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健康(第2版)

第一节 压力和挫折概述

字体:16+-

——拨开迷雾,认识困境

小郑是一名大一新生,家境宽裕,父母长辈都很疼爱他。进入大学后,开始寄宿生活,他突然发现自己完全无法适应。他不懂洗衣服、叠被子,也不喜欢食堂的饭菜,这些生活上的琐事让他感到烦躁不安。同时,他发现高中时期的好友慢慢地失去了联系,他又不愿主动与大学的新同学交流,甚至连同宿舍的舍友都很少讲话,渐渐地他觉得自己变得越来越孤单。这种情况一直维持了一个学期都没有好转,他开始厌学、逃学,经常不请假直接离校回家,辅导员多次谈话都不起作用,他甚至向父母亲提出要退学,父母亲对此也不知如何是好。

离开熟悉的家人和朋友,进入一个新的环境是大一新生不可避免要面对的问题。在新的环境里,有些因素可能让人无所适从,当不能适应环境的变化时,必然会感受到生活带来的压力,加上没有建立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必然导致情绪问题。

一、关于压力

人的一生总要面对各式各样的压力,有些人被沉重的压力阻碍了前进的步伐,有些人却能直面压力的挑战迈向成功。进入大学生活之后,我们需要面对诸如升学考试、上台演讲、就业面试等具有重要意义的生活事件,压力油然而生。如此看来,压力如空气一般无所不在,那么压力究竟是什么呢?

时常让我们觉得困扰的“压力”最初源自物理学上的一个概念,坎农(W.Cannon,1932)最先将其应用于社会领域,紧接着汉斯·塞利(HansSelye)将压力的概念引入医学和心理学领域,此后压力逐渐成为众多心理学者们争相研究的对象。

我们将压力定义为“个体与外界压力情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通过认知与评价产生的高度唤醒状态及一系列身心反应”。从定义中可以看出压力包括3个要素:①压力源,即压力情境或事件。如上诉案例中的小郑大一入学后适应不良、人际紧张的关系就是他的压力来源。②压力反应,即个体在面对压力源时产生的生理、心理和行为变化。小郑在适应不良后心里难过、觉得孤单的感受就是他的压力反应。③压力应对,个体在压力情境中采取的应对策略。小郑在压力下选择逃避、厌学、逃学,甚至想退学,这是他对压力情境下的消极应对策略。

在了解了压力的含义后,还要对压力的基本过程有个清醒的认知,才不会产生盲目心理和畏惧心理。拉扎鲁斯(Lazarus)提出的第一个完整的、用以解释压力基本过程的心理学模型——“压力认知交互作用模型”,认为心理压力过程由4个基本环节构成:潜在压力源、对潜在压力源的认知评价、应对和压力反应。其中认知评价与应对这两个中介变量决定了个体是否会产生压力反应。在小郑的案例中,大学的新环境是一个潜在的压力源,如何认识和应对这个潜在压力源就决定了个体是否会产生压力反应。很显然,由于小郑对这个压力源有着不良认知,采取了不适合的应对方式,因而产生了压力反应。

图14-1 拉扎鲁斯压力四环节

二、关于挫折

人生的旅途不会总是一帆风顺,不会有人总是成功,也不会有人总是失败。当遭遇失败时,我们会体验到一种消极的内心体验,这种内心体验即是挫折感。生活中遇到挫折是不可避免的,有些人在挫折中迷失一蹶不振,有些人在挫折中越挫越勇。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挫折也是无处不在的,班级干部的竞选失利、课堂演讲的羞怯表现、期末考试的不如意等,都可能让我们短暂地迷失于挫折的伤感中。挫折亦可大可小,它可能会影响我们的一生,也可能只是生活中的一段小插曲。

那么要如何定义挫折呢?勒温(Kurt Lewin)等人认为当个体的需要得不到满足时,会产生挫折体验;马斯洛和罗杰斯认为挫折是个体的“自我实现”需要受到压抑时产生的。我国学者朱智贤将挫折定义为“个体从事有目的的活动过程中遇到障碍或干扰,致使个人的动机不能实现、需要不能满足时的情绪状态”[1]。

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观点,综合起来,我们将挫折定义为:个体的既定目标受到阻碍或干扰,需要不能满足时,产生的不良情绪体验及相应的心理、行为变化。

挫折概念包括3个要素。①挫折情境,即引起挫折的原因或环境。上述案例中的小郑在大学校园里遇到自己不会的事和人际困难都是他的挫折情境。②挫折认知,指个体对挫折情境的知觉、认识和评价,认知的对象既可以实际存在的也可以是想象的情境。在挫折中,小郑或许会认为都是自己没有能力才会导致无法适应大学生活,这样的消极认知就可能导致消极的反应和应对。③挫折反应,指个体伴随挫折认知产生的心理和行为变化。小郑在挫折情境中采取了逃避挫折、逃学等行为。

图14-2 挫折的三要素

三、大学生压力和挫折的类型

小许在高中时是一名勤奋好学的好学生,成绩优异,深受长辈的喜爱,家长、老师、朋友都对他寄予厚望,但是在面对高考这一重要的人生转折点时却因为紧张而发挥失误,没有进入理想的大学。进入大学之后他经常去图书馆自习,但是学习效率却不高,经常走神。每到考试的前一周就会开始焦虑不安,饮食不济,难以入睡,晨起早醒;在考试时心跳加快,心悸头晕,不能正常完成答卷;常在考试结束后也无法回忆考试的经历,并且经常梦到高考失利的场景。

进入大学,学习依旧是大学生的生活主题,然而这平常的学习却也能带来许多压力。小许因为自身期望过高,高考却因失误而成绩不佳,从而内心产生波动和不安,以至于在大学时每到考试前便感到焦虑不安,睡眠和饮食都出现问题,考试中也无法正常答卷,产生严重的考试焦虑症,这些都是其内心压力引起的。

进入大学校园后,大学生们面对的环境产生巨大的改变:第一次离开家,离开父母亲人,离开熟悉的生活环境;开始结交新的朋友,开始自己的住校生活,学会如何与舍友共同生活;开始适应与高中不同的新的课堂组织和教学风格;对自己的经济状况承担更多的责任。多数大学生可以顺利完成这些转变,但仍有部分大学生在转变过程中会经历一定程度的焦虑和混乱。大学生压力和挫折的来源,可分为学业型、人际型、恋爱型、适应型、就业型及其他。

(一)学业型

学习是大学生的主要任务,也是大学生的主要压力和挫折源。大学学习专业性强,注重自学能力、分析能力和独立精神的培养,一部分学生受思维定势的影响,学习方法仍停留在中学的模式上,尤其是不知道如何安排充足的自由时间,这就容易使他们感到无所适从,严重影响其学习。目前,分数作为衡量学生学习效果的主要评价标准,所以大学生的学习压力和挫折,往往表现为某学科的成绩不够理想。有调查表明,学习挫折在大学一、二、三、四年级中分别达51.7%、64.9%、45.5%、28.6%。学习压力和挫折直接削弱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据另一项调查显示,大学生遭受学习挫折后,“难过”占41.6%,“担忧”占31.7%,“不安”占26.2%,“紧张”占19.2%,“难堪”占16.4%,“气愤”占16.4%;选择“无所谓”的比例仅为6.1%。

在大学中,学业问题最易困扰两类人群。一类是老师家长们口中的天之骄子。表面上看,他们成绩优异,无懈可击,实则长期被竞争压力困扰,处处唯恐落人之后,早已把自己逼入心理绝境。另一类是徘徊在及格边缘的学生。他们焦虑自卑,始终找不到追赶其他同学的途径,心理负担越重,成绩越差,恶性循环,最终不可收拾。

家天从小到大,都是周围大人们教育孩子时举的正面典型。他是大学班级里的班长,每学期考试总分都是第一名。在同学眼中,家天踏实、勤奋、礼貌、周到,近乎完美。然而为了做到这个完美,家天的生活过得并不轻松。他时常一学起来就不吃不睡,一遍遍地看书,直到看不进去;英语课的一个随堂发言,他都会在宿舍里反复准备几十遍,到了神经质的地步。

在强大的压力下,家天爱上了喝酒。一旦有机会喝起来就停不住。酒后他会变成另外一个人,什么事情都不顾,且攻击性很强。好几次因酒后打架被学校批评,还喝醉耽误考试。

从这个个案可以看出家天是个有完美主义追求倾向的人,为了做老师家长口中的天之骄子,对自己要求很苛刻,行为克制,精神紧张,长期被竞争压力困扰,处处唯恐落人之后,早已把自己逼入心理绝境。

(二)人际型

大学生生理和心理日渐成熟,自我意识迅速发展,产生成人感和独立意向,心理的闭锁性较强,不轻易同家长、教师进行心理交流,不愿事事依赖成人,希望独立自主,而且富于幻想,对新鲜事物充满希望。尽管他们思维的独立性有一定的发展,常常提出疑问和不同意见,但是他们的社会阅历较少,面对新的学习生活环境的一系列变化、人际交往范围不断扩大的新情况,往往一筹莫展,充满迷惘;对人与事的看法和想法容易情绪化、主观化,而且思维方法带有片面性和表面性,在与同学、朋友、老师等交往中遇到矛盾时,往往不知如何化解,这种挫折称为交往挫折。

小吴,女生,学习成绩在班上排名第一。但她自卑,看不起自己。在公众场合不敢发言,跟别人交流时总不能恰当地表达自己,尤其是跟老师或陌生人谈话,总觉得十分局促,举手投足不知如何是好,并且脸红得很厉害。她很羡慕别的同学在公共场合能够从容不迫,侃侃而谈。强烈希望改变自己,虽然做过很大的努力,但一直得不到明显改观,内心非常苦恼。从高中到大学很少与异性同学交往,别人评价她是个冷漠、孤傲的人。从小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习惯,因此,在成长和交往的过程中,朋友越来越少,慢慢地脱离了群体,把自己封闭起来。后来开始反省自己,自责,觉得都是自己的错。时间一长,发现自己好像已经没有脾气了。不管跟谁发生矛盾,都以为是自己的错,然后深深自责,或者把怨气都闷在心里。总觉得难以与周围的同学建立一种和谐的关系。

小吴遇到的心理问题,是由人际关系问题引发的心理压力。人际型压力产生的原因可以从上述实例中充分展现:一是过分地以自我为中心,把自我与群体、社会隔离开来;二是过于以他人为中心,事事自责,迷失和忽略了自我;三是由于个性中人际沟通能力的缺乏,从而在现实生活中迫切感受到社会适应性压力;四是与个体格格不入的环境必然给个体带来更为巨大的人际性压力,如果应对或自我评价不当,很有可能带来某种程度上的心理问题;五是在受挫后,极易滑向消极的应对方式和错误的自我评价,使心理问题不断趋于严重化。

(三)恋爱型

对爱情的渴望也常常折磨着大学生。应该说,爱情对于大学生是非常正常的需求,但是,由于现实因素的限制,很多大学生往往难以得到爱神的垂青。我们从大学校园BBS上公开征友的信息来看,女生选择男朋友的标准往往是“阳光帅气,身高175厘米以上”,而男生择友的标准也往往是“外表美丽、性格温柔”。不可否认,近年来大学生的恋爱现象越来越具有追求感性和物质化的倾向,加上大学生恋爱动机的差异、恋爱过程中交流沟通技能的欠缺等原因,一些大学生也会遭遇恋爱挫折。

小凯和小玲都是校学生会的干部,平时经常在一起工作,慢慢地小凯发现自己爱上了聪明活泼的小玲,当他鼓起勇气向她表白的时,小玲说自己已经有男朋友了。小凯内心无比痛苦,上课无法集中注意力,工作也无法及时完成,并且总是莫名其妙地对小玲发火。他自己也知道这样不对,可就是没有办法控制自己。

小凯遇到的心理问题,是恋爱失败引起的失落感与挫败感。对大学生来讲,恋爱关系不仅仅是一种人际关系,更重要的是大学生自我价值和自我认可的基础,失恋不仅仅是失去了感情的寄托,更重要的是自信心受到打击,从而产生心灰意冷、郁郁寡欢等消极情绪反应和自责、自弃等消极行为。小凯面对这样的困境,不能够使用积极有效的方法缓解自己的压力,加重了自己的情绪问题,最终影响到自己的学习、工作和生活。

(四)适应型

适应型压力和挫折一般多集中于大学新生和毕业生,面对新的生活环境、新的生活模式、新的角色冲突、新的机遇和挑战,过去简单的应对方式无法再适应各式各样层出不穷的问题。属于适应型范畴的压力和挫折会让个体产生角色模糊的错觉,即对个体自身承担的社会角色没有清晰的认识,不能明确现实的处境和对未来的期望,没有目标,进而感到茫然、不知所措。

小如在上大学之前没有集体生活的经验,一切由父母料理,学习成绩很好,老师喜欢,父母也高兴。可上大学后这些优势都不复存在,她发现同学们懂很多东西,会玩,会学,会生活,而自己则像一个不到10岁的孩子似的无知,觉得自己处处不如人,很痛苦,很自卑。尤其是3个能说会道的舍友都是闽南人,她不会说闽南话,不能与她们交流,她感到很孤独,很寂寞,觉得自己万分痛苦,快要发疯了。

本案例属于典型的“大学新生适应不良”问题,造成小如环境适应不良的原因主要有家庭环境和个体因素两个方面,父母的教育思想和言行是希望她“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学习成绩好就行。为了让孩子专心学习,父母代劳了许多本该由孩子自己承担的责任,在看似爱护实则剥夺了孩子成长权利的过程中,孩子被养成了温室里的花朵,既自负又脆弱,抗挫折能力极差,一旦遇到困难,就会自暴自弃,自我否定,从而使身心均遭遇困扰。而她自身也存在抗挫能力差、人际交往能力不强以及一些性格弱点等问题,致使她陷入深深的情绪困扰中,迷失了自我,产生巨大的人际压力。

(五)就业型

有人将大学视为踏入社会前的一场磨炼,它给予我们四年时间从懵懂的学生逐渐过渡为成熟的大人。在高考结束后的择校过程中,我们当中就已经有人在考虑毕业后工作的问题,而大三、大四的学子们更是为了即将面对的就业问题而忧心忡忡。由于过分担心毕业后应该选择什么样的工作,担心是否能够找到理想的工作、是否能够胜任该工作,临近毕业的大学生常陷入对未来工作的预期焦虑中。缺乏面试技巧的训练,也会造成在临场时的过度紧张。

李新是一个本科生,大学里学的是令人羡慕的国际贸易专业,曾梦想做一个像俞世伟那样跨越欧美、走遍世界的大牌商人。毕业后认为到北京更有发展,更能“与世界接轨”,于是,放弃了父母为其找好的工作,与同学结伴来到北京。北京的工作机会果然多极了,但找工作的人更是数不胜数。刚开始,李新和同学比赛要找到一个更接近理想的单位,一个多月过去了,简历投出20多份,有回音的只有2份,面试后又无音信。面对着强手如林的职场、眼花缭乱的招工单位,李新和同学茫然了,但又不甘心,继续找下去。又是一个月过去了,依然没有回音。眼看家里带来的钱花掉一半了,李新可真着急了。难道找工作真这么难吗?当初那么令大家羡慕、父母骄傲的专业就这样被冷落了吗?回到家乡,如何面对江东父老?可不回家在北京接着漂到什么时候?

李新的压力即属于就业型压力,他的问题出在目标过高导致的期望落差,以致产生心理压力。理想太远大,现实太残酷,理想与现实的差距是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在差距之下,自然容易心灰意冷、抑郁苦闷,焦虑不已。

就业型压力主要来源于个体的自身主观原因,如案例中李新自身目标过高,还有自卑、自傲、固执、心态浮躁、盲目等主观原因。不仅如此,就业型压力还由客观原因造成,如就业需求少、需求与供给不平衡、就业单位要求多等原因。

(六)其他

除了上述压力与挫折的来源外,日常烦恼、经济压力、情绪困扰、个性因素等也会造成大学生的困扰。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压力的主要来源之一就是日常生活琐事的烦扰,如每日需要早起、食堂的饮食不合口味、体重日渐增加、撰写学术论文、经济来源等,如果看待这些日常生活事件的方式不当则会引起个体消极的生活态度和烦躁的情绪反应。此外,强烈的情感波动、不良的情绪体验、耐挫能力差、挫折易感性强等也是造成大学生感受到压力与挫折的原因。

学生压力量表

学生压力量表是霍姆斯和拉赫的社会再适应量表的修订版。针对每个事件都给出了一个分值,用以表征一个人面对这种生活上的改变时所需的再适应的总量。分数等于或高于300分的人存在健康风险。分数在150~300分的人在两年内有一半的概率发生严重的健康问题。得分低于150分的人有1/3的概率健康恶化。在本学期内分三次计算一下你的生活变化单位(LCUs)的总值,然后将这些分数同你健康状况的任何变化求一下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