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许,中小成本电影的最大问题就是质量与数量没有形成合理比例,其占影片年产量的60%以上,大部分却粗制滥造,甚至无法进入发行渠道,常常落得个无人知晓的下场。这跟影视行业精英数量严重不足有关。很多人不愿从事这个行业,有的人宁愿制作极低成本的艺术电影直接投送电影节。这些作品不乏精彩之作,但更多的是一种小众的艺术,甚至包含消极的人生观和另类的情感表现。这样的故事已经越来越难以得到电影节的青睐和观众的认可了。这是艺术电影市场最大的缺陷。值得欣慰的是这种情形已经有所改观,越来越多有艺术远见的商人投资中小成本电影,给创作者自由的空间进行创作,力推有着独立思考、细腻表达的优秀作品。而更多的发行公司开始愿意关注以至包装具有精品潜质的中小成本电影,希望其在市场上获得票房和口碑。
需要指出,也有不少人进入电影行业却利用行业缺陷克扣制作经费从中谋利,导致制作成本没有保证,这样制作生产出的电影无人购买且没有观众是必然的。而好不容易进入主流商业院线的电影也面临更大的市场考验。盗版市场甚至已经腐蚀到电影放映业内部,如不时曝出的“偷票门”等让电影创作者心寒。有空子可钻的角落,需要相关法律、法规来规范。中国电影市场的良性运作与秩序,电影从业人员的人格尊严以及经济利益都应该得到切实的保障。有了这些保障,一流的行业人才才会不断加入进来。在从业人员的培养上,改变单一的引导倾向,既不走过去只注重培养电影大师、完全不考虑市场的电影发展之路,也不能唯金钱马首是瞻,以赚钱作为最大的目的,要给影视行业生力军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把眼界放宽,不局限在自己的一个小领域。为电影而电影,往往也拍不出票房口碑俱佳的作品来。任何领域的好的成果都可以吸收,“功夫在诗外”的道理也适用于影视行业。无论是“第五代”十分注重原创小说改编,并成功从文学作品获得灵感,还是年轻一代导演具持敏锐的触角和开阔的视野,摸爬滚打独树一帜,都具有跨界的意义。
市场语境下的电影创作,需要不断学习美国电影工业的类型化趋向。即使是中小成本,也该有吸引人的故事和直指人心的呈现方式。现在的电影市场尽管比以前有了很多的进步,但种类还是不够多样。如“疯狂系列”、“囧系列”的一窝蜂拥堵,情况依然严重。电影创作者应该不断开动脑筋,吸取各方面的知识、素养和其他国家的成功经验,找到技术上、类型上的成功方法。例如恐怖片、喜剧片等类型电影的市场开拓潜力就非常大。新语境下的电影发展需要不断与时俱进,在创新上下功夫。
在传播途径上,除了瞄准档期,争取在大城市的多厅影院努力获得一席之地,抓好艺术影院的观众群,还应对大专院校、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的礼堂进行充分利用,把握好二三线城市、农村市场的电影二轮放映等——这些都是中小成本电影巨大的市场空间。说到底,和国产大片依靠大场面、大明星吸引观众不一样,中小成本电影最重要的还是如何在一个半小时的时间内用情感打动观众,无论是喜剧、悲剧、正剧,形式还是应服务于内容。观众走进电影院需要的是一部感动他们的电影。在当下,观影形式的多样性扩展给观众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无论是电影院,还是电视电影频道、网络平台、移动平台,都是中小成本电影得以发挥的舞台,给中国电影产业的良性循环带来了新的可能。民营资本的介入、多元合作的开展、多媒体营销,等等,都是实现中小成本电影健康发展必不可少的催化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