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印度波斯文明

第一节 中国史书中关于大月氏人的记载

字体:16+-

公元前1世纪中叶,大月氏人建立贵霜帝国,其版图最大时包括了中亚和北印度的广大地区,其首都原在中亚,后迁至富楼沙(今巴基斯坦的白沙瓦)。

贵霜人对古代世界的历史和文明做出过自己的贡献,但有关贵霜帝国的资料却极其贫乏。在有关贵霜帝国的资料中,有用中文、藏文、希腊文、拉丁文、亚美尼亚文、阿拉伯文及梵文等写成的,但却很少有直接述及贵霜历史的,而且上述各种述及贵霜帝国的文字资料都是极其琐碎和零散的。为了书写贵霜的历史,运用碑铭资料、古钱币资料以及其他考古发掘的资料是极其必要的。

在中国的史籍记载中,贵霜人是大月氏部落的一支。在西方资料中,他们被称为陶克瑞人(Tochari)。印度史籍中称其为杜萨拉人(Tukhara)。而贵霜一词在印度史籍中却很少出现,只在贵霜诸王及其藩臣的碑铭和钱币资料中,以及后来的萨珊王朝、亚美尼亚人和阿拉伯人的记载中见到过。

司马迁的《史记·大宛列传》记载说:

骞(按:即张骞)身所至者大宛、大月氏、大夏、康居……大月氏在大宛西可二三千里,居妫水北。其南则大夏,西则安息,北则康居。行国也,随畜移徙,与匈奴同俗。控弦者可一二十万。故时强,轻匈奴。及冒顿立,攻破月氏。至匈奴老上单于,杀月氏王,以其头为饮器。始月氏居敦煌、祁连间,及为匈奴所败,乃远去,过宛,西击大夏而臣之,遂都妫水北,为王庭。其余小众不能去者,保南山羌,号小月氏。

《史记》中记载的有关大月氏的情况是张骞告诉司马迁的。

班固的《汉书·西域传》记载的有关大月氏的情况如下:

大月氏国,治监氏城,去长安万一千六百里,不属都护。户十万,口四十万,胜兵十万人。东至都护治所四千七百四十里,西至安息四十九日行,南与罽宾接。土地风气,物类所有,民俗钱货,与安息同。出一封橐驼。

大月氏本行国也,随畜移徙,与匈奴同俗。控弦十余万,故强轻匈奴。本居敦煌、祁连间,至冒顿单于攻破月氏,而老上单于杀月氏,以其头为饮器,月氏乃远去,过小宛,西击大夏而臣之,都妫水北为王庭。其余小众不能去者,保南山羌,号小月氏。

大夏本无大君长,城邑往往置小长,民弱畏战,故月氏徙来,皆臣畜之,共禀汉使者。有五翕侯,一曰休密翕侯,治和墨城,去都护二千八百四十一里,去阳关七千八百二里;二曰双靡翕侯,治双靡城,去都护三千七百四十一里,去阳关七千七百八十二里;三曰贵霜翕侯,治护澡城,去都护五千九百四十里,去阳关七千九百八十二里;四曰肸顿翕侯,治薄茅城,去都护五千九百六十二里,去阳关八千二百二里;五曰高附翕侯,治高附城,去都护六千四十一里,去阳关九千二百八十三里。凡五翕侯,皆属大月氏。

《汉书》中有关大月氏的记载可能也是根据张骞的资料写成的。

范晔的《后汉书·西域传》中,关于大月氏的记载是:

大月氏国居蓝氏城,西接安息,四十九日行,东去长史所居六千五百三十七里,去洛阳万六千三百七十里,户十万,口四十万,胜兵十余万人。初,月氏为匈奴所灭,遂迁于大夏,分其国为休密、双靡、贵霜、肸顿、都密,凡五部翕侯。后百余岁,贵霜翕侯丘就却攻灭四翕侯,自立为王,国号贵霜。侵安息,取高附地。又灭濮达、罽宾,悉有其国。丘就却年八十余死,子阎膏珍代为王。复灭天竺,置将一人监领之。月氏自此以后,最为富盛,诸国称之皆曰贵霜王。汉本其故号,言大月氏云。

……

安帝元初中,疏勒王安国以舅臣磐有罪,徙于月氏,月氏王亲爱之。后安国死,无子,母持国政,与国人共立臣磐同产弟子遗腹为疏勒王。臣磐闻之,请月氏王曰:“安国无子,种人微弱,若立母氏,我乃遗腹叔父也,我当为王。”月氏乃遣兵送还疏勒,国人素敬爱臣磐,又畏惮月氏,即共夺遗腹印绶,迎臣磐立为王,更以遗腹为磐槁城侯。后莎车连畔于寘,属疏勒,疏勒以强,故得与龟兹、于寘为敌国焉。