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农民战争的爆发和魏因斯贝格胜利
在士瓦本农民起义的影响下,从1525年3月底起,法兰克尼亚各地相继爆发声势浩大的农民战争。法兰克尼亚的农民战争,大致以内尔特林根、安斯巴赫、洛腾堡、维尔茨堡、班贝格和比尔德豪森六个地区为中心。
在内尔特林根,从3月27日起已有数千农民起事。在起义农民的鼓舞下,内尔特林根市民高唱嘲讽士瓦本联盟和颂扬农民的歌曲,罢免原市长并推举安东·福尔纳为市长。新市长下令限制城市贵族的权力,以现金、粮食和木柴救济农民,甚至打算把军械库里的武器发给农民,准备共同抗击士瓦本联盟的可能袭击。
差不多同时,在安斯巴赫北方位于艾施河畔的温茨海姆城,市民拿起武器反抗重税和城市贵族的家族统治,迫使市政会进行改组。温茨海姆周围的起义农民要求与市民联合,但在纽伦堡的阻挠下没有实现。
4月11日,班贝格市民发动武装起义,该城主教仓皇出逃。第二天,数千农民应邀开进城里,与市民一起守城。起义群众捣毁主教府邸和修道院,撕碎案卷和反映他们奴隶身份的文件。主教向士瓦本联盟求救不成,被迫同意在4月20日召开新的邦议会研究群众的疾苦,会议召开前不得征收贡赋和什一税。
在陶伯尔河畔的洛腾堡,前几年就有人传播新教义,其中最著名的是约翰·多伊施林博士。他公开抨击苛捐杂税,受到市民和农民的欢迎。被萨克森选侯驱逐的宗教改革家卡尔施塔特博士,一直潜伏在这里,他身穿粗布衣,头戴白毡帽,多次在郊区布道,甚至有一次公开在城里宣讲新事物,鼓励群众前进。3月22日,洛腾堡郊区的农民起来了。接着,洛腾堡市民推翻贵族的统治,成立以斯特凡·冯·门青根为首的新市民委员会,代行市政会职权。他们还冲进教堂,捣毁圣像,扔掉圣坛上的弥撒书,赶走教士,甚至把有些礼拜堂夷为平地。这是典型的圣像破坏运动。门青根出身贵族,曾在符腾堡公爵乌尔利希手下任职,后来追随公爵在瑞士进行复国活动,1525年年初突然回到洛腾堡。至于洛腾堡起义与乌尔利希公爵的关系究竟怎样,人们尚不清楚。农民要求与市民联合,但市民委员会的态度暧昧。值得注意的是,洛腾堡的起义农民也按照士瓦本农民的“书简”纲领的精神行事,一些拒绝与农民联合的人家被抢劫一空。
3月26日,奥登瓦尔德爆发农民起义。那一天,格奥尔格·梅茨勒高举顶端绑着一只鞋的长杆,带领农民在许普弗尔格伦德扎下第一个营寨,称“基督教农军”。梅茨勒是巴伦贝格的一个旅店主,但他的旅店实际上是农民进行秘密联系的联络站,起义发生后他被一致推举为总指挥。梅茨勒宣布实行《圣经》和圣保罗的教诲,遵从士瓦本农民提出的“十二条款”,并派使与陶伯尔河畔和符腾堡一带的农军联系。
4月4日,梅茨勒率领农军占领雅各斯特河畔的舍恩塔尔修道院,等待陶伯尔河畔和符腾堡的农军前来支援。这支农军打开修道院的酒窖痛饮,打碎圣坛和圣像,拆毁大风琴,还扬言要杀死修士。
首先来援的是哈耳的农军,接着是由耶克莱因·罗尔巴赫率领的内卡河谷农军。罗尔巴赫是海尔布朗附近伯金根村的小酒店老板,曾因杀害伯金根区长之嫌受审,但在农民中的威信很高。他性格豪放,热情又聪明,早就参与农民的密谋,他的小酒店成了秘密交通站。4月1日夜,他领导弗莱因800农民举行暴动,提出废除徭役和高额地租,没收和平分教产。为了举行宴会,他下令把一位注经师池塘的鱼虾全部捞光,农民欢欣鼓舞。4月2日,文德尔·希普勒领导厄林根农民举行起义,并遣使请罗尔巴赫火速派军增援。罗尔巴赫当即率领农军开往厄林根与当地起义军会合,并分兵一支去舍恩塔尔支援梅茨勒的“基督教农军”。
第三支增援舍恩塔尔的是弗洛里安·盖尔的黑军。盖尔是洛腾堡的骑士,年轻时在戎马生涯中度过,参加过骑士暴动,但他后来背叛了自己出身的阶级,脱去骑士装自愿与农民结合,在1525年年初组成英勇善战的黑军。他认为,不能仅仅反对教会,还要反对所有的领主,把他们连根拔掉,使僧侣、贵族和农民完全平等,在德国只能有一个普通的自由民等级。戚美尔曼说,“在他身上,颇有乌尔利希·胡登的精神”,还说“他在整个战争中是最优秀的英雄”。[1]他的黑军是农军中的精锐,敌人闻风丧胆,正如他们唱的革命歌曲里说的那样:
我们盖尔黑军,暴君听见头晕。
长矛前进!冲向敌人!
烈火,把寺院烧成灰烬!
亚当种田那阵,谁是贵族、农民?
长矛前进!冲向敌人!
烈火,把寺院烧成灰烬!
判处领主死刑,《圣经》是我命令!
长矛前进!冲向敌人!
烈火,把寺院烧成灰烬!
盖尔率领着我们!诸侯教皇是敌人。
农民战旗高,“鞋徽”迎风飘。
长矛前进!冲向敌人!
烈火,把寺院烧成灰烬![2]
几支农军会合以后,组成“奥登瓦尔德—内卡河谷华美军”,共有兵力约8000人,仍共推梅茨勒为领导人,后来又推举希普勒为总监。
4月中旬,华美军决定先拿下德意志骑士团驻地、储备有丰富物资的内卡苏尔姆,一面补充自己,一面联合内卡河流域和符腾堡的农民,然后再回师攻击法兰克尼亚。农军在当地市民的配合下,很快占领内卡苏尔姆。这时,驻在离内卡苏尔姆不远的魏因斯贝格的路德维希·黑尔夫里希·冯·黑尔芬施泰因伯爵,向斯图加特的奥地利政府紧急求援。年轻的黑尔芬施泰因伯爵,是奥地利大公的代表,他的妻子又是老皇帝马克西米连的私生女。这个人异常残暴,杀人如麻,凡他遇到的起义农民不分青红皂白一律勒死。4月16日,农军袭击魏因斯贝格,由黑军担任主攻。这时,特鲁赫泽斯在莱普海姆和士瓦本各地屠杀农民的消息传来,群情愈发激愤,纷纷要求为死难的弟兄报仇。果然,在魏因斯贝格市民的接应下,华美军像潮水般地涌进城里。骄横一时的黑尔芬施泰因伯爵突围不成,急忙躲进教堂里,被农军活捉。军法会议判处黑尔芬施泰因等人死刑。黑尔芬施泰因请求用3万古尔登赎命,农民说给两吨黄金也难逃一死,血债要用血来还。于是,农民一边击鼓,一边驱赶黑尔芬施泰因等人走进手持梭镖的农民夹道里,被梭镖乱刺而死。农民的革命行动震动全国。霍恩格厄伯爵急忙给农军送去大炮和火药,勒文斯坦因伯爵赶紧换上农民装表示归附农军,许多地方的贵族竞相宣誓遵守“十二条款”纲领。
二、“十二条款陈情书”
魏因斯贝格的胜利鼓舞了与华美农军有秘密联系的海尔布朗城革命派。他们公开宣称,如果市政会不让农军进城,他们便把这些大人物从城墙上扔出去!经过斗争,海尔布朗市政会接受“十二条款”,并宣誓加入农民的同盟。4月17日,罗尔巴赫率军开进海尔布朗。海尔布朗是符腾堡公爵区里的一个自由城市。风景优美,盛产葡萄,在法兰克尼亚有相当影响。我们发现,华美军开进海尔布朗前后,担任总监的希普勒的作用和影响明显加强,实际上掌握着这支农军的领导权。
文德尔·希普勒,贵族出身,担任过霍恩洛厄伯爵的宫廷总务大臣20多年,亲眼看见诸侯的飞扬跋扈,同情灾难深重的人民大众。1524年,他在帝国法庭上公开为霍恩洛厄的臣民辩护;离职后去海尔布朗当律师,在市民和农民中很有影响。他参加了农民的秘密组织,后来成为华美军的一位领导人。早在华美军占领内卡苏尔姆时期,他就建议把贵族,主要是骑士,拉到农民方面来,因为他们和农民一样也对诸侯不满。他还建议,用没收的教产去补偿世俗领主和贵族在税收和其他方面的损失。在魏因斯贝格的农军军事会议上,他建议推举一位能真正统率全军的总指挥,他认为这个职务最合适的人选是骑士格茨·冯·贝利欣根。为此事,反对与贵族妥协的盖尔率领黑军脱离华美军,自奔前程。军事会议在海尔布朗继续举行,但罗尔巴赫由于与希普勒有不同意见很快也走掉了。剩下的华美军向内卡河畔的贡德尔斯海姆开拔,军事会议在那里最后结束。
希普勒有军事知识,他先后在各次军事会议上提出三点改组农军的方案。第一是废除现行的兵员轮换制。原来华美军的战士只在部队服役四周,期满后轮换回家,由新兵替补,现在要改成把服役期延长到战争结束。第二是录用训练有素的雇佣兵,把他们编入农军。第三是上面提到的设立一位能真正统率全军的总指挥。这三项建议是正确的,是保持一支有战斗力的部队必不可少的条件。然而,前两项建议在军事会议上通过后,却被全军大会否决了,因为农民觉得取消轮换制以后不能装满腰包就回家,吸收雇佣兵会分走自己的战利品。这件事说明农军很不成熟,还不理解自己从事的革命事业的艰巨性。设立有威信的总指挥也是必要的,问题是挑选什么人担任这个职务比较合适。希普勒说贝利欣根有军事才干,他担任这个职务合适,却没有考虑他的政治态度如何。从戚美尔曼的介绍里,我们知道此人反对“十二条款”,反对镇压黑尔芬施泰因伯爵,不愿与士瓦本联盟和诸侯割断联系。[3]这样一个在大是大非问题上模糊的人怎能担当农军的总指挥呢?!奇怪的是,华美军的头头竟派人去霍恩贝格把贝利欣根请出来,委以重任。4月24日,不加任何条件地吸收他加入新教兄弟会。
贝利欣根走马上任以后,立即宣布不再破坏贵族的府第,减轻某些要求。接着,他指挥华美军向北开拔,于4月30日占领阿莫巴赫。在阿莫巴赫,贝利欣根便伙同希普勒和原海尔布朗参事汉斯·贝尔林等人炮制出一个引起群情激愤的“十二条款陈情书”和补充条款。
5月5日,华美军全体首领大会通过贝尔林起草的“十二条款陈情书”。在陈情书的引言里写道:人们误解了“十二条款”,对其中关于自由的解释引起许多抗命和破坏现象,影响到“和平团结和福利”。所以,必须再制定一个陈情书和做些补充,望一体遵守,违者严惩不贷。陈情书要求把“十二条款”中的第6、7、8、10条挂起来,等将来实行帝国改革时再说。第4条改为可以在“各自的田地上”捕捉野兽。第5条改为只许按法院和森林管理人的“规定”采伐林木,不许任意采伐。第11条取消死亡税,也应搁置起来。五条补充条款最厉害,它规定不许煽动他人参加农军,照旧缴纳息金、地租、债务,不得损害教会和世俗官厅田产,遵守乡镇法律,服从主管官厅。[4]
陈情书和补充条款删去“十二条款”中为数不多的尖锐词句,把农民的迫切要求推到遥遥无期的将来再议,在这以前要原封不动地保存劳役、地租和教俗封建土地所有制,人们必须服从法律和官厅,不得参加农军进行反抗。贝利欣根和贝尔林等人走得太远了,他们不仅要刹农民战争的车,而且妄图把农民已经砸碎的枷锁重新套在他们的脖子上,理所当然地遭到农民的反对。有人气愤地说,贝尔林骗了他们,要亲手用刀子扎死他。有的说,应当把他赶进梭镖夹道中去。贝利欣根也完全失去农军的信任,自己承认不过是农军的一个俘虏。
接着,贝利欣根在群众的压力下,指挥华美军向维尔茨堡前进。维尔茨堡是一个主教区,那里的农民和市民在4月初已起来暴动,主教逃走。5月7日,华美军进抵霍赫贝格,准备进攻弗劳恩贝格。
三、占领斯图加特
三四月间,在柯赫尔河上游出现一支头戴白十字帽徽的盖尔多夫农军,又称普通华美军。他们按照士瓦本农民“书简”纲领的精神,成立基督教联盟,强迫农民和贵族入盟,否则就没收其财产,捣毁其宫城。盖尔多夫农军接着南下攻陷穆尔哈特,把那里的修道院洗劫一空。4月底,这支农军推进到符腾堡的洛尔希,放火烧掉豪华的古皇城霍亨斯陶芬。与此同时,马特恩·费尔巴哈尔的符腾堡农军先后占领朔恩多夫和格平根,他们借口“符腾堡人能够自己打扫自己的修道院”,拒绝盖尔多夫农军继续深入符腾堡(只答应当与士瓦本联盟的军队发生冲突时出兵相助)。盖尔多夫农军退出符腾堡不久,自行解散。可见当时的分裂割据状态多么不利于革命者的共同行动。
4月底,在普法尔茨所属的莱茵河两岸地区发生农民起义,施佩耶尔主教逃跑。选侯路德维希一时难以集中足够的兵力镇压,也与农军首领进行谈判。5月10日,他亲自出马和农军达成协议:由下属邦议会研究处理农民的申诉;农军撤出所占城市和宫城,然后就地解散。
在符腾堡,早在2月就有“穷康拉德”组织的农民暴动发生。三四月间,起义的烈火燃遍各地,政府惶惶不可终日。4月16日,政府在博特瓦山征集数千新兵抗命,开到早有“穷康拉德”活动的朝拜圣地武南施泰因山扎下营寨,自称华美基督教农军。农军推选波特瓦市政委员、市民反对派的首领马特恩·费尔巴哈尔为首领。费尔巴哈尔十分温和,他主张“对贵族、僧侣和名门望族的家宅秋毫无犯”,“有钱的应该仍然富有,没有钱的只能照样贫穷”,[5]选择这么一个人当农军的首领,应该说是失策的。他上台以后,一面阻挠实行“十二条款”,劝说农民散伙回家,一面阻止这支农军与奥登瓦尔德的华美军联合,要盖尔多夫农军退出符腾堡。为此,他一度被解除领导职务,但很快又予恢复,同时设立一个由32名农民组成的委员会辅佐和监督他。不久,耶克莱因·罗尔巴赫率领200名兄弟,与这支农军一起向首府斯图加特推进。4月22日,6000农军进抵比蒂希海姆,斯图加特的政府官员仓皇出逃。25日,在市民的支持下,农军兵不血刃,占领斯图加特。
前面已经说过,4月底,这支农军离开斯图加特占领朔恩多夫和格平根,拒绝盖尔多夫农军深入符腾堡。5月1日和3日,又先后占领基尔希海姆和尼尔廷根,企图劝降乌拉赫没有成功。这时,士瓦本联盟的进攻迫在眉睫,费尔巴哈尔农军不断号召各地农军来援,包括向赫郜和黑森林的农军求援。
四、海尔布朗纲领
特鲁赫泽斯一进入符腾堡,立即要求当地农军无条件投降,否则严惩。符腾堡农军不理睬他那一套,于5月8日主动出击占领对方盘踞的赫伦贝格。次日晨,特鲁赫泽斯率部反扑,农军主动后撤至伯布林根附近的有利地带,继续狙击敌人。当时,双方兵力大致相当,都不超过1.5万人,不过农军没有骑兵。狡猾的特鲁赫泽斯施展其假谈判故技,麻痹失去警惕又内部矛盾重重的农民。在谈判进行期间,即5月12日晨,突然炮轰走出营寨开会讨论特鲁赫泽斯谈判信的农民军。这时,伯布林根城市民叛变,配合特鲁赫泽斯袭击农军侧翼。农军伤亡惨重,防线终被突破,四处逃散。费尔巴哈尔企图逃往瑞士,途中被捕。耶克莱茵·罗尔巴赫被俘,后押往内卡加塔赫,用铁链绑着慢火烧死。华美基督教农军瓦解,符腾堡的暴动基本失败。
特鲁赫泽斯在伯布林根获胜的消息,迅速传遍各地,许多城市派来代表请求宽恕。海尔布朗市政会也见风转舵,慌忙向黑尔芬施泰因伯爵的遗孀献殷勤,并派人去迎接特鲁赫泽斯。
原来,自4月30日占领阿莫巴赫以后,华美军领导人希普勒就想召开各支农军的代表大会,商定一个大家都能接受的改革方案,并通知士瓦本、亚尔萨斯和法兰克尼亚各地的农军尽快派来代表。由于汉斯·贝尔林是原海尔布朗参事,所以从5月9日起会议便在海尔布朗举行。维尔茨堡的农军代表要求讨论下一步的行动方案,如农军还要占领什么地方,需要什么援助,如何增援士瓦本的农军反抗士瓦本联盟,对普法尔茨选侯、萨克森选侯和其他诸侯的态度,如何争取贵族,如何用没收的教产补偿世俗领主、诸侯,怎样向皇帝解释等,会议秘书长希普勒提出一个十四条改革方案,即海尔布朗纲领。
海尔布朗纲领要求:没收僧侣财产“拨归公益使用”和村社有权任免牧师(第1条);限制世俗领主的权利和收入,与最卑贱的人享受同等的权利(第2条);“取消诸侯、领主和城市的一切联盟,各地只应由皇帝负保护之责”(第14条),就是说要建立一个真正统一的德意志君主国。为此,纲领规定:除“皇帝赋税”外,废除一切关税、杂税和赋税,条条大路可以自由通行(第7、8、9条);统一全国的币制和度量衡(第10、11条);统一法律,取消从前的一切法律,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帝国法院、地方法院里应有诸侯和领主、骑士、市民和公社派出的陪审官出席,不服判决者可以上诉(第6条);实行政教分离,僧侣不得担任官职、顾问和出席帝国议会(第5条);“一切地租均应取消”(第3条)。[6]
海尔布朗纲领的作者是谁还有不同意见,但希普勒也参与了。希普勒有丰富的经验,贝利欣根说他头脑敏锐,机警非凡,举世无双,他虽是农军的领导人,但深深懂得不能只代表一个等级去反对其他等级,必须争取市民和贵族支持农民,才能实现德国的统一。他不同于有远见的革命家闵采尔和充满复仇情绪的农民领袖罗尔巴赫,也不同于像费尔巴哈尔那样的市民反对派右派,但也不是“钻”进来、“混”进来的,而是一个正确认识到现状的进步势力的中间状态的代表人物,希普勒的政治理想活灵活现地体现在海尔布朗纲领里。试看纲领主张的统一,在统一币制、度量衡、立法和废除关税、杂税、赋税方面规定得多么仔细,显然是适应了资产阶级的要求。解除贵族对教会采邑的义务(第13条),贵族的代表有权出席各级法庭,甚至取消一切地租[7]都是送给贵族的“秋波”,说到底是要用类似近代赎买的办法,即有利于贵族的办法,变封建土地所有制为资产阶级土地所有制。政教分离原是路德提出过的一项原则,但他后来放弃了,纲领予以继承,其矛头是针对罗马教廷,显然有利于德国的独立统一。弗格尔、威尔泽等不是纯粹的资本家,他们放债取息,勾结权贵,有浓厚的封建色彩,纲领要求予以限制(第12条)也不是不可理解的。英国的清教徒、法国的雨格诺,都进行过反对银行家和投机家的类似斗争。至于农民的具体要求,像变戏法一样霎时间踪影全无。在农民战争时期,海尔布朗纲领显然无法立刻实现,但已经存在实现的物质条件,迟早是可以实现的。正如恩格斯所说,它的原则和要求“是封建社会的当前解体状态的稍加理想化的必然结果”[8]。戚美尔曼称它是“全面而卓越的改革方案”,“伟大、卓越、切合实际而又符合公共的利益”,[9]则有点言过其实。
当农军代表在海尔布朗辩论这个改革方案的时候,海尔布朗市政会决定向特鲁赫泽斯投降。那个“十二条款陈情书”的作者汉斯·贝尔林,急忙与市长一起骑马去迎接特鲁赫泽斯。希普勒同他的几名顾问,马不及备鞍,慌忙逃往魏因斯贝格,组织力量继续战斗。
五、农民战争的失败
特鲁赫泽斯率领部队西进,支援普法尔茨选侯路德维希。5月23日,路德维希带领6000人马背信弃义地袭击布鲁赫莱茵和布鲁赫扎尔的起义农民,放火烧了许多村庄。特鲁赫泽斯与其配合,袭击了埃平根。28日,双方组成联军约1.3万人,共同向奥顿瓦尔德进击。
前面讲过,5月7日华美军进抵霍赫贝格,同先期到达的弗洛里安·盖尔的黑军和其他法兰克尼亚农军一起,准备进攻弗劳恩贝格。5月15日,黑军两次发起冲锋,死伤400多人,没有成功。当时盖尔不在,代表农军去洛腾堡谈判去了。5月17日,希普勒赶到维尔茨堡农军营寨,召开军事会议决定,只留4000人监视弗劳恩贝格,同时将主力2万人调往雅格斯特河畔的克劳特海姆,狙击特鲁赫泽斯和路德维希的联军。恩格斯说:“这个计划是卓越的;只有依靠团结群众和人数众多才能希望打败此时已有13000人之众的诸侯军队。”[10]
5月24日,华美军开到克劳特海姆,但斗志不高,许多人放下武器回家去了,剩下的向内卡苏尔姆开去。这支农军为赢得时间试图同特鲁赫泽斯举行谈判,同时派人向法兰克尼亚和赫郜农军以及亚尔萨斯农军求援,形成对敌人的夹击。这时,贝利欣根设下奸计,命令华美军返回厄林根,使他们无法同来援的数千法兰克尼亚农军会师,而这位早已同士瓦本联盟顾问迪特里希·施佩特暗中勾搭的总指挥本人,则临阵脱逃向联军投降,还无耻地捎信给农军领导要他们也向敌人投降。形势对农军极为不利。希普勒和梅茨勒花好大力气才带领2000多农军和全部大炮重返克劳特海姆,但已错过与法兰克尼亚援军会师的机会,因为后者已沿大道向内卡苏尔姆方向开去。
特鲁赫泽斯由于得到叛徒贝利欣根,洞悉农军的行动计划,便命令联军火速向内卡苏尔姆推进。遗憾的是,来援的法兰克尼亚农军望见远处一片篝火,误认为敌人十分强大,不敢袭击,竟往克劳特海姆退却。5月29日,内卡苏尔姆久等援军不到,被迫向联军投降。特鲁赫泽斯下令追击,直扑克劳特海姆,一路烧杀,庐舍为墟。戚美尔曼认为,假如来援的“法兰克尼亚农军继续前进,与城里的守军相呼应,从几个方面袭击没有戒备的联盟军队,一定会击溃这支驻地分散、半数酣睡、半数酒醒的敌人,把他们大部分歼灭在内卡河里”[11]。这个看法是有道理的。可惜农军没有这样做,客观上帮了敌人的忙。6月2日,特鲁赫泽斯又指挥联军在距克劳特海姆不远的柯尼希斯霍芬,击溃在那里仓促设防的农军。这样,奥顿瓦尔德和内卡河流域的农民起义基本失败。
当时,在祖尔茨多夫附近还有一支由弗洛里安·盖尔和格雷戈尔率领的4000农军。特鲁赫泽斯立即下令攻击这支农军。格雷戈尔是安斯巴赫的农民起义领袖,他收到奥登瓦尔德农军的信后立刻率部来援。奉命与洛腾堡谈判的盖尔,听到特鲁赫泽斯逼近的消息后,昼夜兼程赶来与格雷戈尔会合。他们率领的农军在祖尔茨多夫旷野遭到敌人的突然围攻,损失惨重。盖尔带领600名黑军残部杀出重围,死守因戈尔施塔特村。普法尔茨选侯路德维希,纠集1000多骑兵发动多次猛攻,都被农军的密集射击杀退。最后,黑军战士的子弹打光了,就用石头砸敌人,他们给敌人以沉重打击后大多英勇牺牲。盖尔和少数人又成功地突围出来,投奔盖尔多夫农军。然而,盖尔多夫农军士气沮丧,再加上特鲁赫泽斯的恐吓,竟自行瓦解。盖尔把溃散的农军重新组织起来继续战斗,但不幸被人暗杀,为德国人民,特别是农民的解放事业献出了自己的一切。
6月7日,特鲁赫泽斯的部队进抵维尔茨堡。该城当局同他暗中缔结投降条约,答应解除武装和交出农军首领。第二天,特鲁赫泽斯不费一枪一弹进入城里,最后一支法兰克尼亚农军被解除武装。接着,特鲁赫泽斯率部经班贝克、纽伦堡和内尔特林根径直返回士瓦本,准备进击活跃在那里的农军。
阿尔郜农军自特鲁赫泽斯走后,继续捣毁寺院和宫城。5月中旬,奥地利大公费迪南德企图乘农民起义之机捞一把,希望阿尔郜归顺奥地利,没有成功。6月,门明根市民在农民支持下爆发反对城市贵族的起义,士瓦本同盟派兵镇压。阿尔郜农军包围了门明根,当他们准备用大炮轰击时,传来特鲁赫泽斯军队临近的消息。6月27日,农军兵分两路准备迎击。奥地利大公重施故技,写信给特鲁赫泽斯要他停止前进。士瓦本同盟不理这一套,命令特鲁赫泽斯继续前进。农军凭借优势兵力(23万人)和有利地势,在施拉滕巴赫摆开阵势。7月19日和20日,双方展开炮击,21日,帕维亚之战的胜利者格奥尔格·冯·弗伦德斯贝格,带领3000步兵赶到。尽管同盟的兵力增加到1.4万人,拥有两位名将指挥,他们还是不敢贸然对农军决战。弗伦德斯贝格对特鲁赫泽斯说:“我们不必进攻他们,那样双方会流血太多,而我们不会得到什么荣誉。我认识那些曾在意大利为皇帝效过命的农军首领。我打算采取另一种办法来获得圆满结果。”[12]特鲁赫泽斯完全同意他的意见。曾在意大利为皇帝效过命的农军首领,指的是卡斯帕尔·施奈德。于是,弗伦德斯贝格暗中买通施奈德和另一个农军首领瓦尔特·巴赫,要他们把农军撤出有利地带。他们按照事先约定,趁同盟军炮击之际点燃全部储存的弹药,命令农军丢下大炮离开有利阵地迂回。农军一离开就中了敌人的埋伏,阵势大乱。那两个叛徒以侦察为名,溜往瑞士。另一个农军首领克诺普夫,整顿余部退往祖尔茨贝格附近的卡伦山,继续坚持斗争。狠毒的特鲁赫泽斯放火烧掉卡伦山周围数百处村庄。山上的农军望见他们的家乡变成一片火海,又加缺粮,被迫投降。克诺普夫侥幸突围,旋又被捕,经过长期监禁后被处死。
5月中旬,赫郜农军一度包围施托卡赫和拉多夫策尔,并迫使弗赖堡投降。邻近的城市和贵族竟纠集遵守停战协定的湖军农民5000人,去攻打赫郜农军,可见农民的地方狭隘性强烈到何等程度!只有少数农民拒绝对自己的兄弟作战,惨遭杀害。奥地利大公派军前来镇压。7月16日希尔青根一仗农军败北,后经瑞士调停,双方缔结和约。汉斯·米勒不久在劳芬堡被捕斩首。到了年底,莱茵河上游的农民起义基本结束。
[1] [德]戚美尔曼:《伟大的德国农民战争》,上册,468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2] [苏联]普里舍夫:《十五至十七世纪德国文学概论》,165—166页。
[3] [德]戚美尔曼:《伟大的德国农民战争》,下册,526、528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4] [德]戚美尔曼:《伟大的德国农民战争》,下册,354—355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5] [德]戚美尔曼:《伟大的德国农民战争》,下册,606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6] [德]戚美尔曼:《伟大的德国农民战争》,下册,770—771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7] 另一个被怀疑为海尔布朗纲领的起草人魏甘德,曾设想用三种办法来补偿贵族的损失:将没收的教产转给贵族,优先考虑贵族充当法官,赔偿现金。有人已看出,这是“打算在德国土地上给贵族安排一个类似后来英国贵族通过革命所取得的那种地位”,见[德]戚美尔曼:《伟大的德国农民战争》,下册,765—766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8]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7卷,459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
[9] [德]戚美尔曼:《伟大的德国农民战争》,下册,771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10]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7卷,460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
[11] [德]戚美尔曼:《伟大的德国农民战争》,下册,872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12] [德]戚美尔曼:《伟大的德国农民战争》,下册,919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