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民营电影发展态势研究

二、摸索中的制片与发行

字体:16+-

党的十七大报告已经突出地强调了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性。报告中提出:“我国要在新世纪激烈的各项竞争中赢得主动,就必须在壮大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和加强国防竞争力的同时,使国家文化软实力有一个大的提高。”2009年9月,国务院出台了《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提出以文化创意、影视制作、出版发行、印刷复制、广告、演艺娱乐、文化会展、数字内容和动漫等产业为重点,加大扶持力度、完善产业政策体系,实现跨越式发展等多方面的工作要点。[1]这一系列的举措,无一不推动着电影产业化的全面升级,电影的制作发行行业都因此获益甚多。越来越多的人才涌入电影行业,而大多数从业者所拍摄或制作发行的都是中小成本影片。中国电影的融资能力大大提升,不只是民营资本,海外资金也源源不断地进入电影市场。同时,制作发行、广告投入、个人融资与政府出资、电影基金赞助等也成为电影资金的主要来源。值得注意的是,为了确保资本的增值,绝大部分的资金都希望投给大制作的电影,以获得最大的利润。资金投入的不足在这些年来一直是中小成本电影发展的一大瓶颈。虽然国有电影公司、民营电影公司都有针对中小成本电影进行的投资,但往往数额有限,且没有受到足够重视。投入资金的另一个来源是亚洲的各大电影节,如东京国际电影节、香港国际影展、台湾金马影展及韩国釜山影展等电影基金的某些支持计划。另外一些独立项目也是电影人获取资金的重要平台,如《疯狂的石头》便是刘德华的“亚洲新星导”计划的产物。

民营电影公司中以发行起家的博纳电影公司,成立十余年来,在成功发行《我的兄弟姐妹》、《赤壁》、《无间道Ⅲ》、《十月围城》等大片的同时,也瞄准时机、找准合适档期将600万元投资的小制作影片《十全九美》成功发行,带来了意想不到的超过5000万元的票房。不少民营电影公司做到了对制作、发行、放映三个环节的全面涉及与参与。继投资《美人草》、《姨妈的后现代生活》等影片后,博纳电影公司的投资规模逐渐扩大,除制片、发行外,其还在北京朝阳区的商业中心地带拥有了一个大型商场,兼营电影院。而华谊兄弟影业在制作电影并发行的同时,也有了自己经营的电影院,新业务不断拓展。这种打通电影各领域的经营模式,给电影业的发展带来了多维的向度。民营资本与其他各种资本展开合作,国有企业、民营企业纷纷上市,外国资本也在扩大投入,这些变化给国产电影注入了新鲜的活力,尤其是确保了一些中小成本电影的放映场次。这也展现出民营电影公司越做越大、多维兼顾、院线差异化的发展趋向。而这无疑对完善电影的产业链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中小成本电影和中国式大片显然有着不断变化发展的衡量标准。中国的商业大片被购买大多也只是进入海外市场的非主流院线,成为“小片”。随着资金投入状况的不断好转,大片越来越大,中小成本电影获得投资变得越来越容易起来。国产电影数量因此得到不断攀升,而电影本身制作的质量和艺术水平也得以明显提升。包括国际电影节得奖在内的喜讯也都为中小成本电影带来了源源不断的投资。姜文、路学长、贾樟柯、陆川等人先后成立了公司,并与国有大厂进行合作,制作自己的电影,在已确保自己艺术追求的同时依靠大的国有公司和民营公司进行发行,从而在最大程度上把自己的电影销售出去。对这些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年轻一代电影人来说,国内的发行和放映的结束并不意味着电影行为的完结,他们还依靠国际影响力出售自己的作品给国外的版权公司并获得常规性的版税收入——当然前提是这些影片一直在国外市场被需要。而商业电影和艺术电影在国际市场上的顺利发行,也离不开近年来中国电影在国际电影节展上的屡屡获奖和好口碑,更和中国在国际政治和经济地位上的提升息息相关。

需要看到,国家资金投入以及民间各电影相关机构投入的扶持基金每年都在增加,被资助的电影却很少能够在市场上获得收益。对这些资金追踪和监管机制的不健全,导致很多公司钻空子、压低制作成本、获得差价,这样的结果是表面上中国电影的数量年年飙升,但真正有价值的电影的比例却在降低。那些粗制滥造的电影几乎无缘大银幕,有的也只能在电影频道零点以后播出,或者尘封仓库。对这些电影的监管力度需要加强,专业水平与入门门槛需要树立,抵制此类行为出现、铲除痼疾,是电影管理者、投资者以及广大从业者应该尽到的义务。对每一笔资助基金的投入和收益进行跟踪调查,并凭借这些记录来判断是否支持这些电影公司继续拍电影,是一个重要环节。

较之大制作和低成本艺术电影,中小成本电影的制作环境相对宽松,也给电影创作者提供了较宽松的创作空间。在新语境和媒介融合的环境下,越来越多制作精良的中小成本电影在观众中形成好口碑,在票房上纷纷取得好成绩。良性循环逐渐构成电影发展的常态与基本趋势。很多青年电影创作者在经过多年沉浮之后带着自己的作品走进了电影院。随着发行的多渠道敞开,音像制品、移动终端、网站、电影频道、二三级城市的院线和农村市场,都让中小成本电影更多地和观众见面。而国外的艺术院线、电视频道以至网络平台等也在不断对国内的电影进行收购。由原国家广电总局电影局批准、从1996年起中国电影集团公司承办的“北京放映”计划每年都反响热烈,优惠的票价和影片的高质量吸引来众多观众观影,国外各大发行商、片商、制作人等也纷纷前来观看。这样的“走出去”平台的搭建也为中小成本电影的发行提供了难得的机会,其以电影展映的形式大规模地和观众、发行商见面,使电影中的民俗风情、动人故事、民族文化得到了广泛传播。电影的发行、放映与传播,很显然离不开管理、制作、发行、放映和观众各环节间的相互联系和密切合作。

[1] 张会军、俞剑红主编:《中国电影产业发展报告2007-2009》,中国电影出版社2009年版,第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