己有这样的情绪吗?如果不能,那又是为什么?

最后一个问题通常让我们发现,有些感受是我们不愿意承认的,因为这样会暴露自己的“弱点”。比如,这几天你不太开心,经过思考,发现这是因为一位同学借自己的钱不还,自己感到很生气,但你却并不愿意承认,因为这种情绪会令你觉得自己“小心眼儿”。此时,最关键的是要提醒自己,你也是人,自然有“人之常情”的反应。如果你多和其他人沟通就会发现,原来别人也有相同或类似的感受,只是大家都不愿意承认罢了。经过深入地与情绪“对话”,我们可以更好地识别和了解自己的情绪是否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