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片”一词并非传统词汇。一般认为,“大片”的概念起源于1994年首部进口分账的影片《亡命天涯》。自《亡命天涯》开始,《真实的谎言》、《阿甘正传》、《廊桥遗梦》、《泰坦尼克号》、《黑客帝国》和《哈利·波特》系列等影片不断冲击着中国观众的眼球。民众的观赏水平不断得以培育。中国电影观众逐渐熟悉了“大片”。但是,什么是“大片”?如何界定“大片”?对此众说纷纭。有人说投资额度在3000万元以上的叫大片,还有人说1亿元以上的投资才是真正的大片。实际上,大片是一个相对概念而不是绝对概念,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电影体制、不同的发展阶段与条件下,大片也有不同的含义和所指。无论如何,“大片”在现今已经有了一个约定俗称的所指。从影片投资与制作角度上来看,“大片”特征主要有三点:大投资、大场面、大制作。[1]
进入21世纪,在产业化的语境下电影被重新定义。电影开始转变为大众文化产品,电影工业也发展成为文化创意产业。在这种文化语境下,中国本土商业大片开始不断涌现。作为电影产业化发展后的产物,这些商业大片一经出现,便以绝对的优势占据了电影市场,成为中国电影的主流。
国产商业大片几乎都出自民营电影制作公司之手。从《十面埋伏》、《天下无贼》、《满城尽带黄金甲》、《夜宴》、《宝贝计划》、《墨攻》到《中国合伙人》、《扫毒》、《风暴》、《狄仁杰之神都龙王》、《私人订制》,都是如此。2009年,票房收入过亿元的国产电影达12部,超过2000万元票房的达27部。其中,《建国大业》超过4亿元,《十月围城》接近3亿元,《三枪拍案惊奇》达2.5亿元,《风声》2.25亿元,《满城尽带黄金甲》达2.7亿元,《夜宴》达1.3亿元,《宝贝计划》、《墨攻》达7000万元左右。而《风声》、《夜宴》、《宝贝计划》、《墨攻》等多部大片,均“出自同一家民营电影公司即华谊兄弟影业公司”[2]。2013年中国故事片产量638部,全国总票房217.69亿元。2013年票房前十的中外影片中,华谊兄弟占了两部(《私人订制》、《狄仁杰之神都龙王》)。在中国商业大片的发展中,民营电影公司谱写了21世纪几乎所有商业大片的发展史。
我国商业大片的出现绝非偶然现象。面对国外大片的疯狂来袭,本土商业大片在市场争竞的呼声中应运而生。除此以外,中国商业大片还面临着积极重树本土价值、实现“走出去”战略、进入国际主流商业电影市场等挑战。
本章的研究对象是21世纪以来民营电影公司介入的商业大片,本章将从题材故事、风格形式、市场开拓以及大片的当代意义等方面入手,阐述民营电影公司是如何在商业大片中发挥作用,进而对国产电影产生影响的。
[1] 参见“电影风向标”:《国有影视企业与中国主流大片》,http://www.dmcc.gov.cn/publish/main/119/1267/1267429304578999142/1267429304578999142_.html。
[2] 丁亚平:《论民营电影公司与当下中国电影的发展趋势》,《上海大学学报》2010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