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中国电影当年总票房成功突破100亿元,电影产业的潜力与活力喷涌而出;截至2013年12月8日,内地年度电影放映场次超过2680万场,观影人次超过5.73亿,2013年年度票房突破200亿元。一方面,越来越多的民营企业与影视行业结缘,朝着电影业大步迈进,华谊兄弟、博纳影业等老牌民营电影公司在市场的考验中显得愈加成熟,而小马奔腾、光线影业、乐视影业等新秀也快速崛起,表现出色;另一方面,国有电影公司中影集团、上影集团经过改革的沉浮也焕发出新的活力和生机。电影企业的市场之争复杂多变,且愈演愈烈。在这种语境之下,任何一家影视企业想要立足、获得发展,除了把握时代脉搏、紧跟时代潮流外,更要学会审视和反省,了解自己的长处,认清自己的劣势和不足,才能充分发挥优势,克服不足,从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自己的一席之地。
对于橙天娱乐而言,其在公司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优势是十分明显的。
橙天娱乐涉足业务板块齐全,关联产业很多。所谓关联产业,指的是橙天娱乐的音乐、广告传媒、影视制作、文化经纪等都属于娱乐产业的范畴,在大的产业背景下,不同领域可以相互借鉴、相互影响,资源互补,实现共赢。而单是在影视行业,橙天娱乐也已经建立了一条完整的产业链,从上游的投融资、制作、发行,到下游的放映、后产品开发,橙天娱乐在影视行业的野心可见一斑。中国电影产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势必对民营影视企业提出更高的要求,产业链条上各个环节的衔接显得越来越重要。从这个角度看,橙天娱乐布局较广,具有先见之明,这对于其在娱乐产业界大展拳脚提供了巨大的帮助。
上市对橙天嘉禾产生了积极影响。一方面,上市无疑给橙天带来融资方式的多样化,众多民营影视企业所面临的资金短缺问题并不会在橙天身上发生,其资本运作手段将更加多元,资本运作的灵活性也大大增加;另一方面,橙天娱乐企业品牌的整体提升,对于其当下以及未来的发展是一笔无形的巨大财富。橙天娱乐借嘉禾品牌成功打开国际市场,抢先占有了一些市场资源,而走出国门、走向国际电影市场,则是中国电影未来发展的必然。从这个意义上说,橙天又一次走在了同行的前列。
当然,橙天娱乐在发展过程中所暴露的问题也是显而易见的。橙天娱乐集团虽然组织结构相当完善,然而实际上各个领域之间的协作并不十分紧密,业务板块之间的联动远远不够。尤其是近两年,集团旗下的橙天嘉禾发展势头迅猛,然而其他子公司却表现平平,各个业务板块之间并没有做到真正互相协作,互相促进,难免给业界一种大而散的感觉。以电影为例,制作不如华谊,发行不如博纳,影院经营与专业的院线相比也尚有距离,橙天嘉禾的特色并不十分明显。当然,后来的情况有所改善。特别是橙天嘉禾组建之后,主要的着力点放在影院的开发与建设上,并且也确实取得了一些突破。然而,电影产业的进程不断加快,在华谊兄弟、博纳影业等上市公司正从原来单一的领域向着产业链上的其他领域甚至关联领域大步进军的时候,橙天嘉禾一心建设影院,在制作和发行环节却迟迟交不出令人满意的成绩单,这种情况同样令人担忧。而橙天娱乐的广告传媒以及艺人经纪这两个板块在近几年的经营状况并不理想,尤其是艺人经纪这个方面,自王京花离开橙天后,橙天文化经纪公司不仅艺人数量大大减少,在打造明星品牌方面也大不如从前,更不用谈充分发挥与其他业务领域的联动作用,助推其他业务板块的发展和提升。因此,就整个橙天娱乐目前的发展情况来看,一方面,一些并不发挥重要作用的机构的存在,造成了人力、财力等资源的浪费,另一方面,无形之中,这也增加了橙天娱乐的运营风险,一旦橙天嘉禾经营上出现问题,整个橙天娱乐的发展也必将受到巨大影响。
在不久的将来,中国电影将和橙天娱乐一样,有更多的资本注入,如何将资本的优势转移到企业的战略和执行层面?如何做到电影产业链上各个环节之间的协调、贯通?电影产业又如何与相近行业共享资源平台,相互促进,实现共赢?这些是橙天娱乐迫切需要回答的问题,也是电影产业获得可持续发展所必须解决的问题。
目前,华谊兄弟、博纳影业等完成上市的民营影视都已经开始积极拓展业务,延伸产业链,加大市场占有率,加强市场竞争力,这是未来民营企业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趋势。对于橙天娱乐集团而言,前期的准备工作已经基本就绪,资本到位、企业上市、业务板块构建齐全,未来橙天的发展重心应该落在如何联动各个业务板块,包括广告传媒、艺人经纪、音乐等,充分利用现有的各项资源,加强各业务板块之间的合作,优势互补,互相推动。这样,橙天娱乐整个集团公司才能向前发展,才能形成规模效应,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形成自身优势。当然,相比于资本运营的一蹴而就,这些需要更长的时间,但是也能为企业带来更长久的发展。
从2005年到2013年,橙天娱乐集团已经走过了八年。相比于其他民营影视企业,橙天这八年的发展是不同寻常的,它的整个发展历程中,有很多值得我们研究和思考的地方,并且能够给予产业背景下民营电影企业一些启示和借鉴意义。
(一)多渠道融资
对于电影这个需要高投入的行业而言,资金是保证企业经营和获得发展的关键因素。资金的短缺曾经一度成为民营影视企业发展的瓶颈。通过融资,可以保证企业的正常运行,扩大企业规模,时至今日这依然是民营影视企业发展的必经之路。而橙天娱乐在这个方面做得颇为出色,值得人们关注和借鉴。
在对境外资本的引进方面,2006年,橙天以25%的股份换来艾回相当于4亿元人民币的入股资金,对于橙天集团规模的扩张来说,企业的升级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如今,我国政策对外资的进入条件有所放宽,境外资本已经开始大量进入我国的文化产业。以外资进入电影行业为例。根据2003年颁布的《外商投资电影院暂行规定》相关条款,中外企业可以合资建设电影院,外资注册资本中的投资比例不得高于49%;对全国试点城市北京、上海、广州、成都、西安、武汉、南京的中外合资电影院,合营外方在注册资本中的投资比例最高不得超过75%。2004年颁布的《电影企业经营资格准入暂行规定》中明确提出,允许境内公司、企业和其他经济组织与境外公司、企业和其他经济组织合资、合作设立电影制片公司。外资在注册资本中的比例不得超过49%。通过吸引外资,一方面可以保证企业资金的周转,另一方面,也可以学习国外先进的电影技术,争取国外电影市场。
除了引进外资,橙天娱乐还通过企业上市、公开发行股票的方式来进行融资,这大大加强了企业资金的流动性。2002年以来,电影产业的多项指标逐年增长,获得了更多行业外资本的青睐。广告、电视、房地产等行业的资本纷纷流向电影界,基金、风投等也开始重视电影产业。《2010年中国电影产业投资研究报告》显示,2005—2009年中国电影产业共发生私募股权投资事件28起,平均单笔投资金额为985万美元。[1]当下,中国电影的融资方式和渠道趋于多样化,这对于电影这个需要高投入的产业而言自然不无益处。民营企业一方面要抓住这个良机,另一方面也要具备长远目光,资本的注入最终应该是为企业的整体升级而服务的。
(二)并购、重组是企业获得成长的重要手段
21世纪以来,民营影视企业的数量大幅上涨,更是推动了电影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除了几家规模比较大的影视企业外,很多规模较小的公司难以适应激烈的竞争,出现得快,消失得也很快。同时,影视行业投资成本大,制作周期也比较长,企业只有发展到一定规模才能应对这种“投入—回报”模式。因此,制造规模效应是影视企业赢得竞争的有效方式。
那么,企业如何扩大规模?英国著名的企业成长理论专家彭罗斯认为,企业成长有两种方式,“一是内部成长,即自己建立新工厂,开辟新市场来获得成长;二是通过收购现有的企业来获得市场”[2]。可见,并购是企业获得快速成长的重要途径之一。战略性并购是企业旨在巩固自身的市场份额、行业地位和把握资源要素的一系列并购组合行为,是对整个产业的整合。在影视行业,发生在企业之间的战略性并购并不少见,好莱坞派拉蒙电影公司就曾收购梦工厂,索尼公司则收购了哥伦比亚电影公司。在国内,战略性并购在华谊兄弟、橙天娱乐身上都发生过,而事实也已经证明,通过战略性的并购、有效的资源重组,企业或是可以实现业务板块的扩张,或是可以实现规模的扩大。“并购不仅有助于企业快速获得资本、扩大企业规模、占领市场份额,而且可以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竞争力、为企业增加新的利润增长点。”[3]2013年4月9日,橙天娱乐集团收购深影院线49%股本权益,两家共同成立深影橙天院线。这是一次成功的并购。随着橙天嘉禾影院投资管理公司旗下的几十家影院陆续加盟深影橙天电影院线,脱胎换骨的“新”院线如今稳定在院线前20名,成为院线大军中又一支新势力。[4]
在产业化背景下,我国影视企业,尤其是民营影视企业可以通过并购这一方式,积极有效地整合业内优秀资源,扩大企业规模,提高市场竞争力,这样一来,不但有助于企业个体的发展和提高,对于整个电影产业而言,也能通过市场的力量进行资源重组,优胜劣汰,获得良性的、更长久的发展。
(三)借壳上市
借壳上市是指非上市公司通过证券市场购买一家已上市公司(壳)一定比例的股权以取得上市的地位,然后通过“反向收购”的方式注入自己有关业务及资产,实现间接上市的目的。通常该壳公司会被改名。橙天娱乐即是首先取得嘉禾控股权,反向收购橙天旗下智鸿影视制作有限公司,嘉禾随后易名橙天嘉禾,最终间接完成上市。
相比于直接上市,借壳上市最突出的优点就是壳公司由于进行了资产置换,企业内的资源得到重新分配和组合,赢利能力大大提高,在股市上的价值可能迅速增长,因此企业所购买的股权价值也可能成倍增长,企业因此得到的收益可能非常巨大。同时,非上市公司可以利用上市公司在证券市场上进行大范围融资,为企业的发展和提升提供资金保障。
“‘借壳上市’作为一种便捷的上市方法,具有上市成本低、准入条件低、上市时间快、融资优势明显等特点,能避免直接上市的高昂费用与上市流产的风险。因此,像橙天娱乐这样‘借壳上市’的资本运作方式不失为国内民营影视娱乐企业的一个效仿方向。”[5]橙天娱乐是内地影视企业“借壳上市”的第一家,借的还是港企的壳,不仅完成了上市,而且大大拓展了市场,这在橙天娱乐的发展史上,确实是浓墨重彩的一笔,非常值得当下民营影视企业借鉴。
[1] 《2010中国电影产业观察 资本时代的产业升级》,http://indus.chinafilm.com/201101/1456426.html。
[2] 罗良忠:《我国民营影视企业战略性并购研究》,《科技经济市场》2010年第1期。
[3] 同上。
[4] 见朱玉卿、王玉舒等:《电影青春年:电影产业2013年度七大现象》,《综艺报》2014年1月3日。
[5] 俞剑红语,见《橙天娱乐:六年超常规生长之路》,《中投顾问》2011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