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时感受积极的生活
一头驴不小心掉进了一口枯井里。它哀叫着,希望主人可以把它救出来。由于枯井又小又深,他的主人绞尽脑汁也没有想到什么办法,最后还召集了邻居们帮忙出谋划策。大家商量了许久,还是没有想出什么好的办法。最后邻居劝农夫说:反正驴也已经老了,掉到枯井里又受了伤,救出来用处也不大,而且这口井早晚也得填上,不如索性把井给填了,然后重新去买头驴。
农夫听着也有道理,于是决定放弃。并请大家帮忙一起将井给填了,也正好将驴埋了,消除它的痛苦。
农夫和邻居们人手一把铲子,开始将泥土铲进枯井中。第一铲泥土落到枯井中的时候,这头驴似乎意识到了自己的处境,叫得更凄惨了。但之后这头驴反倒安静下来了。农夫好奇地探头往井底一看,出现在眼前的景象令他大吃一惊。
当铲进井里的泥土落在驴背上时,它将泥土抖落在一旁,然后站到铲进的泥土堆上面!
就这样,驴将大家铲倒在它身上的泥土全数抖落在井底,然后再站上去。很快地,这只驴便上升到了井口,然后在众人惊讶的表情中走出了枯井!
心态就像一座山,一面朝南,写着“积极心态”,另一面朝北,写着“消极心态”。积极心态充满阳光,可以使你达到人生的顶峰,而消极的心态经常阴郁,会使你一生贫苦和不幸。什么是积极心态?积极心态是一种生活态度,就是面对工作、问题、困难、挫折、挑战和责任,从正面去想,从积极的一面去想,从可能成功的一面去想,积极采取行动,努力去做,认真体验成功。我们的生活也经常有不尽如人意的时候,也会时不时地掉进“枯井”,甚至祸不单行,被逼到“绝路”。这只驴此时可能有两种思维,一种是消极思维,即把全部的心思都放在“我要被活埋了”这个想法上,越想思维通道越窄,越想越气愤,把心思一味放在害怕、愤怒、抱怨、哀号上,等待它的就是埋葬;另一种是积极思维,即我要想办法走出去,主人肯定会想办法帮助我。当泥土落下来时,它认为这是主人帮助它的一种办法,于是用抖落身上的泥土和移脚踩在泥堆上的动作配合主人的行为走出了枯井。
一、积极关注
图13-1
大家看图13-1中的两幅图,左边一幅图你看到了什么?是年轻貌美的少妇,还是满头白发的老人?再看右边的一幅图,你又看到了什么,是枯叶,还是**?同样的图画,每个人的关注点不同。有的人倾向关注整体,有的人倾向关注局部。就像生活中,同样的事件,有的人选择关注积极面,有的人选择关注消极面。
曾经有一位老人,她有两个儿子,一个晒盐,一个卖伞,两个儿子都很孝顺,可老人却天天忧心忡忡,晴也哭,阴也哭。天晴时,担心二儿子怎么卖伞;天下雨时,又担心大儿子怎么晒盐。老人郁郁寡欢,身体憔悴,日子过得非常忧郁。后来有一位智者告诉她:“老人家,你应该高兴才是。天晴时好晒盐,你应为大儿子高兴。下雨时好卖伞,你应为二儿子高兴,哪一天都是好消息呀。”这个老人觉得很有道理,便调整自己的关注点,从此摆脱了烦恼。
有这么一个调查,问人们,对你来说什么更为重要?是更多关注你的缺点还是优点?大多数人说关注缺点更重要,在中国60%的受访者觉得关注缺点更重要,24%的人觉得优点更为重要。[2]传统文化要求大家发现自己的不足,改正自己的缺点,完善自己的品质。这些都要求我们首先关注自己的消极因素,所以我们习惯关注缺点,习惯关注不足,习惯关注问题。于是我们也常常感觉到压力,感受到无助,体验到痛苦,或许这就是中国人不快乐的根源吧!
既然,我们知道选择积极关注点的人更快乐,那么在生活中,我们应该怎么调整自己的关注点呢?记住,无论什么事,要关注好的、积极的、有潜力的一面。
(一)不断重复和强化积极点
习惯法则认为,你不断重复一个想法或行为,最终它就会成为一个习惯。如果你不断以积极的方式思考和做事,你就会完全控制自己的潜意识。很快,你就会很容易、很主动地以这种方式思考和行动。凭借毅力和重复的力量,你会养成新的思考和行为习惯。在生活中,不断重复和强化自己的积极因素和积极体验。
◇我有哪些优点?
◇我喜欢什么?
◇我成功之处在哪?
◇和过去比我有哪些积极的变化?
◇我有哪些潜力?
◇我有哪些快乐的体验?
◇我有哪些好朋友?
◇我某某朋友的优点是什么?
◇我的专业优点是什么?有什么样的潜力?
◇我喜欢学校什么?
(二)用积极点替代消极点
有一个宝石商人花了10万元买了一块玉石,回家后切开一看,全是白色的斑点,是最劣质的玉石。这个玉石从10万元钱变成100元钱,商人把它扔在一个角落里。一年过去了,两年过去了,三年过去了,到了第五年,有一天一个朋友作了一幅画,然后题了一句话:“风雪夜归人”。他一看顿悟了,马上跑回家,把他的那个垃圾石头拿出来进行雕刻,白色的斑点雕刻成雪花、月亮、树、一个老头戴着斗笠,拄着拐杖,夜晚回家,叫《风雪夜归人》,两天两夜雕刻完以后,拿到市场上,100元变成了1600万元。
任何事情都具有两面性,积极和消极不是绝对的,积极因素中存在消极的东西,消极因素中也蕴含着积极因素。同样是白色的斑点,关注点不一样,其价值相差几万倍。替代法则指出,你可以用积极点替代消极点,或在消极点中寻找积极因素。
二、积极选择
很多时候我们都能听到身边的人感慨,生活没有选择。其实从懂事起,我们一直在做选择,只是有时我们在无意识中作出了选择;有时我们迷迷糊糊作了选择;有时慌慌张张作了选择;有时拖延或不去作选择,等待上天的安排。只要我们有选择就会有冲突、有矛盾,那我们就会进行自我对话,你的自我对话模式决定了你的选择。肯定的、鼓励的、充满期待的对话模式容易使人做出积极的选择;相反,否定的、质疑的对话模式容易使人作出消极的反应。
就像故事里的驴,第一铲泥土落到枯井中的时候,这头驴似乎意识到了自己的处境,叫得更凄惨了,但之后这头驴反倒安静下来了。这个过程是驴通过自我对话进行积极选择的过程。面对生死攸关的一刻,面对众人的抛弃,驴并没有选择自暴自弃、听天由命,而是机智地想办法求生,它选择了将坏事变成好事,把将埋葬自己的泥土踩于脚下,给自己铺设了一条求生之路。因此,积极的选择能够给予我们希望,将我们引向光明。当然,选择之后,不要后悔,要对自己的选择负责任,坚定地做该做的事,让选择的结果朝积极的方向发展。
三、乐观解释
对于事件的解释也是每天自我对话的内容,如事件怎么会这样发展,成功或失败的原因是什么等。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都会形成对事件的习惯性解释方式——解释风格。解释风格可以由测量归因方式的问卷(ASQ)进行测量,通过内部性、稳定性和整体性3个维度进行测评。
解释风格分为对好事件的解释风格和对坏事件的解释风格。对好事件的乐观解释风格就是将成功的原因归为能力等内部的稳定的因素,会增强我们的自尊感和自信心,诱发积极的情绪,从而继续趋向更高的成就任务;对坏事件的乐观解释风格是从外部不稳定的具体原因进行解释,这样不会产生消极情感,不会丧失信心,并坚持继续其他任务。后来解释风格加入了无助性模型,无助性模型提出人或动物在不可控的厌恶事件之后变得很无助,表现为被动和无反应性,这些仍表现为外部的,但有可能是稳定的长时间的外部原因。
就像故事里的驴,当第一铲泥土落到它背上的时候,它就对主人的行为进行解释了,不同的解释就引导它出现不同的行为。
表13-1 乐观与悲观的自我对话模式
乐观的解释风格,是一种积极的自我对话模式。研究表明,乐观的解释风格比乐观特质更能影响行为的主动性。[3]虽然对于悲观主义者,乐观的解释风格可能会使他低估未来坏事件的可能性,但更能够收获自尊心和自信心,能够得到积极的体验,形成积极乐观的心态。
四、积极评价
每天,我们与自己的对话中大量是关于对自己和他人的评价。每个人自我对话的方式都具有自身特定的规律,有些人倾向于积极的自我对话,肯定、鼓励,关注问题的解决。例如,自我对话中一直出现“我是一个很有用处的人”,你的潜意识中便会呈现一个有用处的你的形象,然后它竭尽所能影响你的思想和行为,使你在现实中真的有所作为;有些人却习惯消极的自我对话,怀疑、贬斥、纠结于此无法自拔。例如,一位大学生参加学生会主席竞聘时自我对话中一直出现“我不行,我没有其他人优秀,肯定竞选不上”,他在竞聘演说中就会呈现一个竞选失败、垂头丧气的场景,结果不言而喻。
积极评价的自我对话首先要给自己输入一句积极的评价语句,然后用一句话去肯定和鼓励。例如:“我是一个受欢迎的人。”“没错,大家都对我很好,上次民主推优得票还全班第一呢。”
如果第一句话输入的是一个负性的评价语句,后一句用“虽然……但是……”语句,然后再跟上肯定语句。例如:“我长了一个痘痘,把脸都弄花了。”“虽然长了一个痘,但不影响我这俊俏的脸蛋。”“对呀,况且别人不一定会注意到我的痘痘。”
五、积极暗示
暗示是使用频率最高的自我对话模式,我们几乎无时无刻不在进行自我暗示。每天早晨醒来的一瞬间要与温暖舒适的床做分离,摁掉闹铃的片刻,你给自己的对话决定了你一天的状态。你给自己什么样的对话?有想过吗?有些人会想:好烦啊!又要上课。如果你一起床给自己这样的暗示,那你的**瞬间灰飞烟灭,一整天将在心烦中度过。而如果你用的是积极的心理暗示,如“又是新的一天了,我觉得很愉快,精神很好,今天我一定能够顺利得完成任务”。这样积极的暗示一定会让你一天信心十足,充满干劲,自然能够收获好的结果。
佛利芒特曾对自己说:“我可以在蜿蜒的落基山脉中找到一条路径,用铁路将大西洋和太平洋连接在一起。”最后,他成功了。拿破仑对自己说:“我可以翻越阿尔卑斯山。”他也成功了。[4]这些伟人的事迹是我们最好的榜样,像他们一样给自己积极的暗示,然后一往无前去努力奋斗,成功终将会属于你的。
在自我对话中,积极的语言会引导我们朝积极的方面思考与前进;消极的语言则会使我们意志消沉,消磨我们的斗志。因此要学会构建积极的自我暗示的对话模式,始终坚信“我能行”“我能够做好”“我一定成功”等。当遇到较大挫折时,安慰自己“一切都会过去的”“已经渡过了很多难关,这次也一定能顺利渡过”等。
自我暗示的原则
简洁:默念的句子要简单有力。例如,“我是独特的”“我是最好的”“我是最棒的”“我一定行”“我要,我能,我一定会”,等等。
明确:不要模棱两可。模棱两可的暗示会使自己无所适从,起不到暗示的功效。
正面刺激而非反面刺激:此点至为重要。如说“我不会失败”,这里虽未说你接受失败,但是“失败”两字就是一种消极的刺激,会在你的潜意识里产生不良影响。因此,应该正面说“我必会成功”。
真正的信念:你真正地相信,这相当程度上来自于可行性。
想象(逼真):要在脑海里清晰地形成意象。暗示更多是一种形象显现,而不是逻辑推理的结果。所以需要想象加体验,如“要想成功首先应看到成功的样子,如毛泽东等那样”。
感情:没有感情的注入,对潜意识地刺激是苍白无力的。
六、积极期待
经常听到别人说这么一句话:我一直担心的事情真的发生了。这不是巧合,这是你潜意识里的担心通过努力使你“如愿以偿”。其实很多人的担心就像巫师的预言,在未来的某一天真的应验了。
有两只猴子,老猴子和小猴子一起喝可乐,老猴子拿着可乐咕噜咕噜一口气就喝完了,可是他还觉得不过瘾。老猴子就对小猴子说:“你帮我买一瓶可乐回来。”小猴子欣然答应老猴子后就走了,1小时后小猴子没有回来,2小时没有回来,3小时还没有回来。老猴子想了想,我把小猴子的可乐先喝了,等它买回来以后,把买回来的可乐还给它不就得了,于是老猴子正要把手伸向小猴子的可乐瓶的一刹那,门背后小猴子跳出来,指着老猴子说:“我早就知道你想喝我的可乐。”小猴子根本没有去买可乐,而是一直藏在门背后,用一个错误的概念期待了3小时,来见证这个结果的发生。
我们处于不断与他人互动的世界中,对他人的行为有着自己的期待,期待的结果也影响着我们的心态和行为,所以我们在态度上要对他人进行积极期待,言行上要对他人进行肯定和鼓励。
台湾作家林清玄当年做记者时,曾经报道了一个小偷作案手法非常细腻,犯案上千起,第一次被捉到。他在文章的最后,情不自禁地感叹:“心思如此细密、手法那么灵巧、风格这样独特的小偷,又是那么斯文有气质,如果不做小偷,做任何一行都会有成就的吧!”没想到,他20年前无心写下的这句话,却影响了一个青年的一生。如今,当年的小偷已经是台湾几家羊肉炉店的大老板了!在一次邂逅中,这位老板诚挚地对林清玄说:“林先生写的那篇特稿,打破了我生活的盲点,使我想,为什么除了做小偷,我没有想过做正当事呢?”回头想想,如果没有林清玄当年对小偷的“欣赏”、对他积极的期待,恐怕也就不会有他今天的事业和成就。
七、积极体验
要想拥有幸福,就要体验积极的状态,让自己一直处于积极的情绪体验中,在其中收获成就感、快乐和幸福。
(一)寻求高峰体验
高峰体验就是在最佳状态时感受到一种发至心灵深处的战栗、欣快、满足、超然的情绪体验。这是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独创的一个概念。它由于产生的突然性、程度的强烈性、感受的完美性、结构的同一性、保持的短时性让大家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处于高峰体验中的人有一种比其他任何时候更加整合的自我感觉,即自身各部分非常良好的协同运作,更少出现内在的矛盾和摩擦;处于高峰体验中的人能够与世界、与环境和与别人更好地融合。例如,处于热恋的双方更加亲密地融为一体,而不再是两个人;处于高峰体验中的人通常感到正处于自身力量的顶峰,正在最佳地、最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潜能。
高峰体验来自爱情,来自审美感受,来自某种体育活动,来自创造冲动和创造**,来自意义重大的顿悟与发现,来自成功时的忘我。不过,不是生活的任何情形都可以产生这种体验,只是在人们处在日臻完美、实现希望、达到满足、诸事顺心之类的完满状态时,它才可能出现。作为大学生,我们可能因一个活动的成功组织而产生高峰体验,也可能在一次球赛中获得类似的感受。既然高峰体验能在任何人身上发生,我们没有理由不去寻求高峰体验的感觉。当你做一件事情能够做到全神贯注,与环境和团队的高度融合,能够激发自身的潜力,就容易找到高峰体验。
(二)体验愉悦和快乐
愉悦是一种情绪,是能够深入内心深处的,让你的整颗心都感受到深层的喜悦的一种积极心理状态。它可能是花香或和自己喜爱的异性的接触带来身体的快感,可能是由一首喜欢的歌、一幅画或一首诗带来的享受,可能是自己喜欢的球队取得胜利时的激动,也可能是自己或团队完成某项任务时的成功体验。愉悦可以是强烈的、激动的、突然的,这种愉悦称为欣喜或狂喜,如网球运动员夺冠时的**;愉悦也可以是安静的、柔和的、弥散的,这种愉悦称为满足或宁静。
我们虽然经常关注此时此刻的愉悦,但也经常体验着过去和未来带给我们的愉悦。其实生活中体验到的大部分愉悦之感并不是源于此时此刻,而是源于对过去的回忆和对未来的期望。心理学家丹尼尔·卡尼曼提出峰—终理论,他认为,当我们回想过去的愉悦时,我们的记忆主要受高峰时的感觉(高峰体验)及结束时的感觉的影响,也就是我们对过去愉悦的回忆并不忠实于事实的原貌,会忽略整个体验是愉悦的还是令人讨厌的,或过程持续了多久。这就告诉我们在从事某些事情时应建立高峰点和好的结尾,当过后回忆它的时候,我们的记忆就“有所侧重”了。
(三)让生活充满秩序
充满秩序的生活会让人有安全感。想象一下,每天起来后,房间乱成一团,早餐还没做,时间却快来不及了,想着一堆乱糟糟的未完成的任务,却不知从何做起,会有怎样的心情呢?一定会感觉糟透了吧。若每天起来,无论是环境还是内心都井然有序,知道应该做些什么,如何做,你会有什么样的感觉呢?一定觉得自己有掌控生活的力量,不会有多余的担心,此时我们充满了安全感。
如何让自己的生活有秩序呢?可以试试每天给自己列一个清单。
◇今天要做哪些事?
◇给这些事的重要程度排序和完成急迫程度排序;
◇这些事该什么时候做,可以完成到什么程度?
◇今天可能遇到哪些困难?
◇今天还有多少空闲时间,可以做哪些放松的事?
每天起来后,按照清单安排一天的生活,会感觉生活中没有太多未知的危险,就会少了很多忧虑和担心。除此之外,善于处理好小事,减少混乱,也是让自己保持积极状态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