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享受幸福生活
老师,怎么办?我觉得我时常很紧张,焦虑,有压迫感的时候就觉得胃不舒服。去医院看了,诊断说是心理的原因,大脑皮层的反应导致肠胃不舒服。我觉得都快成条件反射了,环境导致了生理上的不舒服,对平常的生活有很大的影响,有时候难受到精神没办法集中,我该怎么办,或者怎么改善这种情况?
不知道上述的情况,在我们的生活中是否会出现呢?我们可以看到身心状态对个体的影响是十分大的。在上述情况中不难发现当我们的身体出现症状时,我们的心理层面是有所诉求的。也许我们的潜意识正在通过生理的症状告诉自己:“大家看到没有,我很努力,我劳累得胃病都发作了。”而在大学的学习生活中要学的实在是太多,当自己积攒得不够时,心里肯定很着急,但是着急又不管用,如此这般,来回涤**,生病或许就是个体潜意识里的逃避心态。所以有健康的心态,才能开启健康的大学生活。
一、揭开心理健康的神秘面纱
心理健康作为一个相对概念,难以像躯体健康一样具有明显的生理指标,可以通过诸如脉搏、体温等进行测量。因此,要区别心理健康也并非一件容易的事情。
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对心理健康提出的定义是:“所谓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上、智能上以及情感上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为最佳的状态。”具体标志是:①身体、智力、情绪十分协调;②适应环境,人际关系良好;③有幸福感;④在生活、工作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有效率感。
西方学者英格里士认为:心理健康是指一种持续的心理情况,当事者在那种情况下能做良好适应,具有生命的活力,能充分发展其身心的潜能;这乃是一种积极的丰富情况,不仅是免于心理疾病而已。
20世纪50年代,心理学家通过学术研究和实践探索,探讨了积极的心理健康。1955年,埃里克·弗洛姆从环境与积极方面探讨了“心智健全的社会”,将心理健康定义为“爱和创造能力”。而同一时期,社会心理学家玛丽·雅霍达则描绘了心理健康的特征,认为心理健康是一种积极的状况,由个体的心理资源和个人成长愿望所驱动。她描绘了心理健康的6个特征:①对自我的态度,包括自我接纳、自尊和准确的自我认识;②追求实现个人潜能;③集中能量形成统一人格;④有助于自主感的统一性和价值观;⑤对世界的准确认识,不因主观需要而扭曲;⑥掌控环境,享受爱、工作和娱乐。
二、心理健康与幸福感
在过去的50年里,精神疾病的诊断治疗得到了巨大的发展,《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 lManual,D**)(美国精神病学会,1952)最新版本达到了943页,覆盖了心理疾病的症状,令人印象深刻且影响巨大。尽管许多积极心理学家在努力推行积极心理健康观念工作的同时,但是对积极心理健康的关注还是明显落后于心理疾病方面工作。
2002年,心理学家里福等人(Reff & Keyers,1995)将许多快乐体验整合进对心理健康的完全定义中。他们将“完全的心理健康”定义为“高水平的情绪幸福感和社会幸福感的整合,且近期没有心理疾病”。考虑到心理疾病的状况,将心理健康的最佳功能看成是情绪幸福感(又称主观幸福感,指拥有积极情感且对生活满意,较少消极情感),社会幸福感(包括社会接纳、社会实现、社会贡献、社会一致、社会整合),心理幸福感(自我接纳、个人成长、人生目标、环境掌控、自主、与他人有关系积极的结合)。
积极的心理健康观点将幸福感的所有方面整合到一个模型中,形成了心理健康的“完全状态模型”(见图3-1),既包含了从极端心理健康到极端的心理疾病维度,又包含了划分心理健康水平的诊断的类别。
这个完全模型表明,心理健康与心理疾病的存在与发生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总的幸福感状态从完全的心理疾病向完全的心理健康波动。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不同的心理学家有不同的观点。但是基本可以概括为:智力正常、情绪稳定、意志健全、适应良好、人际关系良好、自我意识良好以及人格完整健康。
(一)智力正常
智商高低与心理健康程度无关。智商高的人,心理不一定健康。但是正常的智力却是人们工作、学习、生活的最基本心理条件,因此智力正常是心理健康的首要标准。智力以思维为核心,智力正常即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和认识力都正常。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国际分类标准,把智力发育不良或阻滞视为心理障碍和变态行为。除少数智力低下或超常的人,多数人的智力处于正常范畴,智商(IQ)成绩通常在90分以上。
图2-1 完全的心理健康模型
(资料来源:Keys&Lopez,2002)
(二)情绪稳定,心境良好
心理健康的人在多数时间里能保持愉快、开朗、乐观、自信、满足的心境,热爱生活、积极向上,善于寻找生活中的“小确幸”,对未来充满希望。尽管悲伤、忧愁、烦恼、愤怒、恐惧是每个人都拥有的正常情感体验。但是情绪健康的人能够合理宣泄及时调整和控制。如果长时间情绪低落、抑郁、忧伤、兴奋、激动,对刺激无动于衷或者过度反应,都属于不正常的反应。我们几乎可以认为用情绪状态反映心理健康就像用体温来表现身体健康一样准确。
(三)意志健全
心理健康的人能有意识地按目标需求支配和控制自己的行动,从而适应环境。意志健全的人意志顽强,做事情有明确的目的,自觉性高,能较长时间保持专注和控制行动去实现某一目标。他们自制力好,能排除干扰目标实现愿望,坚定有效地解决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既不优柔寡断,裹足不前,也不意气用事,草率行事。
有人说道:“基本上,我算是非常善于管理时间的人。比如,我会把每份工作所需要的时间分为十份,前九份当然用来愉快地玩耍,当最后一份时间微笑到来的时候,我会把这一份时间再等分为十份,前九份当然用来忧心忡忡的玩耍,直到最后一份时间呼啸到来的时候,眼前哐当一黑。”
请问这描述了一个什么问题,你有类似问题吗?你会给他什么建议?
(四)适应良好
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具有符合社会发展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能以积极的态度面对新环境和新事物,能够让自己在新的环境中适应、学习和成长。能够将关注的重点放在当下的现实环境中,既不过度沉溺过去,也不担忧未来。能够客观地看待现实环境,较快地在冲突中找到平衡点,不断自我调整,适应环境,较快地发展出适合自己的生活模式、学习模式、学习方法、人际圈子等。
某大二男生,高考发挥失利,没有考上理想的大学。到了新学校之后,始终觉得怀才不遇,希望能够退学复读,又担心复读之后再次失利。整日沉浸在失落懊悔与纠结担忧之中。
这位同学的情况属于心理健康范畴吗?
(五)自我意识良好
能够正确地认识和评价自己,将“理想的自我”和“现实的自我”有机结合,形成较好的自我定位。既不妄自尊大又不妄自菲薄,既不盲目乐观又不过分悲观。能正确认识自己的优势和不足,积极悦纳自我,对于自身不足之处既不回避也不自暴自弃。有效地扬长避短,充满信心并努力完善自我,发展自我潜能。
(六)人际关系良好
人际关系的实质是情感互动。它不是指单纯的朋友多,人缘好。而是指个体能从各种人际关系中收获思维的碰撞,获得安全、温暖、友情、爱的体验,从而获得生活的满足感。心理健康的大学生不仅有许多一般朋友,还会有一两个知心朋友。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够带来独特的幸福体验:既有帮助朋友,为朋友付出的愉悦感,又能够从朋友哪里收获安慰、鼓励、信任与支持的喜悦感。
(七)人格健康
人格健全,完整、稳定、协调是心理健康的支柱。人格完整健康,不仅是指不存在明显的缺陷与偏差,具有相对完整稳定统一的心理特征。更重要的是以积极进取的人生观作为人格的核心:热爱生活、勇于进取、乐于助人、富有同情心,心中有目标,活的充实。
总之,心理健康是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一个心理健康的大学生,是一个处在健康成长过程中的个体,他不是不会遇到烦恼和心理困惑,而是有力量来应对和处理自己遇到的问题。因此,判断一个人是否心理健康,不是看他现在、此时的一时情况,而是看他走在什么样的道路上。如果他正处在困境中,也不是看一时的心境,而是看他如何应对和走向何方。
马斯洛的心理健康十大标准
1951年,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与米特尔曼提出了正常人心理健康的10个标准,至今仍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和引用。
①有足够的自我安全感。
②能充分地了解自我,并能对自己的能力做出适度的评价。
③生活理想切合实际。
④不脱离周围现实环境。
⑤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
⑥善于从经验中学习。
⑦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⑧能适度地发泄情绪和控制情绪。
⑨在符合集体要求的前提下,能有限度地发挥个性。
⑩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前提下,能恰当地满足个人的基本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