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民营电影发展态势研究

三、营销策略与商业类型影片海外市场价值实现

字体:16+-

2012年11月中旬上映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首周四天收获1.01亿元票房,截至2012年12月31日,其获得了5.71亿元票房。但是李安这部影片的成功,并非仅仅反映在票房上。影片中,碧海蓝天、发光的鱼、斑斓老虎以至人与虎的离奇故事,以及类型的故事意涵、影像、美轮美奂画面所包蕴的人性、神性和东方文化问题,都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成为美妙观影的记忆与分享。

李安的电影创作给我们提出重要的参照与警醒。伴随着中国商业电影票房的节节攀升,繁荣背后隐藏的是一种困窘的景象。商业类型大片题材和类型单一,文化底蕴贫瘠,中小成本类型影片对国际市场定位不明确,缺乏类型化叙事的智慧和张力,这些恰恰是中国电影在海外市场遇阻的症结所在。由法国著名导演吕克·贝松创立的欧罗巴公司艺术总监弗朗索瓦认为,无论是商业类型片还是艺术影片,在欧美观众眼中,只要是非英语片,一律被他们视为非主流电影,这就是世界主流电影市场营销语汇中所谓的“外语片”。而任何外语片会被自然而然地归为“艺术院线”的发行范畴,这便对中国影片的国际市场定位构成了严峻的挑战。所以,明确的市场定位及相应的营销策略是商业类型影片实现其市场价值的重中之重。

类型和题材单薄,创作理念、制作水平、运营理念、营销方式与好莱坞差距显著,国产电影海外票房依靠的主要部分不是中外(中美)合作拍片,就是作为受众主体的海外华人,而作为华语电影长期海外票房保障的东南亚市场,近年来却在大幅缩水。因此,以武侠片、动作片切入,带动类型多元化实践,拓宽片种,积极进行电影类型美学创新,至关重要。用类型区分电影有利于制片人获得资金上的好处:类型电影在某种意义上总是“预先出售”的,因为观众喜欢辨认熟悉的类型特征。早在20世纪30年代,美国贸易部便提醒好莱坞制片人,动作片比起那些“边走边说”、依赖对话讲述故事的影片更有海外市场,特别是那些“非英语”的海外市场。重磅炸弹式影片中激动人心的情节和激烈的动作镜头是最容易也最能跨越国界获取利润的形式:使它“变得更简单、动作更激烈”,被认为是最通俗的国际化配方。[1]动作片开拓海外市场的类型优势已在中外影坛达成共识,但中国电影只有树立品牌和个性才会具有国际竞争力。武侠片对海外发行商的巨大吸引力在于它是一种打上中国标签的产品,难以被其他海外竞争者们成功地模仿。这既强化了我们立足本土市场的意识,又提高了产品的海外竞争力。不过,中国武侠片极少能与真实情感及文化产生关联,长久以来仍停留在感官刺激的层次,无法提升。武侠片走向海外市场一定要融合东西方共通之处,制作富有人文气息的武侠片,展现人性的挑战与挣扎。武侠片也要面临电影类型美学的创新问题。类型的一致性需要传统和成规的简要再现,但是也允许既定的期待与新奇之间的相互作用。除了和那些在过去让观众满意的电影一样,一部电影还需要某些不同的特征,使它成为“新的”电影。

很显然,顺应时代发展需要,改变中国电影内容生产的短板和总体竞争乏力的现状,在世界电影市场形成强有力的竞争态势,体现了强烈、鲜明的时代特征。如果说实现中国电影的国际化转型是开拓海外市场的总体战略,那么明确区域化市场开拓、在内容生产、数字技术、投融资及推广等方面实现国际化转型则是具体战术。中国电影需要积极应对社会、产业和文化上的挑战,把握社会和文化发展,在多元文化的冲击下,确立中国电影海外市场竞争的坐标。面对好莱坞的全球化战略,中国电影要在学习好莱坞国际化的经验的同时开辟有中国特色的国际化电影。在中国电影市场化不断发展的今天,电影海外拓展与责任又该如何把握?在类型电影观念与电影实践发生巨变的当下,如何更好地进行民营电影的生产、经营、融资与推广?华语电影需要做怎样的合作与融合?这些都是中国电影海外市场竞争策略建构中重要的时代性命题。

面对中国电影海外市场的问题,需要进行系统、深层的研究,提出海外市场竞争策略的路径。海外电影市场现状与民营电影国际竞争力深层问题联系紧密。随着中国国内电影产业的崛起,拥有海外市场已经成为中国电影从电影大国升级为电影强国的重要标志。拥有海外市场关键在于首先实现商业类型电影的“国际化转型”,以区域化开拓的方式把海外市场划分为北美、欧洲、俄罗斯、东亚及东南亚等地区。另外,从中国电影史的角度也可以看出走向海外市场的经验,比如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神怪片、武侠片对东南亚市场的占领以及20世纪七八十年代香港功夫片对国际市场的号召力。中国电影目前的海外市场状况相比好莱坞还有很大的差距,需要在商业类型电影内容生产、融资渠道、推广营销等环节上加强海外市场的观念。

国际化转型指涉电影的内容生产策略。内容生产中最重要的就是对观众情感的生产,观众看电影特别是商业类型电影是为了娱乐,也是为了体会他们自己的情感。因此类型片作为一种娱乐形式,一定要与观众产生共鸣或被认同。中国电影在类型上比较单一,只有武侠和动作片能够走向海外,拥有较强的竞争力,新型中国电影将以武侠片、动作片为切入点,带动类型多元化实践,拓宽片种,积极进行电影类型美学创新。在影片叙事策略上也需要进一步国际化,用国际流行的电影语言、叙事惯例来讲述中国故事。此外,在商业类型片开拓海外市场的同时,也要重视艺术片的国际化,进一步巩固艺术片在国际电影节中的位置。

表14-1 2004—2012年合拍片海外销售情况一览表[2]

目前,国内越来越多的制片公司试图通过“合作”的方式达到资本“合谋”、“借船出海”,利用国外发行渠道进行类型影片推广,并从单向资本输出过渡为国际化企业经营、合资制作、植入广告等深度合作模式。

2013年,中国电影共有45部国产片销往全球49个国家和地区,整个海外票房和销售收入为14.14亿元,同比增长33.02%。2012—2013年,中国电影海内外市场出现了电影节(展)交易、技术、人才、资金双向流动的趋势。2013年,中国在境外48个国家及中国港澳台地区举办了113次中国电影节(展)活动,展映的影片达951部次。显然,几乎每一部国产片,特别是国产商业类型大片都离不开国际团队在电影交流、贸易以及技术、人才等制作方面的参与,足见多元化跨国合作和交流在中国电影“走出去”战略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电影的融资形式越来越丰富,类型电影的工程越来越庞大,这也就给推动、孵化这个产业留出了许多空间与可能。迅速发展的中国民营电影在融资方面的需求、对基金对金融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凸显。因此,研究中国民营电影融资特点、总体投融资结构以及融资渠道和效果是必要的。推广模式包括政府主办、商业宣传、民间活动和媒体等,特别是以互联网为首的技术进步在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技术创新,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中国民营电影应该在创作阶段就结合不同海外市场设定合作方案,用科学的方式来推广和宣传,这是中国电影开拓海外市场的关键所在。

[1] \[澳\]理查德·麦特白:《好莱坞电影——美国电影工业发展史》,吴菁、何建平等译,华夏出版社2011年版,第99页。

[2] 数据来源:中国电影海外推广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